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6].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4927631 上传时间:2024-03-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6].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6].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教学设计[6].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教学重点】1.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2.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教学难点】1. 通感手法的运用。2. 对本文语言技巧的鉴赏。【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导入

2、设计一:同学们,说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池塘中的她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二、解题文章题目为荷塘月色,是一个什么关系的短语?明确:偏正短语:重在描写“月色” ,静态的荷塘,动态的月色。并列结构:月下荷塘,塘上的月色,两者兼写。 三、品读语言(一)初识“荷塘月色”1、 听名家朗读思考:本文哪几段集中写荷

3、塘月色?明确:4、5、6段。 本文有“白话美术文”的美誉,4、5、6段是这节课咱们就重点。品味其中的第四和第五自然段,通过品读语言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的美。(二)再识“荷塘月色”1、赏析“月下荷塘”(1)学生朗读第4段,思考:第4段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荷塘上的月色明确:【板书】 荷叶 田田(多) 舞女的裙:亭亭(美、高) 荷花 零星点缀(色) 如明珠、如星星(洁白、繁多、光) 袅娜、羞涩(轻盈多姿、态)形态美 荷香 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若隐若现)动态美 荷波 象闪电(快) 凝碧(色) 流水 脉脉(神态)静态美 (2)这段中描写景物都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运用叠词。荷叶“曲

4、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析:这些句子动用叠字的手法来描写叶子,“田田”突出叶子的绵远不绝,“层层”强调叶子堆叠的情状,两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叶广而多的特点,且音韵整齐、和谐、舒缓,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加了作者喜爱之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到打着朵儿的”析:白花拟人化,赋予白花人的袅娜的体态、羞涩的表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盛开的荷花娇小玲珑、柔美的特点以及花骨朵含苞待放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使用的叠词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韵律美,使诵读时音韵和谐,琅琅上口。运用比喻的修辞

5、手法。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析: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B.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析:这句话连用三个比喻,将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和刚出浴的美人,形象生动且多角度地突出了荷花在月光下晶莹明亮、闪亮繁多、干净、水灵的特点,倾注了作者对荷花的喜悦之情,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博喻:用多个喻体来描写同一对象。追问: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小结:这一段作者集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正是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比喻,才多侧面展现了月下荷塘的宁谧、素雅之

6、美。比喻的作用:A、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为易懂。B、化平淡为生动、形象。通感的手法。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提问:请问,作者究竟听到歌声没有?在这一句中作者将什么比作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解析: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把香味比作歌声,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 提问: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解析: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运用时一定

7、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明确:句子动用了通感、比喻的手法写荷香,用听觉描写嗅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荷香在微风的吹拂下,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捉摸不定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追问:文中何处还有这种手法?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析:作者用通感手法写光与影,用听觉描写视觉,生动地写出光与影内在的和谐、优美的特点,写出了月光的温和,表现了作者对月光的喜爱之情。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析: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

8、,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 小结:本段写景重点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第二课时一、 导入新课(回顾旧知)二、 研读文本赏析“塘上月色”1、第5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描写荷塘上月色?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2、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可分成4组讨论后回

9、答)明确: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析:“泻” 是“流泻”“流动”的意思(1分),说月光像流水一样由上直泻而下(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一泻无余、流动、轻柔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喜爱之情(1分)。“照”为“照射”的意思,意思直白,范围狭窄,呆板没有动感,不能与“流水”相照应。(1分)B、雾叶花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析:“笼盖罩 蒙 遮”(3分)“浮”有“漂浮、悬浮”的意思(1分),写出了雾的薄、轻和朦胧地悬浮在荷塘上方不太高的地方,与“轻纱”一样的青雾的意境相合(1分)。“升”字显得雾似乎正在升空而去,动势太大,速度太快,不合情境,没有轻柔之美感。(1分)写出了

10、雾的轻、薄、透、朦胧(1分),正合“轻纱”的比喻。C、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析:“笼”字有“轻轻环抱” 的意思(1分)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D、虽然是满月,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本句描写了哪两种树影的哪些特点?“画”字对表现这些特点有何作用?析: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画”)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 不仅写出了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还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小结:这一段写荷塘上的月色,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

11、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三、合作探究,把握情感1、作者观赏荷塘月色前后情感有怎样的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明确:找出文中描写心里感受的句子。(可用多媒体出示相关语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念着江南了。 明确:有淡淡的喜悦也有淡淡的哀愁蕴含在文中。作者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暂时忘却掉白天的身不由己,独自一人夜赏荷塘 ( 一个“且”字写出了作者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喜悦之情 )

12、 ,希望孤独、寂寞、郁闷的心得以暂时逃避,暂时超脱。但赏荷之后更加深了失望的心情,一个“但”字,表明绵绵的愁绪依然难以消解。 小结:文眼:心里颇不宁静脉络(圆形结构):感情(暗线):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游踪(明线): 家小路荷塘家(不静)(求静)(得静)(出静)2.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至于作者“颇不宁静” 的原因,可先由学生来谈,老师可以介绍向关信息: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 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 我的体力也大不成。况且妻子儿

13、女一大家,都指望我活,也不忍丢下走自己的路”( 哪里走 )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二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 一封信 ) “( 我 ) 是大时代中一名小卒,是个平凡不过的人。 ”( 朱自清 ) 你同他谈话处事或读他的文章,印象都是那么诚恳、谦虚、温厚、朴素。 ( 杨振声 ) “他不是那等大才磅礴的人,他也不像那等人们心目中的所谓大师他的为人,他的作品,在默示我们,他毫无什么了不得之处。你甚至会觉得他渺小、世俗,但他虔敬不苟,诚恳无伪 ”。 ( 吴组缃 ) 明确: 因时局动荡,导致内

14、心产生波澜; 对个人事业前途渺茫的忧虑; 个人性格特征; 家庭的矛盾冲突,生活穷困; 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3.结尾部分为什么要描写古代少女采莲情景? 明确:激起了作者感情的涟漪,勾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活力的憧憬。作者那孤独、郁闷的心灵也由此得到了慰藉和寄托。此外,采莲场景与荷塘月色的朦胧美形成鲜明的对照,可谓梦幻现实。 四、拓展延伸,课堂练习朱自清先生很厉害。月色本无形,他却能以荷塘为依托,化无形为有形,使我们眼前叶朦胧、花朦胧、香飘水溶溶。月色无处不在。宋徽宗也曾给画师们出过一道考题“踏花归来马蹄香”,香气如何表现呢?聪明的画师画的是,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请同学们在下面词语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要求运用本文中所学手法。(寒冷,孤独,愁绪,爱)五、名家评论, 课堂总结 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朱自清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