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5033393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摘 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质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作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本文着重从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三个方面,探讨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关键词: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 个性 质疑问难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语文是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意识是人类心理发展的最

2、高水平,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高级反映形式。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意识形式。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性生活发展的新需要,诱发某种创新的动机,表现出创新的意向和愿望,就是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以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具备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欲、好奇心和进取心。其中好奇心是诱发创新的重要因素,也往往是创新的开端,居里夫人把它称为“人类的第一美德”。国外有位美术教师在批改学生的图画作业时,发现有位学生把苹果画成了方形,于是询问:“苹果都是圆的,你却画成方形,为什么呢?”学生回

3、答:“我曾经把苹果放在桌子上,一不小心,苹果便滚到地上摔烂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的,就不会掉下去了。”老师听了鼓励说:“你真会动脑筋,祝你早日发明出方苹果。” 苹果画成方形,本已脱离实际,而这位老师不但没有批评学生,反而循循善诱,鼓励学生 “早日发明出方苹果”。这既尊重了学生的好奇心,又鼓励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应该从画方苹果的故事中得到启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人的创新意识从孩童时代开始发展到做大事、创大业的创新人才,是极为漫长和艰难的。在这个过程中,担负中学重要学科教学任务的语文教师,要积极启动创新思想,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唤起学生的创新激情,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激励学生的创

4、新意识。在学习舒婷的致橡树时,可以通过“朦胧诗”的讲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20世纪80年代,中国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打破了现实主义诗歌一统天下的局面,给文坛带来了新的气息,它就是“朦胧诗”。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便是舒婷,她大胆开拓诗歌的艺术领域,多借鉴外国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维方式,用非传统的新的审美观念来表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她的诗选择奇特的意象,运用跳跃性的结构,打破时空秩序,捕捉瞬间感受,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意识。这种探索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一种文艺创新的先锋作用,在诗坛乃至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最终给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又如在学习房龙的宽容序

5、言时,可以通过“序言”这种体裁的讲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序言,一般是介绍、推荐某一著作,说明它的内容、宗旨和写作经过,有时也交代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帮助读者理解著作。而宽容序言的写法与一般序言的写法有明显的不同,它既像一个寓言故事,又像是散文诗,或者是哲理性散文。它用散文诗的形式,以蕴涵丰富哲理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寓言故事。这种独特的写法表现了作者构思上的别具匠心和表现手法上的大胆创新。二、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学生的创新求变、具有个性化恰恰是滋生创造力的土壤。发展学生的个性就是培养

6、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并由此构成全面发展的学生群体,使受教育者真正体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而教育的本质功能就是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传统教育追求整齐划一的刻板化模式,以社会本位论淹没了个人的能力和发展,教师只传授知识,不重视方法;只关心教学内容的掌握,不提倡理解和创新。这样,虽然实现了知识的传承,却导致了个性的泯灭和对个体主动性、创造性的压抑。长期以来,教师往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预先设定标准答案,预先设定解题思路,真正能够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空间是十分有限的。虽然在课堂上也进行了启发,课堂里气氛也很活跃,但这种活跃的气氛下面隐藏的却是学生的思路

7、被老师牢牢钳制:问题提出以后,老师很快就会以诱导性、暗示性的语言,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预先设计好的框子中,一步一步地牵着学生向标准化的答案迈进。在很多情况下确实需要这样,这固然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但是,如果我们以这种方式来普遍对待所有的教学问题,忽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体差异,就会无意识地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首先教师要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应注重学生的不同认知方式和个性特征,并据此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以独特的知识结构和个性魅力来感染学生。其次教师要废除一些僵化的条条框框对学生的约束,特别是不要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设置过多的禁区和限制,让学生真正从教条

8、中解放出来,充分展示自我的最佳个性,大胆地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与实践中发展起来。比如,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我先给学生讲了“杨柳”这个传统的别离意象:最早在诗中写到杨柳的是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轻柔可爱的杨柳,反衬出辞别家园的依恋感伤。柳谐音为“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隋代无名氏送别诗云:“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到了北宋,词人柳永一曲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更是把自己与情人分别的凄惨刻骨之意推向了极致。之后,我又进一步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

9、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上,作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恋人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更有学生如此理解:夕阳西下的余晖给湖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绚丽的金黄色,伴随着微风的吹送,柳条也舒展着自己柔美修长的双臂,那妩媚迷人的样子,真如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娘子一般。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湖里。多情的柳树宛若一位娇羞的新娘,在无奈地与自己的丈夫作别。三、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疑问是创造之母。质疑问难就是敢于对

10、既有的事物提出疑问,或者大胆怀疑甚至否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或见解。这是一种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老师,既不受传统思想束缚,也不人云亦云的思维方法。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主动地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或于平淡无奇之处生疑,或于深层蕴意之处生疑,或于新旧比较之处生疑真正做到像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所说的那样,“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没有怀疑就没有否定,也就没有科学的发展。爱因斯坦如果缺少对牛顿经典力学的怀疑,就不会创立“相对论”。上帝是两千年来西方世界最神圣的偶像,如果不是尼采向人们宣

11、布“上帝死了!”那么西方思想文化界创造的滚滚洪流就不会涌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把已知的看成不变,把已有的当作永恒,这种认识本身就缺乏创新。比如,我们的幼儿园小朋友在泥塑造型课上,一旦有了“杰作”,通常是立刻受到教师的肯定或表扬。而英国幼儿园老师则不同,他们鼓励这个小朋友当众把最好的造型摔碎,再去塑造一个更好的形象。这就是否定创新模式。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实现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创新者。照本宣科、循规蹈矩的教学活动,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课堂的生机与活力也不会真正表现出来。教师要打破过于依赖书本、过于依赖教参这种简单的搬运工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勇于创新,而且

12、要善于创新,对教参及权威要敢于怀疑或否定,具备一种批判精神,同时要教育和鼓励学生破除“唯书”、“唯师”的传统观念,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如鸿门宴中有一句“则与一生彘肩”,教参上译作“就给了他一条不熟的猪腿”。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觉得这样讲似乎不合情理,便查阅了汉语大字典的“生”字条,其中一个义项为“新鲜的”,于是我认为将“生彘肩”译为“新鲜的猪腿”比较恰当。因为项羽答应项伯“因善遇之”,在宴前准备新鲜的猪腿乃情理之中。再说,樊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怎么甘心忍辱而食生猪腿呢?在讲解课文的这一句时,我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不料马上就有同学持反对意见。有的说,樊哙没有经过通报就径直闯入帐中,有损项羽的尊严,项羽自然不高兴,所以故意赐给他一块没有烹煮的猪腿以示羞辱;有的说,当樊哙怒气冲冲地闯入帷帐时,项羽先是“按剑而跽”有所戒备,当明确对方身份后,则对樊哙的忠勇表示欣赏,继而赐给他一大杯酒和一块生猪腿试探他的胆识,这正符合他勇而无谋的性格。有的说,按照古代的礼仪,宾主相对时,应该宾东向主西向,而从课文前面所写的座次来看,项羽却主动坐在最上位,足见其自高自大;他连刘邦都不放在眼里,何况樊哙呢?将“生彘肩”解释为不熟的猪腿,更能体现项羽目中无人、恃强轻敌的性格特征。我当即对同学们的质疑精神予以了肯定,这说明学生一旦摆脱了“唯书”、“唯师”的传统束缚,创新的火花就会闪现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