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后预防传染病健康知识大全 知识要点 防病工作 卫生问题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492300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6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洪涝灾后预防传染病健康知识大全 知识要点 防病工作 卫生问题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洪涝灾后预防传染病健康知识大全 知识要点 防病工作 卫生问题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洪涝灾后预防传染病健康知识大全 知识要点 防病工作 卫生问题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洪涝灾后预防传染病健康知识大全 知识要点 防病工作 卫生问题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洪涝灾后预防传染病健康知识大全 知识要点 防病工作 卫生问题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洪涝灾后预防传染病健康知识大全 知识要点 防病工作 卫生问题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洪涝灾后预防传染病健康知识大全 知识要点 防病工作 卫生问题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洪涝灾后预防传染病健康知识大全 知识要点 防病工作 卫生问题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洪涝灾后预防传染病健康教育知识要点 (一)水灾后可能发生的疾病水灾灾区卫生条件差,特别是饮用水的卫生难以得到保障,首先要预防的是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甲型肝炎等。另外,人畜共患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洪涝期间极易发生的,如鼠媒传染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蚊媒传染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灾害期间还常见皮肤病:浸渍性皮炎(“烂脚丫”、“烂裤裆”)、虫咬性皮炎等;意外伤害:溺水、触电、中暑、外伤、毒虫咬螫伤、毒蛇咬伤、食物中毒、农药中毒等。 (二)预防水灾后传染病的主要措施1预防肠道传染病(1)注意

2、饮食和饮水卫生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2)水灾之后要清除垃圾、污物、消毒环境、管理好粪便、垃圾、减少污染。(3)保护水源,特别是生活饮水,免受污染。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净水片)消毒生活用水。(4)洪水之后不要去游泳,减少感染机会。(5)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不用脏水漱口或洗瓜果蔬菜;碗筷应煮沸或消毒碗柜消毒,刀、砧板、抹布也应严格消毒;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水产品和海鲜食物要煮熟煮透再吃。(6)消灭苍蝇。水灾期间建临时厕所,不随地大小便;粪缸、粪坑中加药杀蛆;动物尸体要深埋,土层要夯实;灾后应创造条件修建防蝇厕

3、所。 2预防钩端螺旋体病和流行性出血热预防措施主要有:(1)尽量减少或避免与疫水接触的机会,不在可疑的疫水中游泳、洗衣物等。(2)管好猪、狗等动物,猪要圈养,不让其尿液直接流入水中,猪粪等要发酵后再施用。(3)大力开展防鼠灭鼠工作,尤其是洪灾期间人群较集中的地方,也是鼠类密度较高的地方。洪灾后立即加强灭鼠、杀虫。(4)禁止随地小便,病人粪尿用石灰或漂白粉消毒。(5)临时居所要新建在地势较高、干燥向阳的地带,在周围挖防鼠沟;还要求有一定的坡度,以利于排水和保持地面干燥。床铺应距离地面2尺以上,不要睡地铺。(6)加强个人防护,在疫区作业时,应穿戴长统胶鞋和防护衣裤,防止皮肤破损,保护皮肤不受钩体侵

4、袭。不要在草堆上坐卧、休息。(7)有条件的可接种疫苗,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预防药物。 3预防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1)应采取灭蚊、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2)控制和管理传染源,家畜家禽圈棚要经常洒灭蚊药,病人要隔离。(3)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蚊虫。清扫卫生死角、积水,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杀虫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切断传播途径。(4)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被蚊虫叮咬。夜间睡眠挂蚊帐,露宿或夜间野外劳动时,暴露的皮肤应涂抹防蚊油,或者使用驱蚊药。(5)及时进行乙脑疫苗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洪涝灾害与卫生防疫防病工作 一、洪涝灾害定义 由于暴雨、冰雹消融造成江河湖泊流量剧增,水

5、位猛涨,超过江湖主槽两岸地面或滩地,泛滥溢满或冲决堤坝引起生态环境、经济建设和财产破坏,有碍人们的生产活动、生活活动及生命安全的危害统称之为洪涝灾害。洪水引起灾害称之洪灾;由于降雨在低洼地面蓄积,难以宣泄引起的危害称之为涝灾。二者实际上很难截然分开,并经常同时存在称之为洪涝灾害。 二、洪涝灾害分度洪涝灾害的破坏性和危害性主要表现为经济财产的损失和人员伤亡。 1.以灾区内的财产损失百分率为指标一类灾度 财产损失70-90(或一次成灾损失20亿以上)二类灾度 财产损失50-70(或一次成灾损失5亿-20亿元)三类灾度 财产损失30-50(或一次成灾损失1亿-5亿元)四类灾度 财产损失10-30(或

6、一次成灾损失0.5亿-1亿元)五类灾度 财产损失1-10(或一次成灾损失0.1亿-0.5亿元) 2.参考灾度 以伤亡人数为标准一类参考灾度 伤亡5000人以上二类参考灾度 伤亡1000-5000人三类参考灾度 伤亡500-1000人四类参考灾度 伤亡50-500人五类参考灾度 伤亡50人以下 3.农村中可以洪涝水灾淹没农田播种面积的减产数为指标 受灾 农田播种面积受淹减产10以上 成灾 农田播种面积受淹减产30以下 轻灾 农田播种面积受淹减产30以上,不足50 重灾 农田播种面积受淹减产50以上,不足80 三、洪涝灾害的分期 不同时期灾害表现形式不同,危害也不同,救灾防病工作的重点也不相同;从

7、洪涝灾害形成过程和危害作用形成可以分为四期。 1.积聚期(灾害前期)降水量显著大于往年,降水时间延长,江河地面水位高涨,一旦突破江河承受能力,即暴发成灾,此期为能充分利用水利设施功能统筹调节,做好备灾防汛工作,能有效地控制水情,减少灾害损失。 2.破坏期(冲击期)由于洪水蓄积能量的释放,不断出现洪峰,凶猛冲击堤坝,形成溢坝或决口,洪水冲向田野村庄、房舍、工矿、交通及水利设施;内涝淹没农田、住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灾民生命财产损失,此期内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抗洪救灾任务十分紧张。 3、效应期(冲击后期)此时水位平稳或逐渐下降,生物群落的迁移破坏了生态环境灾民生活条件恶劣、食物资源匮乏及心理精神因素

8、的影响,造成灾民受到疾病的威胁和身体健康损害,此期是救灾防病关键时刻。 4恢复期(灾害末期) 在洪水消退,灾民回原地重建家园,由于灾害对环境破坏及致病因素留下的潜在危害仍存在,不能放松此期的卫生防病工作。 四、洪涝灾害与疾病关系 由于洪涝灾害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基本卫生设施破坏,生活条件恶劣,饮水和环境卫生得不到保障;各种腐烂动物尸体的不到及时处理;一些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经洪水冲刷流入水中;生态环境改变增加蚊蝇鼠类及各种病菌的孳生、繁衍、传播,集体抵抗力普遍下降等原因,极易发生疾病甚至出现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形成大疫。 洪涝灾害与疾病关系主要有: (1)由于洪水来势凶猛,可造成直接淹水身亡。 (2

9、)由于公共卫生设施破坏生活环境恶化,饮水条件差,粪便垃圾污水及动物尸体得不到及时处理,随着人群移动,增加接触传播机会,极易造成肠道传染病流行。 (3)因食物缺乏可造成营养不良,食物污染不洁、腐烂变质易发生食物中毒及肠道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4)抗洪大军紧张的劳动,在日晒、雨淋、露宿、下水、虫咬等环境作业,抵抗力下降,极易发生中暑、感冒、腹泻、急性结膜炎、皮肤病等多种疾病。 (5)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影响生物群落结构的生态平衡,蚊蝇鼠类及病菌大量繁衍迁移、往往可造成一些自然疫源性疾病如出血热、钩体病等的流行。 (6)由于灾害带来的精神创伤及心理压力易发生精神心理性疾病(如忧郁、焦虑等)。 (7

10、)年老体弱多病者或原有慢性病者可引起病情加重或旧病复发,孕妇甚至可引发早产、流产。 五、洪涝灾害与卫生防疫防病工作 为了防止大灾之后易有大疫发生,党中央对灾害期间受灾地区的疫病防治工作极为关注,如1998年我国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害,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的洪水持续时间长,人民生命财产处于洪水严重威胁之中,江总书记特地给卫生部长打电话,指示要加强对疫情的监控和疾病的防治,朱总理主持国务院会议,专门讨论和部署了灾区的卫生防疫问题,李岚清副总理专就洪灾之后的防疫问题听取了卫生部的汇报并作了重要指示;并再三强调即使洪水已被降服,但疫病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不能算是取得了抗洪斗争的最后胜利;在党中央和

11、国务院亲切地关怀与正确领导下,带领全国及灾区人民,动员全社会力量,振奋精神,团结协作,全力以赴,救灾防病,终于夺得了这场抗洪斗争的重大胜利,实现了灾后无大疫的目标。 灾区卫生防病工作必须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要分阶段分层次重点抓好各项预防措施。 (一)加强疾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在洪涝灾害这一非常时期、要特别重视疫情报告及疫情监测,保持疫情监测系统的灵敏性,这是做好救灾防病工作的前提。 1洪涝灾害对疫情报告的影响 遭受洪涝灾害后,居民正常、生活秩序受到严重影响,也影响了正常的卫生防病工作,特别对传染疫情报告干扰很大,主要表现在:灾期灾区基层卫生机构及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卫生

12、人员投入紧张抗洪救险第一线,防病治病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状态;灾民临时集中居住点内有不同区、乡、村居民混住,无法按正常行政区划医疗系统就诊报病,往往出现疫情重报、错报或漏报等混乱现象;灾区交通受阻,通讯中断,疫情报告渠道不畅;灾区多种形式的医疗、防疫、救护等卫生组织介入,灾民多渠道就诊产生多渠道报病,影响准确性;原有疫情报告为月报制,周期长,已不能适应灾期报病的紧急需要。因此必须要建立起一套适合灾区疫情报告制度及疾病监测方法。 2、疫情报告与分析 1)应报告的疾病:鼠疫、霍乱、病毒性肝炎(甲肝、戊肝)痢疾、伤寒、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乙型脑炎、疟疾、血吸虫病、炭疽、感染性腹泻、食物中毒(细菌性、化

13、学性) (1)鼠疫、霍乱实行每日报告和零报告。 (2)病毒性肝炎(甲肝、戊肝)、痢疾、伤寒、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乙型脑炎、疟疾、血吸虫病、炭疽、感染性腹泻实行每周报告。 (3)发生疾病特别是不明原因疾病暴发,责任报告人应当以最快通讯方式向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报告疫情(城镇应于6小时,在农村应于12小时以内)。 (4)疫情报告应包括:疫情发生地点、单位、时间、发病(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发生原因以及所采取的措施、需要解决的问题等,要严禁隐瞒及谎报疫情,如有发现依法处理,疫情要归口由卫生防疫部门负责。 2)疫情分析:灾区应做好疫情分析,预测疫情发展趋势。疫情分析应有时间、病种比较,如当年各月比、各旬

14、比,与去年同期比等,还应有地区比较,如灾区与非灾区比,及发生原因的分析及对今后防治工作建议等。 3、疫情监测实施 (1)强化基层疫情报告制度,及时掌握疫情信息。灾区卫生部门要执行24小时疫情值班制,深入基层督促检查,乡镇卫生院等必须安排专人负责疫情的收集、整理、分析、上报。 (2)加强监测点工作。已有的国家级和省级综合监测点,以及出血热、疟疾、腹泻病等各专业疾病监测点、在洪涝期间应进一步加强对疾病的监测,可扩大搜索疫情范围,必要时可在灾情严重的市县设监测区、受灾严重的乡村或受灾群众集中居住点建立临时监测点,抓苗头疫情,控制暴发注流行。安徽省1991年在洪涝灾期共设立各种监测点712个,监测人口

15、237.2万人;1998年确定12个市、县作为省级传染病监测点;承担传染病监测任务,对全省洪涝灾期疫情预测、及时分析掌握重点传染病流行态势,及早发现疫情、迅速采取措施、控制暴发疫情,指导救灾防病工作开展起着重要作用。 4、疫情监测的评估 疫情监测的评估是指对疫情报告与监测工作质量的评估,评估内容首先是监测信息在防治工作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如发现了哪些隐患和苗头疫情,疫情报告内容是否完整,报告及时程度,分析预测质量;重报、漏报、错报的程度,存留的资料是否完好,疫情报告是否按规定程序进行,疫情信息反馈与利用程度如何等。 表16-2 1998年与1997年安徽省主要传染病发病率(1/10万)比较 甲肝 菌痢 伤寒 流脑 出血热 钩体 乙脑 疟疾1998年 22.2570 49.85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