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我们公开了什么c.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4946951 上传时间:2024-02-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开课我们公开了什么c.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公开课我们公开了什么c.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公开课我们公开了什么c.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公开课我们公开了什么c.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开课我们公开了什么c.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公开课,我们公开了什么?塑料花无论多么艳丽夺目,都没法和带着泥土与露水的真花相比。我以为,公开课的最重要品质是真实、朴素。如果公开课充满了虚假,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在教务处工作期间,经常性习惯于临时推门听取教师的课,而我是不太喜欢听公开课的,不是我不好学,也不是我自命甚高,而是我不喜欢“做”出来的课。不管冠以什么名称,优质课、示范课、观摩课等,我认为都不能脱离“真实”这一条原则。真实是公开课最大价值所在,是灵魂所在。公开课的目的是教学研究,是为教师提供教学样本。因此,不论叫什么课,都不能是教师的自我做秀;不管什么课都不能忘记学生,学生不能成为教师表现的工具,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我们的工作重心所

2、在。时下有的公开课,虚假的成分太多了,表演的成分太重了,总期望专家的好评。身上背负了沉重的东西,如何能轻松愉快的前行?一节课结束,如果听到:“这节课是排练过的”这样的评语,你该做何?为什么要上公开课,不过是为教师提供教学课堂样本。一节课,能提供一个目前研究的样本,就完成了它的大部分功能,有经验的提供经验,即使没有什么可学之处,那也不太要紧,至少能给听者以更多的提醒,这对以后的工作也是有益的。当然作为上课者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人总是要表现美的一面给人看,谁能不在乎美丑,愿意以“丑”示人呢?但是虚假不能成为展示美的借口。一节课上十遍八遍,还美其名曰“磨课、练课”课上到这个份上,最后还能有什么激情

3、和灵感?简直是在操作机器程序。有的公开课滴水不漏,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就多属这种情况。有时听了一节课后,就会琢磨,教师在准备方面要花多少功夫?如果我认为他付出了超常规的劳动,我便觉得这种做法不可取,即这种突击式的做法不可取。一是于别人来说不便于学习,因为他不是常态教学,不可能每一节课都如此,便不具有普遍的适应性,第二个方面,这种做法更助长虚假之风。我不反对备课用时长,教师的敬业精神恰恰在工作的投入上。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一位优秀历史老师的做法,在一次刚下课,就围上了听课的教师询问:“你是用多长时间准备这节课的?”回答是:“我是用一辈子来准备的。”那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虽然也能有一定的效用

4、,但总是让人觉得底气不足,虚假做作。经验缺乏的教师,最怕学生“兴风作浪”,一旦学生的举动超出了现实的设想,就会惊慌失措,六神无主。听说有的教师会把提问的问题,回答问题的学生都安排到位。这更有问题了。上课的成败不说,做人的诚实就破坏了教师的形象;更严重者带给学生的污染,这可以看作是某些公开课的最大失误。其实,课堂是一个动态性、生成性的过程,你思虑千遍也不会把各种可能性都想到。要教学机智干什么?教师的功力就在学生“出轨”上。一切都在我们的思路当中,看起来严丝合缝。实际上反映了一种以教师为核心无视学生反应的低级做法。优秀的教师“惟恐天下不乱,”最怕学生被听课的阵势吓住了。如果学生能提出新鲜的问题,这

5、是该大大欢迎的,一方面表示学生在积极思考,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不怕学生“响”,就怕学生“不响”。还有某些公开课的作假还表现在多媒体的运用上。多媒体在公开课的运用上已经到了令人生厌的地步,声光电化,炫人眼目,似乎这是公开课的最大时髦。其实,大多数时候都是多余的摆设,多媒体的滥用只能显示课堂手段的苍白。该不该用,合不合用,应该大有讲究的。生活在城市的人,还有谁个能被你用这套东西镇住,人家都是刘姥姥吗?我是相信教学关键靠内功的,花哨的东西只能取悦一时,有时连这“一时”也不能保证,真是徒劳无益。教师的素质在起作用,教师的机智在起作用,该下功夫在这里。公开课评价也有误区,这也是公开课

6、虚假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官话套话面子话之外,很多人只能盯着技能技法,在枝枝节节上做文章;没有大局观念,没有先进的理念做背景,着眼得失,说着不痛不痒的话 有时话难免本末倒置,指白曰黑,忽视学生的所的。有一次公开课之后,几个同学很友善的询问:“老师,你感觉怎么样?”我当即问他们:“你们感觉怎样?”学生有没有所获,这才是重要的。公开课评价很少了解学生的感受,我们不是口口声声以学生为主体吗?这就好比不够健全的社会制度,官员不对他服务对象百姓负责,因为自己的命运掌握在上级的手里,因此他只对上级负责,百姓的冷暖就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了。教师只关心领导专家包括同行的评价,就不奇怪他为什么要竭尽全力“做”好一节课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