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单元设计.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499155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题单元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主题单元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主题单元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主题单元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主题单元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题单元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古典山水小品文主题单元教案主 题单元标题古典山水小品文学科领域 (在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语文美术 生物 科学综合实践 数学 外语 历史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适用年级八年级所需时间8课时主题学习概述 (对主题内容进行简要的概述,并可附上相应的思维导图)这个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与自然融为一体是这些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观察体会自然万物的美,山水本是无情物,因他们融入了自己的细腻情思,山水便有了性情,自然便有了生命,人与自然可以亲切地交流、对话。本单元地诗文都具有情景

2、交融地特点,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了解作者的情感是领悟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答谢中书书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记承天寺夜游传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湖心亭看雪写出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高雅情趣;归田园居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游山西村表现了作者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恋。但是也不要将这种情绪的表现作绝对化的理解,诗文中包含的感情基调是确定的,而具体的指向则是模糊的、含蓄的、多义的,在三峡和观潮两篇文章,作者的个人情感体现得就不明显,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这两首诗都是在最后一联才含蓄地流露了作者地情绪。在写字技法上,摹山范水地诗文深谙“诗中有画”的妙处,努力用语言营造画面感,选取的景物非常

3、讲究结构布局、色彩处理,通过远近、明暗、虚实、浓淡、藏露、疏密、奇正等对立的和谐统一表现,实现景物的立体感、层次感,达到一种直觉体悟的审美效果。尤其是答谢中书书和湖心亭看雪两篇文章,使至塞上这首诗,画面感很强。另外,这一单元的诗文都能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了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如三峡答谢中书书;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如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把握它们的读音和意义;积累一定数量的常用虚词和句式,把握它们的用法;2、反复诵读,在整体感知本单元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3、培养学生借助

4、注释和工具书,整体阅读文言文的能力。4、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章,并查找和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和作者资料。2、把握文章的脉络和写法,抓住文章的主体内容,有效地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3、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朗读、断句、背诵、译文,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4、揣摩语言,提高对文言文作品的赏析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美丽的山川景色,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自然,融入自然。对应课标1、朗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2、培养学生对我国山川美景的热爱之情。主题

5、单元问题设计1、你游览过哪些名山大川?2、你能否用文字描写一处景观?专题划分专题1:三峡(2课时);专题2:答谢中书书(1课时);专题3:记承天寺夜游(1课时);专题4:观潮(1课时);专题5:湖心亭看雪(1课时);专题6:古诗四首(1课时)专题一三峡所需课时2课时专题一概述 (对专题内容进行简要的概述,并可附上相应的思维导图)节选自水经注江水的三峡一文历来被视为描绘三峡奇观的名篇,专家学者亦多将作者如何描绘三峡美景作为赏析的重点。但作为一部为水经作注的地理专著,固然有不少对大自然旖旎风光的专笔描述,但其重点则是放在与“水”紧密相关之处,这是水经注与其他山水游记重要区别之所在。 在这篇文章中,

6、作者仅用了不到14的篇幅直接勾勒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却以浓墨重彩描绘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如夏季的水流迅疾,春冬的清冽明丽,秋季的空灵肃杀。在夏水一节,作者重点突出的是“沿溯阻绝”造成的水“疾”,并未描绘自然景色。不过无论写什么季节的江水,又都与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至于三峡的其他景观作者均未触及。 总之,全篇文章是以水”为纲。因此,准确地说,三峡是一篇描述流经三峡的长江之水四季变化及其带来沿江的壮丽景色的散文。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7、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2、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逐步提高鉴赏能力。4、背诵并默写全文。过程和方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诵读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文章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对应课标(本专题所达到的课程标准)1、 学生能够鉴赏古代经典美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2、感受美丽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本专题问题设计1、 你喜欢三峡吗?你能背诵哪些关于三峡的诗句?2、 你能结合注释翻译文段吗?3、 你能说说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三峡水的特点的?4、 你

8、能说说文章的描写手法之美吗?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信息化资源有关三峡的诗文常规资源教材、关于三峡的照片、录音机等教学支撑环境图书馆、多媒体教室其 他同学、父母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1、小组合作,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关于三峡的诗句、图片、资料等。可以在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去查询,可以到学校图书馆借阅相关的书籍进行阅读摘录等。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搜集整理,然后展开竞赛,要求每小组说出的诗句不能重复,比比哪个小组搜集到的图片比较多,哪个小组查到的资料比较详尽。2、诵读课文,划分节奏。听录音,指导学生朗读,从整体把握课文。由学生划分句间停顿

9、,师生共同点评纠正。每小组选出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指出优点和不足,教师点拨后再听录音。试背诵课文3、疏通文意。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注释和教辅,小组讨论,每组翻译一段课文,师生共同补充修正,并对一些重点词语圈点批注记录。4、分析文章内容。让学生说说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三峡水的特点。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屏幕显示图片并依据课文分析三峡四季水的特点。(夏水湍急 冬春之水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水凄清)5、谈谈课文的描写手法之美。点拨各小组主要讨论第一段描写山的文字,组内交流后,推选一名代表发表观点。(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教学评价1、 让学生用“三峡的_美,你看_”的句式说说三峡的美。2、 搜集资料,

10、写一篇作文描绘自己熟悉的河流的古今风光,注意运用本文的写法,并尽量使文章自然流畅生动。课下教师批阅后,选择优秀的作文泛读。专题六古诗四首所需课时1课时专题六概述 (对专题内容进行简要的概述,并可附上相应的思维导图)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以景传情,情景交融,文笔优美,情真意醇,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学习它们,可以激发性灵,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把握借境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2、背诵、默写诗歌。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诵,要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充分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理解诗意、感受诗

11、情。2、通过联想、想象,品味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诗歌中描绘的田园山水和抒发的真挚情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陶冶情操。对应课标(本专题所达到的课程标准)1、 能通过对古典诗歌的品读,体味诗歌的优美意境。2、 感受美丽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本专题问题设计1、 你能说说这四位作者及其相关的文学常识吗?2、 你能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吗?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信息化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常规资源教材、教辅、多媒体课件教学支撑环境多媒体教室其 他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1、

12、小组合作,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关于四位作者的资料,可以在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去查询,可以到学校图书馆借阅相关的书籍进行阅读摘录等。活动形式 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说说一个作者的情况,师生共同交流补充2、诵读诗歌,把握四首诗的节奏。自由朗读、分组朗读,探讨节奏划分。(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每小组选出学生代表朗读,师生共同点评。(节奏、语速、语气、语调等)全班齐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美)3、一组同学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归园田居这首诗歌的画面。4、二组同学赏析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5、三组同学分析渡荆门送别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6、四组同学在游山西村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教学评价1、 当堂默写四首诗歌,同桌互相检查,看书写是否正确。2、 比较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的异同。3、 用诗意的语言为游山西村进行续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