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生).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499324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生).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2011-11-30)主备人:杭岑 课型:新授 审核人: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并学会运用。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3.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学习重难点】1.准确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指出本文的论证方法。【学法指导】1.把研究性学习和语文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2.教学方法主要是采用引导、自学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 一、 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抄写两遍。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汲取 锲而不舍 2解释下列成语。持之以恒 锲(

2、qi)而不舍: 一事无成: 3. 自读课文,回答问题。(1)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的? (2)议论文有哪些要素?议论文的结构特点如何? 4. 写出你的疑问: 教师评价日期二、课堂助学:(一)情景导入(二)整体感知1.预习成果展示2.初读课文,回答问题。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的?(三)、课文学习研讨自读课文,边思考下列问题,边圈画出相关的语句。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事理的?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这里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证?文章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简析。4.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四)、问题探讨

3、(学生分小组探究交流)1.有人觉得“创造力仅仅是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这些名人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最好举实际的例子加以说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予以肯定和表扬)2.做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3.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所有的设问句,体会其表达效果.(五)、延伸训练:有人说过:“想像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创造力”。同学们,你们的想像力如何呢?让我们来完成一道思维训练题。 (板书: )1.先看图形“”“”,再展开联想写一小段话。学生写作交流板书:放飞想像 勇于创新(六)、畅谈收获同学们,上完这节课后,你们有何收获?学生回答交流教师归结: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同学们,一位哲人

4、说得好:“人的天职在于探索。”让我们放飞创造性思维的风筝,大胆探索,积极投身于创新的洪流中吧!(七)、课堂小结通过学习本课,同学们对议论文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希望大家都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八)课堂检测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1)根深d( )固 (2)z z( )( )不倦(3)汲( )取 (4)锲( )而不舍2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1)汲取( )(2)不言而喻( )(3)持之以恒( )(4)锲而不舍( )3选词填空。(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_(汲取、吸收、学习)知识,使自己_(学识、学问、才学)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无

5、所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_(创造、创意、创造性)。(2)知识就是形成创意的_(材料、素材、原始材料),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拥有_(创造性、创造力、创新)。阅读课文最后三段,回答问题。1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_2这两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论证方法。3分析上述文字,下列观点不属于作者的观点( )A要有创造力,关键是要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B要有创造力,就不能满足于一个答案,而要去探索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C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D并非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九)、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最后一课一位

6、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野草。”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够

7、了。”哲学家摇摇头。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第三位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来相聚。”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去占领它。1.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每处4个字以内) 2.对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为什么弟子们的回答都不正确? 3.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该怎样正确地回答哲学家“如何正确地除掉杂草”的问题? 4.文中说原来相聚的地方已变成了一片庄稼地。它是怎样“变成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的? 5.一年后,哲学家为什么始终没有来赴约? 6.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准确地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 (十)布置作业:自主检测、补充习题中相关作业。反思与心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