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忽视点”等.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4990745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忽视点”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忽视点”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忽视点”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忽视点”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忽视点”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忽视点”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忽视点”等.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神奇的指纹(大班)目标:1.通过观察,发现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它是具有特征的记号。2.了解指纹的类型及指纹的用途,提高观察能力及探索能力。准备:1.布置“指纹画展”。2.黑猫警长录像片断。3.放大镜,印泥,白纸,实物投影仪,硬卡纸等。过程:一、参观“指纹画展”,萌发探索兴趣1.今天我们要去看一个特殊的画展,请你们仔细看。2.幼儿观看“指纹画展”,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这些画和我们平时画的画有什么不一样?”(这些画是用指纹印出来的。)二、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外部特征1.你有指纹吗?指纹在哪里?2.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纹,或是用印泥将指纹印到纸上进行观察,并与同伴的指纹进行比较。教师引导

2、幼儿进一步观察:你的指纹是什么样的?你每个手指的指纹都一样吗?你的指纹和别的小朋友的指纹一样吗?哪里不一样?3.小结:指纹的形状及其相应数量都不同,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它是每个人的特征之一。三、观察指纹的类型1.将几个幼儿的指纹印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引导幼儿观察指纹的类型。2.找出三种指纹类型,分别给它们起名字。(第一种叫弓型纹,它的中心像一把弯弯的弓箭;第二种叫蹄型纹,它的中心向左或向右偏,很像马蹄;第三种叫涡型纹,它的中心像小旋涡。)3.各人统计各类指纹的数量,巩固认识指纹的类型。四、观看录像黑猫警长,了解指纹的用途1.幼儿观看录像黑猫警长。2.黑猫警长是如何破案的?(通过罪犯留下的指纹找

3、到罪犯。)3.小结:指纹能够帮助警察破案,因为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它是具有特征的个人记号。五、想象指纹的用途1.你们设想一下指纹还有哪些奇妙的用途?(指纹锁、指纹门、指纹冰箱、指纹钱包、指纹手机、指纹汽车等。)2.为什么这些物品上都要用到指纹?(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就像身份证。)延伸活动:幼儿制作指纹身份证。上有幼儿姓名、性别、班级名称及指纹印。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忽视点”江苏扬中市教师进修学校 黄晓梅原方案的设计者做了大量的知识准备工作,设计的内容比较全,形式也比较多,但忽视了一些问题。一、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1目标定得太高、太全。教师笼统地将关于指纹的科学概念和知识点都定为一次

4、教学活动的目标,幼儿是难以达到的,不妨将原方案分成两个活动来完成:第一个活动侧重于让幼儿观察、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第二个活动侧重于让幼儿了解指纹的用途。2活动内容偏多。在短短一个活动内,教师组织了“参观指纹画展”“观察指纹特征”“了解指纹类型”“观看录像片段”“想象指纹用途”等活动,不可避免地导致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得很匆忙。仅拿原方案的第二个环节来看,它的容量非常大,知识点也非常多。如“用什么办法才能看清楚指纹?”“怎样印才能印得清楚?”“我的指纹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十个手指上的指纹都一样吗?”“我的指纹和别人的指纹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仅就这些问题的探究就足以组织一次内容丰富的科学活

5、动:在观察中思考提出问题动手操作记录信息与同伴讨论表达交流总结归纳。二、忽视了活动环节之间的连续性原方案未能挖掘活动的核心概念,使活动成为一个环环相扣、符合幼儿认知规律的连续的过程。如第一个环节“参观指纹画展”可以删去,第二、三个环节可以整合:1.幼儿探索用什么办法能看清指纹,教师对有关操作要点加以适当提醒;2.幼儿仔细观察自己十个手指上的指纹并记录;3.幼儿讲述自己观察的结果,发现人的每个手指上的指纹都不相同;4.幼儿结合多媒体课件或图片了解指纹的类型;5.幼儿观察比较自己和同伴指纹的异同点,得出结论: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相同的,指纹是具有个人特征的记号。三、忽视了教学方法的综合利用我们在设计

6、教学活动时应根据教学内容,让幼儿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基础上获取科学知识和经验。如在观看录像黑猫警长这一环节,教师只简单地告诉幼儿“黑猫警长是通过罪犯留下的指纹找到罪犯的”,我觉得这只会让幼儿疑惑不解:“黑猫警长是怎么发现指纹的呢?我们没有看到东西上有指纹呀?”因此可在此环节安排一个利用碘使指纹显影的小实验,使隐性现象显性化、形象化。又如原方案中让幼儿交流的机会比较少,体现不出教师是如何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的。其实,每个幼儿在探索之后都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教师要支持和鼓励幼儿参与交流。再如,原方案中记录法的使用也没有及时、恰到好处地为教学服务,如果教师能适时要求幼儿记录观察的结果

7、,不仅能够帮助幼儿确立任务意识,还可为幼儿进行同伴交流提供依据,以获得有关指纹特征和类型的感性经验。我的研析历程江苏淮安市实验小学富康幼儿园 丁 霞经过仔细推敲,我觉得原过程设计有众多不合理之处。如,第一个环节的“指纹画展”事倍功半,教师布置画展费时费力,但缺乏色彩变化的指纹画并不能激起幼儿的兴趣;第二个环节与第三个环节的顺序需要对调,指纹类型比较容易发现,而对于每个人指纹的不同则需要更加精细的观察才能辨别;第四个环节的“观看录像”更适合放在第一个环节,等等。经过反复思考,我开始最初的活动设计。在设计活动前,我搜集了大量资料,有指纹的相关知识、指纹活动设计、采集指纹的方法等。我还进行了大量的预

8、操作,如观察了班上部分幼儿的指纹,看三种类型的指纹是否齐全,并带着自己的女儿尝试了各种观察与采集指纹的方法,发现用手电筒照着观察指纹比用放大镜看还清楚,对于幼儿来说,采集指纹的方法用印泥比较简便。然后,我对原有活动目标作了调整,增加了幼儿操作的分量,让幼儿在了解指纹类型的基础上正确统计与区分这三种指纹。同时将环节调整为:1.发现指纹,让幼儿伸出一个手指仔细观察,引起幼儿对指纹的注意;2.印指纹,幼儿学习用印泥将自己一只手的指纹印下来,进行分类统计;3.比较指纹,让幼儿比较自己与别人的指纹印是否相同,从而得出结论:每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4.了解指纹的用途,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经过不断尝试,我

9、意识到优秀的活动设计绝不是教师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教师与幼儿共同构建的,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在活动前,我想当然地认为幼儿能够发现每个人指纹的不同。虽然幼儿在蓝猫淘气3000问及黑猫警长等动画片中看到过利用指纹破案的内容,但在活动中没有一个幼儿表现出有这方面的经验,孩子们都告诉我“指纹是一样的”。为此,我进行不断的试验、调整,最后确定活动过程为:1.发现指纹。让幼儿伸出一个手指仔细观察,引起幼儿对指纹的注意;2.画指纹。让幼儿用一支笔,将观察到的纹路画下来,使幼儿能有意识地更加仔细地观察指纹;3.印指纹。让幼儿学习用印泥将自己一只手的指纹印下来,进行分类统计;4.比较指纹。让幼儿比较自己与别人的

10、指纹印。通过这样层层递进、反复操作的过程,孩子们才对指纹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几处值得商榷的地方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李秀敏原方案内容比较丰富,形式比较多样,但就内容本身而言,笔者觉得还有些地方值得商榷。1.关于指纹画展这一环节意在“萌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导幼儿发现“和平时的画有什么不一样”,但效果会怎么样呢?如果想达到萌发兴趣的目的,“指纹画展”必定要精彩。那么最可能的结果是,幼儿被吸引到指纹画上,然后产生作画的愿望,而方案中教师安排的下一个环节是请幼儿观察指纹。对幼儿而言,色彩缤纷的美术作品比细微的指纹类型更富有吸引力,这样教师让幼儿观察指纹特征的目的便很难达到。所以,活动开始可以直接

11、观察指纹或专门组织欣赏与创作“指纹画”的活动,让幼儿充分感知、了解指纹。2.关于指纹的外部特征及其类型这是一个难点。我觉得活动可能需要分两次进行。如果去掉“指纹画展”,那么幼儿对指纹的充分感知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用印泥在纸上印指纹或直接在橡皮泥上印指纹,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指纹痕迹。同时,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去观察、发现、比较每个人的指纹是否一模一样。另外,因为指纹痕迹不是很清晰,因此教师最好准备画有三种指纹类型的大图片,以备幼儿观察比较。还须注意的是,幼儿可能会有一些问题,如为什么会有指纹?为什么每个人的指纹不一样?教师应具备相应的知识以便引导幼儿。3.关于指纹的用途原方案中指纹的用途是教师直接

12、告诉幼儿的,这样很可能限制幼儿的思维。而且,让幼儿了解黑猫警长用指纹来破案还不够,还应让幼儿了解如何利用指纹来破案,因此录像播放环节可放在幼儿讨论指纹用途之后。从方案整体来看,教师预设太多,主导过多,幼儿更多的是被动参与和接受。我们不排斥活动设计要考虑周全,但着眼点要放在幼儿身上,要考虑幼儿可能会有什么样的表现,促使课程的生成,而非画地为牢,忽视促进幼儿发展的可能性。方案与活动的距离河南林州市实验幼儿园 刘兰瑞我园一位教师曾进行过类似活动。设计程序虽不完全一样,但内容大体相同,目标也基本一致。活动中出现了以下情况:孩子们因为首次使用放大镜,他们对放大镜的探索兴趣远远超过了对指纹的探索兴趣。他们

13、不仅用放大镜观察指纹,还观察同伴的眼睛、鼻子、嘴巴,甚至舌头,以至于教师无法进行下一个环节。由此我想到一个好的活动方案不一定产生一个好的活动组织过程。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活动方案设计得很好,实际进行时却不甚理想;有些活动方案看上去不怎么吸引人,执教教师却能让它们进行得十分生动、顺利。这给了我们以下启示:第一,设计活动方案首先要心中有幼儿,从内容选择、材料准备、活动实施等方面思考自己班幼儿需要什么样的活动。第二,看到一个好的活动方案不要盲目照搬,要结合自己班级幼儿的情况思考是否适宜,预见到哪些地方可能会不合适并作相应调整。获取有意义的经验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石道伟建议取消原方案目标中的

14、“了解自己指纹类型”和教学内容中的“各人统计自己各类指纹的数量,巩固认识指纹的类型”。笔者观察过自己和几个幼儿的指纹,发现只有涡形纹较易识别,弓形纹和蹄形纹均较难识别。其实,每个人的指纹类型大多是不规则的,所以没必要要求幼儿将自己的指纹归入以上三种类型,更没必要统计,幼儿只需获取“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这一有意义的经验就足够了。该方案设计还是有一些亮点的。如让幼儿看黑猫警长录像以加深印象,更好地理解指纹的特性;想象指纹用途以开发幼儿的想象力,等等。幼儿的科学活动重在让幼儿通过探索获取有意义的科学经验,而不是被动接受,更不是机械记忆一些概念或分类结果。适度分解江苏扬中市新坝镇中心幼儿园 王海英此方案可以细化活动目标和内容,每个环节都可成为一个集体教学活动,设计成主题系列活动。如活动一“我的指纹”,让幼儿发现指纹,选择看清指纹的方法;活动二“不同的指纹”,让幼儿观察指纹的不同,并给不同形状的指纹起一个可爱、好听的名字;活动三“有趣的指纹创意”,让幼儿欣赏指纹画展,进行指纹印画,诸如拓印联想创作、放大的指纹创意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