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材料.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4970399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材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材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材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材料.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开课教学说课材料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执教:袁吉祥 今天我所执教的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记叙了1994年,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小时之后,成功救地出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父母的爱”,今天我所执教的这篇课文是讲述的是父爱,以后的三篇课文将讲述母爱和父爱。因此,本文对父爱的歌颂是学生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基础,引导学生体会父爱是比较容易的,但要去体会文中蕴涵的“遇

2、到困难,要有坚定的信念”这一个道理却是很难的。前面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品读句子的方法,在教学时,我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诵读中领悟课文的感情,努力做到“以读为本。”下面简单谈谈本节课的设计思路。一、教学设计前端分析部分(包括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进行分析,总结优缺点。一、教学目标的制定制定教学目标时,我结合教材与本班学生不愿主动识字的实际,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新词,重点联系上下文认识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2)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的方法,表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3、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一看”、“读一读”和“说一说”这三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二、教学的重难点的确定1、重点: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认识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2、难点: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读课文后的感受,进一步感悟文本。三、教学方法的选择1、以读代讲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讲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的确,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读,去解决阅读教学上的几乎所有问题。只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

4、己的语言。教学中,我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做法,充分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中解决问题、在读中悟出情感。2、品析词句法。比如,让学生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品读,让学生从读中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理解词语的意思。3、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法。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观察图片再填写表格、读文后再填写表格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亲自动手参与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学习,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教学准备本课教学中,我主要借助地震的图片、生字卡片和表格来丰富教材内容,同时也让教材内容直观化,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更有趣。教学过程的设计(即各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进行分析,总结优缺点五、教学程序设计

5、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从“引入、初读、再读、总结和作业布置”五个环节设计的,先简单讲一下每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引导学生回忆青海玉树大地震这一让学生熟悉的事件,有助于学生情感的提升,接着为学生介绍了地震的危害,自然地引入了课题。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图片,通过分组观察的方式,有效地避免了全班看一张显得图片小看不清楚的缺点,观察后让学生观察所得填写在老师下发的表格上,再进行汇报。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这个环节是精读课文第一课时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本环节中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解决生字新词,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些重点句子进行品读。落实这一目

6、标时,我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学习、交流汇报的形式,在交流时充分关注了学困生。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是整体感知,也是为下节课作铺垫的,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每个同学至少解决一个新问题,提出一个不懂的问题。这也就是所谓的“1+1”学习法。通过学生的读书、交流、汇报,教师再帮助梳理、小结。学生对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还认识到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一难得的道理。四、总结最后通过板书归纳的形式,把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罗列出,给学生脉络清晰的印象。五、教后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基本上做到了“有预设的课堂”,也就是基本达到我的预想效果,但是还没有做到“有生成的课堂”。因而,本节课虽然基本达成教学目标,却不够精彩。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我一定虚心采纳。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