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鼓乐铿锵5 .docx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4935453 上传时间:2024-03-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节:鼓乐铿锵5 .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六节:鼓乐铿锵5 .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六节:鼓乐铿锵5 .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六节:鼓乐铿锵5 .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六节:鼓乐铿锵5 .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节:鼓乐铿锵5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节:鼓乐铿锵5 .docx(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鼓乐铿锵教学设计 江门台山一中 邓红案例设计理念:1、弘扬民族文化,增强爱国意识本节音乐课将以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作为教学内容,同时加入现代民乐作品中的一些鼓乐曲(如:课前台湾青年阵鼓表演,台山流行民乐河)为辅助,使学生对祖国的民间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2、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鉴赏和即兴的音乐创作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情绪、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以及亲身的即兴击鼓创作演奏,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3、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能力,重视音乐实践本着“普遍参与与发展个性”的教学原则,重视音乐的实践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创造意识,

2、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相结合的基本方法。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让学生熟悉一批优秀的民间打击乐曲,从而受益终生。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鉴赏教材,第三单元鼓乐铿锵。本节内容是衔接第一单元多彩的民歌,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们在了解民歌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中国民间器乐的体裁特点,风格特点,和演奏形式特点等。学情分析:1.在我校学生们文化成绩非常好,但对民间音乐的了解却严重不足,为了先在态度上引发学生们尊重、欣赏民间音乐,部分班级在课时允许的前提下,我组织他们参观了“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巡回展”,展览中同学们会发现在他

3、们的家乡在他们的身边原来有这么多的民歌(开平,台山民歌)和民乐(台山广东音乐)已经被评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2.本节课课程内容重点是中国丰富的民间音乐形式,但学生们平时对民间乐器了解却非常少,所以在鉴赏本课程前添加了一个民乐课时,次课时重在引导学生们认识中国丰富的民间乐器,在优秀的民乐作品中听辨不同民间乐器的音色,了解部分民间乐器的演奏特点和风格特点。在此基础上我再进行本课程的教学就顺利了很多。 3.各班级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制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堂练习、表演的计划,让全班同学一起合作并进行音创作的初步尝试,培养合作精神,增强凝聚力。班上学过器乐的学生多是爵士鼓,吉它类

4、,而且大部分同学没有接触过专业音乐理论知识,课堂上教师可找一些可以辅助这些器乐的音乐或伴奏,来帮助学生们创作器乐表演曲目。(音乐最好节奏较明显,鼓点清晰,便于全班同学参与)。 教学目标: 1、本节课以中国民间乐曲锦鸡出山、滚核桃为主线,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一步一步引发学生们对民间鼓吹乐的兴趣,进而培养其热爱民间打击乐器、渴望参与演奏的情感。2、在欣赏了解几种不同民间打击乐演奏形式的同时加入教师的课堂即兴演示,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堂创新实践,引导学生参与唱念节奏谱、创新打击乐节奏。3、通过这一课程学习,使得同学们走进民间打击乐,对民间打击乐器从图片认识变为演奏技法的认识,对民间鼓吹音乐

5、由整体的感受变为地方风格的总结,从中体验打击乐的乐趣,了解其表现方法。教学重点难点:认识、了解“鼓吹乐”“打溜子”“吹歌”民间音乐的演奏形式、风格特征;创新体验以节奏见长的民间打击乐演奏。教法、学法:1、教师在欣赏的基础上,通过启发兴趣-情感升华-引导练习-积极创新,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等方式方法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2、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来提高认识,获得知识。课程类型: 鉴赏课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四个小军鼓、一个堂鼓、二胡教学安排: 一个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

6、计意图新课导入(课前4分钟)播放视频:台湾九天民俗技艺团表演九天战鼓提问:视频里你有找到几种音乐元素?导入新课鼓乐铿锵略聆听九天战鼓,感受台湾青年积极创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通过学生对民族乐器已有知识经验的掌握,引导学生说视频里音乐元素(战鼓、摇滚、街舞),感受台湾青年努力创新传承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引出我们要了解认识我们的民族音乐,才能更好的发展和传承我们的民族音乐。锦鸡出山1.结合课本内容提示欣赏锦鸡出山。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观察曲子中的乐器的演奏技法。(自由发言)2.分析讨论乐曲中钹的不同的演奏技法以及不同节奏表现出的锦鸡的瞬间生活形态。(自由发言)3.教师引导学生简单的编创锦

7、鸡出山的故事4.教师选取乐曲中部分节奏描绘锦鸡出山的故事。(教师示范)小结:以节奏见长的“打溜子”音乐形式的特点。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观察曲子中的乐器的演奏技法。学生结合课本节奏谱提示和教师的课堂演示,进一步了解乐曲,感受乐曲中节奏带来的乐趣。通过初步感受和教师的趣味演示,引发对乐曲的探索热情,探讨乐曲用不同演奏技法刻画出锦鸡生活形态。-启发节奏兴趣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童谣滚核桃过渡语言:我国浩瀚的民间音乐宝库里有很多丰富的民间音乐形式,比如还有历史悠久的鼓吹乐。1. 简单了解广义鼓吹乐:融合吹奏乐器、打击乐器一起表演的音乐形式,比如吹歌童谣(简单欣赏)狭义鼓吹乐:纯打击乐演奏(

8、清锣鼓)2. 欣赏滚核桃问题提示:a请说说鼓有哪些演奏技法?请模仿敲出乐曲里的声响片段。(学生代表演示)b描述乐曲展现出的怎样的生活场景,表达出怎样的音乐情绪?2 教师给出乐曲里的节奏片段,带领学生模仿拍打乐曲节奏。3 同时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农民劳动的情景画面及喜悦心情,给节奏配上词。(学生实践练习)4 小结:略1.了解鼓吹乐的两种含义。2.感受童谣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听辨领奏乐器演奏特点。1.集体探讨回答问题。2. 代表上来演示鼓的演奏技法,以及乐曲中声响片段。3.模仿拍打乐曲中节奏片段,感受滚核桃中不同节奏节奏带来的音乐情绪的变化。进一步了解多样的民间音乐形式。通过童谣感受我国民间音乐活泼

9、、诙谐的一面,进一步引发学生兴趣,和民族自豪感。了解滚核桃中鼓的演奏技法。使得学生在练习中感受乐曲演奏技法和节奏的改变带来情绪的不一样,从而产生音乐乐趣。-感知节奏魅力拓展实践导语:欣赏三首民间打击乐器乐曲,从中了解了典型的打击乐的节奏特点,同学们也一定想尝试自己创编打击乐节奏。1. 聆听音乐片段,请用不同的鼓点节奏展示河这一主题。(分组创作5分钟)提示:可以用乐器的不同演奏技法。2. 每组派一位代表展示创作成果。3. 教师或学生代表评价们每组的创作成果。提示:节奏密集与稀疏,强与弱,分别展示了怎样的河流形态。4. 教师随堂抽取某组有代表性的四拍节奏片段,师生共同练习。5. 教师加入弦乐二胡的

10、主旋律演奏,师生共同演奏结束课程。1. 展开想象,分组实践创新。2. 每组代表展示创新成果。3.学生互评创新成果。课程的这一个环节在前面的各环节基础上自然发展而来,学生们有了前面的练习、实践具备了创作的基础,在创作中进一步感受体会民间音乐里打击乐的乐趣,进而引发学习打击乐的欲望。-创新节奏形式-体会节奏乐趣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解了我国三首著名的民族打击乐合奏形式打溜子、鼓吹乐、吹歌,实际上在我国众多的民族音乐中还有很多好听的不一样的民间音乐形式和民间乐器,比如老师刚刚演奏的二胡-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学生聆听介绍。课下延伸、拓展,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民乐的兴趣。课后作业:1.

11、请同学们找出江南丝竹音乐、广东音乐分别有哪些代表性的乐器?2. 说说你最喜欢的丝弦乐器。教学反思由于时间和地狱的差别,本单元的课程,学生们很难快速体会到当时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创作背景;再就是考虑学生偏爱流行音乐的程度远远超过这些民间器乐曲,基于这两点考虑,我将流行的鼓点节奏感好的的影视音乐卧虎藏龙插曲、女子十二坊流行民乐,还有中央电视台风华国乐栏目中的一些现代民乐,穿插到这一单元的三个课时中,让学生们体会不同乐器的情感冲击。在本课时中的课堂中我找了台山本土原创河流行民乐音乐来辅助同学们进行现场创编演奏,拉近本课程内容与同学们的距离,使得这节课能够顺利地完成,并受到了学生的喜爱。从课堂反馈的结果

12、看,基础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教学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充分发挥,双边配合十分默契;同时课堂教学调动了不同特性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当这次课的实践也有不够完善的地方,有待于提高和改正。现总结如下:1、 教学导入环节,台湾青年们致力于在创新中发展传承自己本民族的“阵鼓”音乐文化,这一主题提示不够明确,使得课堂仓促进入教学内容,学生在情感层面和知识结构层面都还准备不够充分。2、对于引导学生观察总结锦鸡出山演奏技法的特点时,教师即兴打击钹的实践练习,与学生配合不够默契,使得部分班级的课堂这一环节学生兴趣调动不够理想,没能更好的彰显乐曲乐趣。

13、3、课程的最后一环节教师在四组学生创编的节奏中提炼出四拍的节奏型,并把它融入到河的主旋律中,学生们进入的不够准确,最后教师二胡弱起的融入更使得学生节奏拍击更加不稳定。因为实课,教师对学生能力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同时教师在学生击掌进入的提示应该更明确些。4、本课程内容的设计要求教师最好有一定的打击乐的演奏水平,这样才能更好的带动学生参与课堂实践中来。由于新中国成立后音乐优秀作品浩如烟海,而将这些作品压缩到一节课当中,需要音乐教师精确的提炼出其中的精华,这就对音乐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在今后的学习中,应在文学、普通话等方面多下工夫,掌握较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用新课改的理念构建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学习课程,体现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想结合的高中音乐课程,为每个高中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