数学初三课题.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5034175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初三课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数学初三课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数学初三课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数学初三课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数学初三课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初三课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初三课题.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河池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评审书课 题 类 别_学 科 分 类 数学教育 课 题 名 称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课 题 负 责 人 姚正贵 潘立红 负责人所在单位 巴马一中 填 表 日 期 2014年1月 2014年填 表 说 明一、请按河池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如实准确填写各项内容。二、课题申请评审书报送一式2份;本表所附“课题设计论证”活页每份单独装订,报送5份。一律使用A4纸,于左侧装订成册。三、封面右上方代码框申请人不填,其他栏目由申请人用中文填写。申请者签章处,不得用打印字和印刷体代替。本表所附活页供隐名评审使用,必须填写,但不得出现申请人和

2、课题组成员姓名、单位名称等个人资料。四、课题类别 请选项填写,限报1项。A.重点课题 B.一般课题五、学科分类 系指课题研究所属学科范围。请选项填写,限报1项。A.语文教育 B.数学教育 C.外语教育 D.物理教育 E.化学教育 F.思想政治教育 G.历史教育 H.地理教育 I.生物教育 J.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史 K.德育 L.教育信息技术 M.教育经济与管理 N.教育发展战略 O.职业技术教育 P.成人教育 Q.体育卫生 R.艺术教育 S.民族教育 T.心理健康教育 W.地方课程 跨学科的课题,请选为主的学科填写。六、本表须经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领导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承担信誉保证和管理职责并

3、加盖公章后方可上报。七、河池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方式办公地址:河池市颐园路42号 邮政编码:547000联系电话:0778-2283249一、数据表格课题名称少数民族地区“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关键词 初中数学 学困生 转化策略 课题类别市级课题学科分类数学教育负责人姓名姚正贵潘立红性别男民族壮族出生日期1977年10月男民族壮族1976年07月行政职务办公室主任教研处主任专业职务中学一级教师研究专长最后学历大学本科最后学位工作单位巴马县民族中学(巴马一中)电子信箱通讯地址巴马县第一初级中学邮政编码547500联系电话(手机)姚正贵13788382796潘立红13788383195身

4、份证号姚正贵潘立红452729197607191594主要参加者姓 名出生年月专业职务研究专长学历学位工 作 单 位黄毅中一初中数学教学本科巴马一中姚正贵197710中一初中数学教学本科巴马一中黄福善中一初中数学教学本科巴马一中王 荣1973.01中一初中数学教学本科巴马一中黄青洁197506。中一初中数学教学本科巴马一中黄尚军197501中一初中数学教学本科巴马一中陈 滨中一初中数学教学本科巴马一中覃玉敏中一初中数学教学本科巴马一中简灵钊1984.08龙田中学初级中学教学本科巴马龙田中学唐光永韦 思1975.09.10中一初中数学教学本科巴马一中申请资助经费(单位:万元)根据实际需要预期最终

5、成果C论文集D研究报告预计完成时间2016年5月20日 1二、课题设计论证一、课题的提出:我校是一所民族中学,有学生2208人,其中八年级有836名学生,全校有2002名学生是少数民族学生其中八年级756名瑶族学生,学生来源来自县城、农村混合,主要是农村,更有相当一部分属于留守儿童,根据统计八年级就有412名学生属于留守儿童。近几年来,虽然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获得了喜人的成绩。然而,我们学校的数学成绩与河池市较好学校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学习方面还有一大批没有脱困的学生。其中留守儿童或民族学生占有相当的比例。作为数学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且时刻关注学困生的成长,我们八年

6、级组数学教师责无旁贷。因此,依托着学校的指导思想“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同学都有进步”!如何让基础薄弱的民族学生、留守学生走出学习的阴影,重燃学习的信心,是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急迫而艰巨的任务。鉴于此,我们八年级数学教研组将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确定为研究课题并申报,作为学校提高八年级数学教师教学能力中的一小块,旨在通过研究有效的差生提高策略,使得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二、对数学学困生的界定“数学学困生”,即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一般是指那些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品格、方法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没

7、有得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或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这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上与同龄的其他学生相比有明显的困难,在学习心理上有一定的障碍,需要给予特殊的照顾与关爱。但这里特别强调数学学困生并不等同于数学差生,差生的说法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认为学习差智力就差,就是差生;而数学学困生强调的只是在数学学习上有一定的困难,学习差并不等于智力差,更不等于就是差生,学困生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可变性。三、对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通过对我校大量数学学困生的问卷调查,座谈讨论,家访沟通,调查分析等,发现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1、学科方面的原

8、因恩格斯指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可见品位之高。数学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抽象性,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在中学阶段,对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要求很高,学生要想学好数学,一定要善于思考,勤于总结。但调查的结果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懒于动脑,不善于思考,普遍认为数学学习很枯燥和乏味。数学的高品位是“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之一。2、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1)初中生活不适应和学数学的兴趣不高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其他科目突然增加,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

9、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从而使一部分同学变为学困生。通过对本校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抽样调查发现,数学普遍缺乏兴趣,并且求知欲低,意志薄弱。一旦遇到计算量较大,步骤较繁琐的题目或较长的题目时,缺乏耐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再加上他们的自控能力弱,一旦数学成绩出现滑坡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如此一来,想学好数学比登天还难。(2)学习态度不主动、学习方法不当初中数学学困生学习的自主性差,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习惯跟随老师的惯性运转,依赖性强,学习上缺乏主动,上课不能跟着老师的节奏走,更不可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不能做好课前的预习准备工作,上课听课不专心,对老师所强调的重点难点视而不见;不会听

10、课,上课只忙于记笔记,一心不能二用,听课效率极低;课后不会及时的复习巩固,造成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快速遗忘;不会举一反三,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探究,也不善于比较、归纳、总结,不能对所学内容形成知识网络,尽管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数学成绩依然不尽人意。(3)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强调查中发现,很多数学学困生尚未从小学手把手教的机械识记、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中解脱出来,无法适应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开放性的学习,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所学的知识,没有形成完整的学习体系,不善于思考,最终严重影响了知识摄入的数量与质量,逐步形成了数学学困生学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 23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1)教学思想陈旧

11、,教学方法老套。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个别教师的教学方法仍沿袭传统,“一言堂”“满堂灌”仍是部分老师习惯的教法,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积极有效的培养学生兴趣,课堂上老师讲过多,学生练的少,剥夺了学生的主体权力,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状态,致使学生缺少创新的活力和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能力;其次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对优等生的偏爱和对学困生的漠视,使他们消极悲观、滋生自暴自弃的心理。(2)教材把握不准,教学能力不强。由于备课不充分,没有吃透教材,上课时使得知识的出现程序混乱,甚至出现逻辑性错误;新课改下,教师在教学中节奏往往较快、要求较高,过快的教学节奏使这些数学学困生感到难以适应,所学知识消化不

12、良,过高的教学要求使他们望洋兴叹,自叹不如;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常常发出统一指令,很少考虑到高、中、低不同水平的情况,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教师作业设计不合理,学生普遍把作业当作“任务”对待,作业抄袭现象严重,难以反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不便于教师针对性辅导;在课堂提问及练习作业的处理上,学困生常常遭受冷遇,使他们自尊心受挫。4、家庭、社会、生活环境原因(1)家庭教育缺失。现在的学生几乎全为独生子女,有的家长素质较低,无能力对孩子的数学学习进行辅导;有的则是为了工作或忙于应酬,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甚至是保姆照顾,只管孩子能吃好住好就行,对孩子的学习和心理更是无暇顾及,这些学生的性格

13、常常表现为自私、以我为主,合作互助意识差,尽管生活条件很优越,吃苦精神和学习动力却越来越不足,厌学情绪也越来越突出,很容易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2)社会环境精响。中学生世界观正在形成,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干扰,如电子游戏室、网吧、录像、不健康的书刊、一些不思进取的人等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形成学困生。四、研究的目标1、通过研究与实践可以使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弘扬学生主体性人格力量,激励学生的自主发展潜能的理念得以确立。2、通过研究与实践,为“学困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氛围,正确引导“学困生”,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取得“学困生”的配合,融洽了师生关系,带动了学校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3、通过研究与实践可以使学生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大幅上升,学校社会效应不断提高五、研究对象:以学生数学成绩,确定 “学困生群”为研究对象(由于“学困生群”的动态变化,研究对象也会随之变化)六、研究方法:用调查、观察、经验总结为研究起点探索“学困生群”的类型及生成原因,“学困生群”类型研究包括:单学科 “学困生群”研究、知识基础差型” 学困生研究、“学习习惯差型” 学困生研究、“学习能力差型” 学困生研究等;“学困生群”成因研究包括:社会原因研究、家庭原因研究、学校教育原因研究、学生自身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