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思维方法与能力培养(二)[成套].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4941137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思维方法与能力培养(二)[成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历史思维方法与能力培养(二)[成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历史思维方法与能力培养(二)[成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历史思维方法与能力培养(二)[成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思维方法与能力培养(二)[成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思维方法与能力培养(二)[成套].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注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矛盾,复杂的事物包含着多种矛盾。这些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比有一种矛盾起着决定的作用,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矛盾,就叫做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次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延缓或促进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在分析事物主要矛盾时,也要注意次要矛盾。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因此,必须根据一定历史时期和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来分析这一时期的历史人物,评价其功过是非。以下试举两例。【例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国际关系中的基本矛盾有哪些?其中,帝国主义

2、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与“一战”前相比有何变化?试分析变化的原因,有何表现?三四十年代,这一主要矛盾的双方关系又有何变化?【答案】基本矛盾: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苏俄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宗主国与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变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由“一战”前的英德矛盾转化为英美矛盾和美日矛盾。原因: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和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德国在“一战”中战败,战后被宰割。英国“一战”中损失惨重,战后工商业衰退,但仍企图继续扩大殖民地,保护海上霸权。美、日由债务国一跃成为债权国,美国战后掌握世界经济霸权。表

3、现;美英法操纵巴黎和会,各有企图,矛盾重重。美国推行金元外交,加强了对欧洲的资本渗透。美国企图利用国联争霸世界,但国联最终被英法操纵。美国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的限制海军军备条例取得和英国相当的制海权。日本在东亚扩张,破坏门户开放政策。美日矛盾上升。关系变化:三四十年代,德意志法西斯疯狂侵略扩张,对世界人民造成威胁,也损害了美英利益,美英逐渐走向结盟,共同投入反法西斯战争。【例2】试从1927年至1937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的诸多矛盾,并概括出主要矛盾及其发展趋势。【答案】诸多矛盾;国民党新军阀与北洋军阀的矛盾:表现为国民政府继续北伐,以张学良“东北易帜”告终,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

4、国。国民党政府内部的矛盾:表现为南京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争夺领导权,后来“宁汉合流”;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混战;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国共之间的矛盾:表现为在中共发动南昌起义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斗争,中共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反对国民党统治,国共两党的“围剿”反“围剿”斗争,以及红军长征。中共内部的矛盾:表现为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给革命事业带来的严重损失。遵义会议从军事上、组织上纠正了“左”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长征期间粉碎张国焘另立中央分裂党的斗争。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表现为“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对东北、热河、

5、上海、华北的侵略。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逐渐停止内战,合作抗战。主要矛盾:以中国人民和封建势力、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发展趋势: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最主要的矛盾,导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华民族的抗战开始。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唯物史观揭示了一个简单的明显但以前完全被忽视的事实,即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要从事各种政治的、思想文化的活动,首先必须进行生产劳动,以便解决吃、喝、住、穿等生计问题。可见,物质生产活动是决定人类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历史活动的基础。物质生产活动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的。生产力是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界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6、,它包括两个要素,即有一定技能和经验的劳动者和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当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两个要素之中时,就转化为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甚至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和它们相互的关系,即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由前两种情况所决定的产品分配形式。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最基本的、决定的方面,它决定生产关系的本质。 生产力反映人们在生产中同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关系反映着人们在生产中彼此结成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7、是不可分割的,其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生产关系便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和它不相适应。这时,生产力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破除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所以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使用石器的生产力极低的条件下,只能产生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以金属工具如青铜器为主的较进步的生产力,决定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的产生。由于冶炼技术的进步,使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得到更大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制的生产关系的产生。而机器生产则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最终战胜封建生产关系的标志。正如马克思所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哲学的贫困生产关系也

8、不是消极的东西,当它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则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生产关系对生出来的反作用。上述观点,可结合中国古代井田制的瓦解、农民起义、几次改革,以用世界史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工业革命等内容,作进一步的理解。以下试举两例。【例1】列宁指出:“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摒弃并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了它所应该做的一切: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宁的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结合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史实说明原因。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什么?它们是通过哪些形式完成其革命任务的?【答案】列宁的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英法资产

9、阶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斯图亚特王朝和波旁王朝封建专制统治保护了腐朽的生产关系,阻碍了这两个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就是要推翻专制统治,为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当权,在经济上为发展资本主义创造条件。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主要是在政治上用暴力形式,通过武装斗争、人民起义,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和波旁王朝封建专制统治。还通过法律形式,如英国的权利法案和法国的人权宣言等,用法律手段确立和捍卫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成果。【例2】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新的革命高潮很快还会到来,无产阶级将获得最终胜利。但是,1895年,恩格斯又写道:“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

10、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试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阐述对恩格斯这一结论的理解。恩格斯观察历史着眼点是什么?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 【答案】1848年欧洲革命结束后,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迅速发展。但是,俄国的农奴制度、德意志和意大利政治分裂的局面仍然是严重障碍。因此,导致了俄国废除农奴制度、意大利统一、德意志统一,这些事件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这表明,那时历史运动所要解决的主要课题,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障碍,而不是铲除资本主义本身。恩格斯结论完全符合实际情况,是正确

11、的。着眼点:恩格斯着眼于生产力的发展,以此观察和分析历史的演进。恩格斯修改原先的结论,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也说明了恩格斯坚持以实事求是、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学说。八、了解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是指那些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内部结构或内容的表现方式等。在形式和内容的辨证关系中,内容居于决定的地位,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也反作用于内容。例如: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书中总结了许多经验教训,供封建统治阶级借鉴,这就是资治通鉴的内容。而这部史书是按年月顺序编排的,编年体裁就是这部书的形式。再如

12、: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其核心内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形式,秦朝推行郡县制,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西晋大搞分封制。相对而言,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而分封制很可能导致中央集权的削弱。可见,形式也反作用于内容。九、现象和本质本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和内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任何本质都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来表现本质。历史事物的性质是由本质决定的,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各诸侯国攻城掠地,但这只是一种历史现象,其本质反映的是西周初年确立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的崩溃。分封制在建立之初,确实起了稳定统治、巩固国家

13、的作用。但几百年过去后,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和地主阶级的出现,他们对这种维护奴隶主世袭特权的政治制度日益不满,要求用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来代替分封制。在频繁的战争中,这种制度事实上已不能维持,一种新的、适应地主阶级需要的政治制度郡县制便应运而生。又如近代史上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表面上看是三国主持公道,使中国收回了辽东半岛的主权,但实质上反映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过程中既相互矛盾又相互勾结的本质。因为,俄国早就有占据辽东半岛的野心,德国东部长期受到俄国的威胁,它一方面为使俄国陷入远东纠纷之中,疏远俄、法同盟,减轻对自己的压力;另一方面是为了趁机从中国获得一个海军基地,扩张其在远东的侵略势力。法国是俄

14、国的盟国,显然要追随俄国,同时也不希望日本在华势力过于强大,影响法国的侵华势力。对于1889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我们也可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原理加以深刻分析。【例】中国近代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产生的不同原因和共同特征是什么?【答案】不同原因:列强为了倾销商品、输出资本的需要,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了一批船坞和工厂,外资企业产生了。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在同外国打交道和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为了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在“自强”“求富”口号下创办了洋务企业。19世纪70年代,在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了。共同特征:都是进行大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都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