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教学策略.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4907017 上传时间:2024-02-1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3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教学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教学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教学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教学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教学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教学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教学策略.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讲座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教学策略姚颖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一、什么是儿童文学? 在探讨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的解读和教学策略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儿童文学的概念加以厘清和明确。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人们对于儿童文学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和深入的。1 几种对儿童文学概念的理解 观点一:五四以后流行的“儿童本位论”,认为儿童文学是用儿童本位组织的文学,其艺术构成都必须以儿童本位心理特征为依据和标准。在五四时期,这种观点是有积极历史意义的。它发现并强调了儿童作为生命主体的独特心理世界和精神需求特征,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自觉提供了观念上的巨大推动力。但是另一方面,“儿

2、童本位论”的儿童文学观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例如,它强调了儿童读者的特殊性,却忽视了成人作者的主体性地位;它重视了儿童世界的独立性,却忽视了儿童生活与整个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因此,这种对儿童文学的理解,既有一定的合理性,又带着难以避免的理论缺陷和历史局限性。观点二:儿童文学专指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这种说法从创作动机和服务对象的角度界定儿童文学,它虽然符合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一般情况,但是稍加推敲,就会发现其不严密性。今天,进入世界儿童文学宝库的许多作品,当初并非专为儿童读者创作的,如一些不专为儿童所做,但却适合儿童欣赏的诗作;诸如古典文学中的唐诗、宋词,以及现代

3、诗中,均有许多适合儿童阅读的好作品,也许创作之初并非专为儿童而写,但以“适合儿童欣赏”的观点来看,这些诗作均可以涵盖在广义的“儿童诗”范围内。再比如西游记,也是深受儿童喜爱的文学作品。还有伊索寓言、列那狐的故事、巨人传、鲁宾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等作品,最初也不是专为儿童创作的。另一方面,如果仅仅具有为儿童创作文学作品的动机和愿望,而对儿童特点缺乏应有的了解,对儿童文学的艺术规律缺乏驾驭能力的话,那么作者也难以创作出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品来。观点三:儿童文学是写儿童的文学、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但这种观点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儿童文学的确常常是以儿童和儿童生活为主要描述对象,但是儿童文学也常常表

4、现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反过来,专门写儿童的作品也不一定就是儿童文学作品。例如,198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长篇小说蝇王,描写的是一群流落荒岛的儿童冒险的故事,这部作品的故事层次也是儿童可以理解的,但是其内涵却是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对人类前途的忧虑,因此从整体上看,它并不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所以,是不是写给儿童,并不是区别儿童文学与非儿童文学的标志。至于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从广义上说,并不错。但是,从儿童文学研究的角度看,停留在“教育”的角度来谈儿童文学显然是不够的。如果不抓住“审美”的角度,如果不深入“艺术”的深度,那么儿童文学与一般思想教育、知识教育也没有什么区别

5、。儿童文学作品也可以被知识读物、教育读物取代。2 什么是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亦称少年儿童文学),是以18岁以下的儿童为本位,具有契合儿童审美意识和发展心理的艺术特征,有益于儿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学。3 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及其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儿童文学的读者指的是0到18岁的未成年人,这个阶段的儿童年龄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包括身心特征、思维特征、社会化特征等,因而又区分成三个层次: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我们这里探讨的小学阶段的儿童文学,主要指的是童年文学。1)儿童的身心特征、思维特征 心理学上把人在3岁至15岁这一阶段划分为儿童期。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进行思维的生理

6、结构和反应机能正处在不断发展和趋向健全的变化过程中,使儿童心理出现了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型的趋向,并具有了不同年龄阶段各自明显的特征。一般把儿童时期划分为三个阶段:3岁到6岁的学龄前期,也称幼儿期;7岁到11岁的学龄初期,也称童年期;12岁到15岁的学龄中期,也称少年期。在幼儿期,儿童的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注意力不易集中和持久,有意想象开始发展,但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及同一些概括性的道德标准相联系的道德感,语言和理解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童年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上得以重大转折的时期,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抽象思维与各种心理的有意性和自觉性在发展

7、,个性倾向、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在增长,自觉运用道德意识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逻辑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但集体意识有待发展,而且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常常从表现现象出发,对客观事物愿意表态,求知欲增强,甚至醉心于那种对他们距离很远的东西。这一切,很大程度是由于书面语言、电子传媒介入的结果。少年期是儿童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处在“最动荡、最易变化、最不稳定的一个时期”(克鲁普斯卡娅语)。在这一时期,他们的抽象思维和语言能力迅速发展,独立性、自觉性、义务感、纪律性等个性品质形成,生活经验、文化知识日益增多,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具有了初步世界观的萌芽。心理品质向成年期过渡。不同年龄阶段儿

8、童对儿童文学的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心理特征不同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对儿童文学的要求是有区别的:幼儿文学的要求是:内容方面,应着重阐述初步的道德观念或某些必备的知识,要有浓郁的娱乐性和趣味性,表现方法要以反复和对比为主;语言方面,既要浅显、口语化和规范化,又要形象有趣,富于动感;形式上,要以图为主,图文并茂;体裁上主要是儿歌、小诗、图画故事、生活小故事、连环画、短小的童话等为主。童年文学的要求是:主题方面要单一、浅近、具体、明朗、富于教益,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人物形象多是有理想、有追求、勇于开拓进取、具有奉献精神的先进的成人形象或儿童形象,允许出现否定性人物,塑造时,多用外貌刻画和动

9、作描写,少用静止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情节要生动单纯,具有浓重的故事性;结构要紧凑完整;语言要生动有趣;基调要明朗乐观;内容上要以表现光明面为主,力求做到真善美的统一;体裁方面,要以儿童故事、童话、寓言、儿童诗、儿童科学文艺和儿童影视剧为主。 少年文学的要求是:主题要丰富且呈现多义,题材要宽泛且有较为深刻的内涵,既集中描写、赞颂生活中美好的、光明的一面,也不回避客观存在的消极、阴暗的因素;在人物刻画方面,以写少年为主,也不冷落对成人形象的描绘,而且要较有深度和力度;情节设计既可曲折完整,也可“淡化”处理;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方面应趋于多样化;体裁方面以小说、动物小说、科幻作品、散文、游记、报告文

10、学、传记体作品、少年诗歌、影视剧为主。总之,儿童读者从幼年到童年到少年,在这一年龄增长的过程中,其总体的儿童特征逐渐淡化、消失,而总体的成人特征逐渐强化明显。供给他们阅读欣赏的儿童文学作品也相应出现这种变化,即儿童文学自身的总体特点愈来愈淡化以至于消失,而成人文学(主要指青年文学)的总体特点愈来愈强化以至于完全取而代之。2)儿童文学与儿童的情绪情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情感,并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儿童作为一个情感弱势群体,他的感情更加脆弱,最容易受感染。在日常生活中儿童除了从成人和小伙伴那里寻求温暖和同情外,还会从文艺作品中寻求消遣和快乐,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可以使得他们的感情更丰富、更充实

11、,以抵抗生活中的孤独、苦恼与不幸。所以,儿童文学能丰富儿童的情感,培养儿童的幽默感。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善于以幽默,细腻的笔调来展示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诗意之美,从而给孩子以强烈的情感体验。举个例子,我国作家车培晶的新作瘦狼与胖狼,作品用对比手法塑造了天真、善良的瘦狼和自私、计较的胖狼这两个童话形象。纯朴诚实的瘦狼被胖狼摘去了五脏六腑,骗去了狼皮,但是人们同情它,信任它,纷纷将棉衣、棉毯披到它身上。一位好心肠的老奶奶还收养了它,为它织了一件像绵羊的皮毛一样的毛衣,老奶奶的儿子甚至为它安装了一套电脑内脏。而胖狼则由于太计较个人得失,不仅吃不到东西,还被腌成辣椒狼,吃尽苦头。童话中既有善意的嘲

12、讽,又有温暖的爱意;既透露出轻松、自然的幽默风格,又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与动物和平相处的良善意愿。这样就自然而然的让孩子们在心中产生了一种情感,一种善恶美丑分明的情愫。再如瑞典著名女作家林格伦的童话住在屋顶上的小飞人写的是小飞人卡尔松与斯万特松家的小儿子小家伙相交往的有趣故事。小家伙是个自我感觉很孤独的小男孩,他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都很忙,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家里人既没时间陪他,也没人注意到他的感受。于是小飞人卡尔松出现了。小飞人填补了小家伙孤寂的生活,为小家伙带来了无尽的快乐。作品中对于两个小伙伴纯真友谊的描写,对于小家伙渴求亲情、友情的描写给予生活缺少情感交流的孩子们一种情感补偿,使他们体

13、验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所以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有助于儿童情感的培养,甚至潜移墨化,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打好基础。3)儿童文学与儿童思维 儿童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思维”。这种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主、客观不分,它常常使得儿童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会与真实的客观世界产生程度不等的错位和反差。儿童心理学表明,儿童思维是一种同原始人思维类似的思维形式,大体而言,它具有以直观形式代替逻辑形式来感知世界的特点。儿童在十二岁以前,还没有出现一个完全的逻辑系统,在他们的意识里理性和逻辑还没有能够很好表现出来。这一时期儿童主要借助感性的直观形象来思考,用感性的态度去感知世界和理解世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一种

14、整体认识,常常把局部和整体混为一谈,把现象当成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因果关系也常以直观形象感受和直接经验来解释。这种直观形象思维,又常以主体情感为向导,形成一种感官联想现象。另外,由于知识受局限,没有先验的约束,儿童在思维的过程中,具有浓厚自我中心色彩。形成一种“我向思维”,一切都等同于有生命的我,不能区分有生命的现象和无生命的现象,而把整个世界同化在自我的活动中。在他们稚气的眼里,月亮是人的脸,或者是星星的妈妈,而星星眨眨眼,树儿摇摇头,则是向人们问好.在这种思维影响下,儿童分不清物理和心理世界,分不清知觉和想象,分不清过去和现在,世界所有的一切都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在儿童的世界里,充满生机和富

15、有诗意!儿童只是依照他们所知道的而不是实际客观存在的样子去表现事物,因而摆脱了许多现实的局限,可以进行无拘无束的想象和大胆创造,于是,童心就成了产生想象的沃土。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使儿童情感得到熏陶、幽默感得以培养,使得儿童受到潜移默化的想象陶冶,为创造力的培养提供条件。所以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应该要充满着情感色彩,富有幽默感,富有想象空间,这样才能与儿童的心理相符了。美国作家鲍姆的绿野仙踪、英国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意大利作家罗大里的假话国历险记洋葱头历险记、米而恩的小熊温尼普等都是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4)儿童文学与儿童兴趣 儿童认知心理学认为:“当儿童原有的知识结构与来自外界环境

16、中的新奇对象之间有适度的不一致时,儿童就会出现惊讶,疑问、迷惑和矛盾,从而激发儿童去注意和探求”。儿童由于生活阅历比较少,受知识所限、眼界所囿,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这也就意味着儿童在经验和阅历方面不如成人老成持重,而这恰恰就成了儿童认知的动力。儿童因为无知或认知有限而进一步增强了去探知的兴趣。好奇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大特征,这就有利于引导和鼓励儿童对认知产生极大的渴望感。儿童文学以其生动的形象、有趣的情节,活泼的笔法,把小朋友引进那个他们欲探知的世界,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舞他们浓厚的求知兴趣。比如鲁孙滨漂流记,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又融入了海岛的地理概貌、动物植物、种植技术、烹饪烤面包技术、搭木屋、打猎等等的谋生知识。未知的世界展现在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小读者面前,这样便大大激起了小朋友们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兴趣。这种兴趣可以促进儿童积极探索新事物、新世界,培养儿童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