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一次课程的突围(原创).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5007667 上传时间:2023-10-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一次课程的突围(原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一次课程的突围(原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一次课程的突围(原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一次课程的突围(原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一次课程的突围(原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一次课程的突围(原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一次课程的突围(原创).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围城:语文变革时期的三重围堵从事语文教学转眼已28年,虽然不断有行政事务加身,但从未离开过语文课堂,有时想来还真是一种庆幸。28年,语文的酸甜苦辣倒也遍尝,但身在围城中的那种闷热长久不曾散去,尤其是2001年以来,一直“纠结”着,身边似有多重围墙,一个百年之问一直萦绕:死去,还是突围?这第一重围墙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矛盾。课改初期的“人文性”片面的强调了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感染”和“熏陶”,我也不例外的在课堂的“光电声色”和“人文性”中渐渐迷失;而当看到有人把语文演绎为各种技巧技能训练,用大量的习题来替代学生生动、积极的言语实践的时候又痛彻心扉。我知道,我已徘徊于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两者的“

2、统一”,路在何方?就在我高扬人文主义的大旗而自得的时候,发现学生的考分似在下降,于是第二重围墙在我心中形成,那就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冲突,我知道,学生要分数保升学,家长要分数保面子,校长要分数保品牌;而我,也要分数保社会评价。在极度沉默中终于爆发了,在一次全省的语文论坛上我作出了“语文死了”的“惊世骇俗”的呐喊语文躯体残损:从课程的角度“窄化语文”;语文灵魂掏空:从教学的角度“功利化语文”;语文面目被毁:课堂的角度“去语文”;语文没人疼爱:学生的角度“轻语文”。还说,在“减负增效”的话语环境和课时量减少的现实背景下,语文更容易被蹂躏,尼采说:上帝死了;福山说:历史终结了;郑杰说:教育死了。我

3、说,语文也死了,死在那个叫做“应试”的寒夜里。与会人员震惊并感同身受,其实,我心里明白,我说“语文死了”只是在表达对活在我心中的语文的切肤之爱。还有第三重围墙,那就是“代际”叠影下的无奈了。李海林老师曾经对“五四”以来语文教师进行了一次代际划分,共有五代,我就算是第五代吧(似乎有点老),也就是“新生代”,李老师说,不同代际的语文教师在各自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合理性”;其中后辈语文教师的“历史合理性”中包含了对前辈语文教师的“历史合理性”的超越。这种“超越”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后辈对前辈的拒绝和否定,这就是所谓“代际断裂”;另一种是后辈对前辈的吸纳和结构性调整。而我,正好生活在这个断裂

4、带。一方面,对于前辈语文教师存在怀疑与否定;另一方面对于新生代的后现代思想又保持足够的警惕,有时我真的“不知道风朝哪个方向吹”。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徘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代际的叠影,三重围墙,围堵着我,让我艰于呼吸,我要寻找一种平衡,突出重围,是温儒敏教授“平衡也是改革,是前进”的话给了我鼓励,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素养”这一核心概念,我要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语文教育目的入手,实现一种“平衡”。但我知道,“语文素养”不能依靠“语文训练”完成,不宜对“语文素养要素”进行肢解性分析。如首师大教授王云峰先生指出的,“语文素养”是人的基本修养

5、,是每一个人在长期语文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言语活动经验,其中虽然包含多种因素,但这种因素之间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关系。先生说,教师要创设多种方法和手段以及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形成语文素养。“目标”找到了,路径似乎也有了,剩下的就是一次自我的突围二、突围:“行舟文学社”和她的课程2009年9月,我从无锡“转场”到镇江工作,我开始了对于自己语文教育的课程改革,试图用课程的变化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我把目标瞄准学生的语文生活,一种相对完整的语文生活,同时又将语文生活化,“教、学、做合一”,成立了班级“行舟文学社”,“全员在社”。除了用好教材这一基本的课程资源外,还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

6、生活中学习语文、实践语文;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培养学生好读书的习惯;引导学生多动笔、多动嘴、多沟通、多交流;不断丰富并拓展学生语文实践的空间,让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的主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提升语文实践能力。(一)行舟文学社延伸生活语文的长度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的改革,“文学社”也算上一种课程的供给吧,我总是提醒自己:我的改革上在“深水区”作业,弄好了,会有宝藏,弄不好,不淹死,也会呛死。做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有一种这样的文化自觉和历史担当。“文学社”叫什么名称呢?“教学生学”,我把“球”传给了学生,果然,他们传来了各种“名称”,其实,最后定名还是我的“主意”,但这并不

7、重要,重要是,他们在思考,思考新生儿的乳名,最后叫“行舟文学社”。当时我们正在学唐代诗人王湾在镇江所作的次北固山下,其中有一句“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我们取“行舟”二字了,记得我还布置学生对“行舟文学社”进行解读,虞心怡同学是这样说的:“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一幅多么诗意的画面。这只小舟行走在浩瀚的文学大海上,在我们的生命的旅程中远航,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无边的欢乐与自由,更多的,是在文学殿堂中遨游的淋漓畅快。“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一只文学之舟,漫长而艰辛,但在这条路上,却满载着欢声笑语,它载着我们的希望与憧憬,对明天的期待与祝福。这何尝不是一只生命之舟,不断地向着光明

8、与成功进发。为了让同学们很好地珍惜加入文学社的机会,我们颁布了行舟文学社章程,学生还要填写“申请表”方能入社,“申请表”中除了基本信息外,还要说明自己加入的理由,家长要签字认可。文学社社长陆婉莹在一次学生演讲中是这样介绍我们“行舟文学社”的:像大学生加入社团一样,我们的社员加入前也要填写报名表。我们全班共有41位同学,都加入了文学社。而且我们的家长也无一例外,全都大力支持呢!我们还起草了“行舟文学社”的章程,规定了“水手”“水手长”“大副”“船长”等级别。投稿被采用;作文成绩在95分以上;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等都会加分。加分越多,级别越高,奖品也就越丰厚。这可是大家创作的很大动力呢!文学社有一套评

9、价体系:一学期一评,采用积分制,名著阅读完成任务的1000分;一分钟演讲得优秀的,每次加50分;“行舟练笔”每次评价A+加10分;文章被行舟文苑小报选用,每篇加100分。积分卡在社长处保管,学期结束,学生填写积分表,达2000分为“行舟文学社”的船长;1800分为大副;1500分为水手。他们除了获得相应证书外,还将得到我“亲笔签名”的我的最新著作以及其他的一些物质奖励。我知道,大家都在想做文学社,但我们已经在做;大家都在做,我们要做得更好;大家做得更好,我们要做得更持久;大家也做得持久,我们要当做课程做!“行舟文学社”,我们架起了生活与语文的桥梁,延长了学生语文学习的长度,也开辟了教、学、做合

10、一的通衢。(二)行舟阅读拓展生活语文的宽度学生到了初中,应由识字为主变为阅读为主,尤其是课外名著阅读,应成为他们的重要课程,但长期以来,学生的这种阅读遭遇了种种不可思议,家长反对,甚至老师也反对;学生不感兴趣、没有时间等等。我们反对把语文弄成简单的训练课,学生对语文厌恶和对语文所承载的文化的淡漠大概就是简单训练导致的,而终身的语文素养肯定不能靠应试培养。语言的学习有其内在规律,没有语言的接触、语言的浸泡、语言的涵泳,要想让学生在语文上有什么长进,是非常困难的。我们根据外国语学生在“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采取了一下做法,第一,七年级时即推荐50本名著。书目除经典作品之外,还逐步强化了阅读的

11、前瞻性、多元化、课程化的特点。在回答人类的重大母题,触及当下人类的核心价值体系和心灵结构等层面,所推荐的经典书籍具有足够强大的原创性和辐射力。第二,双休日阅读,并填写“阅读反馈表”。“反馈表”由这样几个栏目:阅读的书目、阅读页码起讫、内容简介、感想、家长签字、老师评价。周五把表格发放到学生手中,周一上交。我的作业从来不让家长签字,但每周的“名著阅读反馈表”是必定要签字认可。一学期下来,学生手上应该有十几份“反馈表”了,在进行统计:阅读的书目、字数、反馈的质量。由这些数据评出“阅读明星”。一开始,由几位学生家长“想不通”,当心精力分散,当他们发现我班几位阅读明星的“大作”时,十分震惊,立马“改弦

12、易辙”,全力支持。第三,期末统计,评选“行舟阅读明星”。以上是“行舟阅读”的“课外”路径,我们还有“课内”路径,每周周五语文课是阅读课,或“名著导读”,或阅读主题交流,或读书札记欣赏,或阅读推荐2012年新的学期,我们有一个更大的想法来增加语文学习的宽度,依托“王益民语文工作室”成立“行舟阅读馆”,“馆内”将有四个主题单元:一是“名著阅读”,对于推荐作品不仅全部上架,而且保证一定数量的复本;再是“名著研究”,将对推荐作品的研究成果作最大可能的收集上架;三是“名著视频”,搜集“爱课程”“百家讲坛”等资源,用于点播;四是“名著讲坛”,请校内及江苏大学等大学文学院教授前来授课。“阅读馆”将阅读、研究

13、、视频、聆听溶为一体,形成一个立体的文学名著体验馆。(三)行舟练笔挖掘生活语文的深度对于很多人来说,让学生“写”是个难题,我在和青年教师谈作文教学一文中详细谈了我的做法,可以骄傲地说,对于我班,写作不是难题,恰恰是“强项”,很多老师试图从我这儿取得“真经”,但却不知道我每节课都与学生写作有关,老师的“真经”永远不会写在纸上,而是在他的课堂里,在他的理念里。“行舟练笔”是个硬面抄,这很重要,我跟学生说,“行舟练笔”本要“豪华”些,因为我们在做着“豪华”的事业。哦,对了,这个本是我自己掏钱为学生买的,这里没有显示“高尚”的意思,恰恰是为了让孩子们珍惜她。我让每个学生给练笔本起一个个性化的名字,还要

14、在第一篇练笔中诠释名字的来由。笔者有感于学生的“行舟练笔”的丰富性,曾经写过一篇介绍文章五彩缤纷的“行舟练笔”,介绍了“练笔”的内容有“续写”、“改写”、“仿写”、“读后感”、“叙事”、“心灵鸡汤”六种形式。我们来看看学生顾安琪对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的改写:悲悲戚戚,不觉将要天明。王湾站在船头上,遥望着这秀丽的山川。离家已是好些年,不知家中亲眷可好,不知年少时的伙伴们可好。忽的染了乡愁,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里被渲染得愈加明显。是夜,将晨,光阴逝去匆匆,走时还是年轻貌美的,如今可能孩子都已五六。岁月匆匆,流年匆匆。还未看个透彻,如今可能都污浊的不成样子。那一叶扁舟平平稳稳的漂浮在江面上,并不颠簸,也因

15、此,多了几分诗韵。仰望那俊美的北固山,王湾看到了很多很多,也想到了很多很多。冷得血色若有似无的唇轻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写作热情,能否持续,还在于激励是否得当,让学生有自己的一方天空,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被登在小报上,这种办法比说教有效的多,可惜的是,现在很多学生杂志、报纸早就变了味,要么跟你收费,要么让你成她的会员,要么让你订阅若干本否则,想发表,做梦!应该说,现在学生发表的空间反而变窄了。我们的行舟文苑一月一期,A4双面印制,每期可容纳8篇文章左右,这份小报有“梦溪读书”“芙蓉真情”“行舟山水”“遐思星空”

16、等四个板块,有时也出专刊,暑假专刊、“一分钟演讲”专刊等。“行舟”二字由我班“书法家”华鑫题字。有人说,当下的学生太缺少生活了,我们认为更缺少的是发现生活美的眼睛,应试的背景下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很麻木。然而,更缺少的是语文思维,缺少观察生活的“火眼金睛”,写作、持续的写作,正是在锻炼学生这一双洞彻生活真谛的眼睛。(四)行舟对话感受生活语文的高度行舟文学社社长陆婉莹在一次演讲中曾经介绍过:不仅如此,我们还计划每学期都有至少一次的“与作家(学者)面对面”活动。本学期,我们王老师邀请他的好朋友著名作家曹文轩老师来为我们讲课。为了这件大事,大家都行动了起来。王老师推荐大家读一读短篇小说根鸟,有的同学读完了根鸟,就读起了山羊不吃天堂草细米青铜葵花等曹老师的其他作品。所有的人都在为曹老师的到来努力准备着。陶行知先生在答朱端琰之问一文中说,“中国教育的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