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教学反思_1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5033554 上传时间:2024-02-03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39.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_1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_1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_1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_1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_1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厘米》教学反思_1(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认识厘米教学反思相识厘米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阅历,那么教学反思应当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相识厘米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相识厘米教学反思1 一人同课多轮教学厘米的相识一课之后,我从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两方面反思如下: 一、 教学设计时要擅长发觉学生出现的问题,改进教学设计,尽量做到细致,使学生能够达成学习目标。例如在让学生感知厘米时,我们发觉一部分学生用的是拇指与食指指尖之间的距离,有的学生用的是拇指与食指指肚之间的距离,而且从尺子上比量完后,当学生把尺子撤掉之后,手指位置很简单变动,这些都干脆影响到孩子对

2、1 厘米的感知。当听课老师提出这个问题时,我意识到必需想方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最终我选择了利用学具中的小正方体,让学生把小正方体捏在手中,感觉1厘米。结果教学效果很好,孩子们很简单借助这个棱长为 厘米的小正方体来很好地感知 厘米。二、 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对发觉的重要学问点进行小结,这是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的一个基本方法。我在第一轮授课时,就出现这样一个问题:没有引导学生去发觉从 刻度量起,怎么读出物体的长度;从随意刻度量起,又怎样读出物体的长度,这样使得教学重点不够突出。但在其次轮授课时,尽管老师对这一学问重点进行小结了,但不是在孩子们的相识水到渠成之时,所以孩子们的认同度不高。所以

3、在第三轮授课时,就让孩子们从老师的板书中充分地去视察,但因为老师总结的不够通俗易懂,这又让一小部分学生对这个重点理解得不够透彻。比如:从随意刻度量起,物体的长度就等于两个刻度之差,()应当换种说法:不是从0 刻度量起,物体的长度就等于大刻度减掉小刻度。 总之,教学设计得合不合理,我认为须要老师更好地去关注学生,做到以生为本,而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比如探讨分析之后刚好引导学生进行小结,须要在平日的教学中不断地去磨练。火车开啦教学反思活动课教学反思绘画嬉戏教学反思相识厘米教学反思2 这一模块的内容是知道长度单位的意思,知道厘米的详细长度,会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 首先,举出学生生活中常常遇到的

4、有关长度的现象,向学生介绍长度的详细意思,如,人的身高,课本的的长和宽,铅笔的长度等,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有时要量出一个物体的详细的长度是多少. 然后是介绍在量长度时要用着的长度单位,如米,厘米,着重介绍厘米的详细长度,可以让同桌之间比一比1厘米究竟有多长,多长是2厘米,多长是5厘米.让学生对厘米有一个详细的感知. 介绍如何用直尺量一个线段的长度,首先是介绍直尺上的刻度所表示的意思,0刻度是做什么用的,如何数出一个线段的数值.然后师生共同量一条线段.要留意检查每一个学生操作时的方法. 最终学习如何画一条线段.相识厘米教学反思3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

5、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但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没接触过,相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须要经验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详细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沟通反思,形成理性相识。这对于以详细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下面就这一单元的教学谈谈我的想法和做法。 1让学生经验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 在作业中,学生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一棵大树高4厘米。”“小明的身高10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缘由是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显明的表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长,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

6、入手,让学生通过视察和比较,我还为每个孩子测量了身高。从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联想和比较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相识 厘米和米比较抽象,必需借助肯定的物体来相识理解。比如说在描述树有多高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我们教室的门有多高,再通过比较,树要比门高多了,所以描述树的高度应用米来作单位。 3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估计实力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估测的方法,来估计物体的长度高度。而估计在本单元中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1厘米、1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简单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过让学生用自己身上的“尺”来估一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记住这些身上的“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

7、念和进行估测都很有帮助。当然做到以上三点是远远不够的,在平常的交谈中,还可以有意无意地拿出这些学问和学生一起练习复习,也能让他们感受数学和生活的亲密联系。相识厘米教学反思在教授相识厘米时,我提出问题:“你能用自己的方法量一量课桌有多长吗?”小挚友们起先动手测量。结束后全班集体沟通:我用直尺量的,大约7把尺长。(我让课前打算直尺的,所以大多数小挚友选用这种方法。但他们不相识测量单位,所以只能这样说。) 我用数学书量的,大约本。(好方法,但是说的却不够完整) 我用手量的,大约9下。(他知道这个意思,表达的却不是很好,应当是9拃长。) 让他们实际动手操作了,所以小挚友们都有话想说,而且不一样的方法。

8、 在介绍测量工具时,先让他们细致视察直尺上面有些什么。他们发觉了数字和小竖线。接着我就介绍,这些小竖线叫做刻度。其实直尺上还有个地方你没有发觉呢。“m!”“厘米!”各种声音都出来了,只相识汉字,不相识字母。“刻度到刻度,这么长是1厘米。”我边说边用手在黑板上比划(黑板上是课前画好一把放大的直尺的一部分)。你能找出其他刻度之间也是1厘米长吗?有两个小挚友举手,站起来回答正确。我狠狠的表扬了他。还有谁知道吗?这次举手的人明显增多了,在前一个小挚友的提示下,他们能仿照着说出来。“你们能用手在自己的直尺上指出厘米、5厘米有多长吗?同桌之间说一说。”忽然班里人声鼎沸,同桌探讨的声音此起彼伏,不一会,班级

9、里宁静了,他们都说好了,都指出来了。真是一群聪慧的孩子! 有了前面测量的基础,例2、例3的教授就很简洁,孩子们一眼就能看出铅笔刀和红色线段的长度,并能填写完整。 前面的几道例题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探究发觉,驾驭的很坚固,后面的作业也完成的很顺当。不过,由于时间关系,今日的课时任务没有完成。但我并不担忧,反倒有些欣慰。因为我发觉,他们喜爱用直尺去测量身边的物体,并且能够精确的测出结果。相识厘米教学反思 1、本节课中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些量物体长度的阅历,在前面的学习中也已经相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通过复习旧知引新,唤醒学生已有的对长度单位的体验,激活了学生的学问储备“厘米和米”的概念,引导

10、学生饶有爱好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2、在探究新知的第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撕纸条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大胆估测,并把估测与实际测量相结合。通过在直尺上数一数、徒手比画和估计彩纸条上分米的长度,从借助测量工具到干脆估测长度,渐渐加大了难度,有利于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分米的相识,培育初步的估计实力和意识。 、在探究新知的其次环节的教学中,我向学生供应生活中的些实物,如利用五分的硬币使学生初步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埋下伏笔,为了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相识,在数时不仅要数0到刻度1之间这一段,也要数数其他相邻的整厘米刻度间的小格数。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厘米=0毫米。让学生感受到

11、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深厚的爱好和亲切感。不足: 1、按米、厘米、分米、毫米的依次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一般,有部分学生根本就不懂,对这几个单位的关系理不清。 2、单位换算这一难点突破得不够彻底,尖子生有喂不饱的现象。 、学生实际测量的机会不够多。 、板书没能充分地体现重点和难点。相识厘米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作业:“一棵大树高0厘米。”“小明的身高120米。”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缘由在于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显明的表象。长度单位这个概念,二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什么东西是厘米、米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学习以前可能是从未听说过

12、,这样学习起来学生的确有点困难。这样的例子从另一个侧面提示我们,对于这样的空间想象实力方面,学生还是比较薄弱,教学时应当重视计量单位观念的形成,并将这方面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新知的理解,形成自己的体验。我觉得做到以下几点比较重要。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建立表象 1、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可以通过下面的活动绽开。量一量。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课桌的长,进而产生疑问:“为什么量同一物体,而结果却不同?”使学生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但须要相同的测量工具,相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看一看。通

13、过视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厘米,并且知道从刻度到刻度1之间就是1厘米。再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加强对1厘米的感受。画一画。让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1厘米的线段,再次直观感知1厘米。比一比。请每个学生拿一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放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然后抽掉小正方体,左手手指不要动,看一看1厘米的长度,再比出厘米,最终用直尺量一量或把小正方体塞进去验证一下,比的长度是不是大约1厘米。估一估。给学生供应长1厘米左右的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1厘米表象进行估测,再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厘米的物体。记一记。闭上眼睛想一想,

14、1厘米有多长。 2、体验1米究竟有多长,可以支配下面的活动。 看一看。直观感受1米的长度。量一量。量出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比一比。两手把米尺拉直,手的位置不动,把米尺放掉,看看1米的长度。再把眼睛闭起来想想1米的长度,最终睁开眼睛,用手再次比画出1米的长度。排一排。排米长的队伍,每两人间保持一脚的距离,看看大约排几个人。走一走。自然、匀称地走1米长的一段路,数数大约要走几步。 这样教学,把教材上“静止状态”的学习材料转化为“动态生成”的活动情境,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爱好,形成对新知的体验,促进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二、在估测中相识形成概念 1厘米、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简单遗忘。为了使学生

15、更好地建立概念,可让学生尝试利用自己肢体上的某些大约长是厘米、米的部位或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中的1厘米、1米来帮助记忆。如学生大拇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小指其次个关节的长大约是厘米;二年级学生脚到胸口的距离大约是1米,记住这些“身体尺”,对建立1厘米、米的长度概念或进行估测都大有好处。 估测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推断。估测与数的相识、量的计量相协作,能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增加敏捷处理日常数量关系的实力。在教学中,我们应激励学生大胆估测,比较各自的估测结果,沟通各自的估测策略,展示每个学生的独特想法,相互借鉴,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实力。 估测不是信口胡说。因此,估测一条线段长几厘米,一般不要让学生随意报出几厘米,而是要求他们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方法可以帮助估测。比如,引导学生通过用小手指尖到手腕的距离大约是0厘米来和这一条线段比较,从而得出更加合理的结果。教学中,老师除了留意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如身体上的其他部位或四周的其他物品进行估计、测量,增加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机会外,还要充分运用教材所供应的练习题。要把估测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找出估测与实际测量的误差,培育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估测实力。三、在应用中拓展理解概念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还应与实际测量紧密结合起来。测量是教学难点。假如老师干脆向学生讲解测量的方法,学生的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