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抓住文眼进行教学的探索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4905366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论文:抓住文眼进行教学的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论文:抓住文眼进行教学的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论文:抓住文眼进行教学的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论文:抓住文眼进行教学的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论文:抓住文眼进行教学的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论文:抓住文眼进行教学的探索(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寻求语言和精神的共生点抓住文眼进行教学的探索时下,关于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更好地结合,语言和精神两方面怎样更好地同构共生,是摆在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是每个语文老师孜孜追求的课堂教学目标,留给了众多教师实践反思的空间。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切不可就语言学语言,进行单纯的语言技巧的演练,而应以理解内容领悟情感为线索,关键在于精心选择和设计好自己课堂教学中语言和精神的共生点。如何选择文有文眼,诗有诗眼,大多数教材都会存在着凝聚了作者创作精华的部分,有时可能只是几个词语,有是可能是一段话。而这些内容正是我们展开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地方,也许它只是个普通的词语,也许它却是一段优美的句子,

2、无论怎样,它都能担负起语文课堂教学的重任,需要我们在钻研和解读教材中选取出来,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课堂中你只是把它当作一个需要深入理解的点来看,那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共生点,而应把它作一个板块来设计课堂教学中一段过程,一个环节,以点带面地展开相关的教学实践,使得文本的精华成为你课堂的精华,成为你课堂教学时间的重点。1反复阅读。心怀一颗对教材非常尊重的心,带着欲深入理解课文的目标,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课文,可以多采用放声朗读的形式,既不耽误理解,又能更为地为学生范读作充分准备。只有在这样的阅读中,才会发现自己眼前文字越来越少,只有将课文烂熟于心时,才会寻求到课堂教学中

3、语言和精神的共生点,“将厚书读薄”。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教材中厄运打不跨的信念前两小节重点叙述的就是相关于厄运的内容,许多老师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都紧扣住课题中的厄运展开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无可非议,这是一个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点,可以使学生对谈迁遭受厄运打击有直接的理解,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没有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厄运的阶梯,学生在课堂上所反映出来的表现不尽人意,无法真切地体会到谈迁遭受厄运打击后的极度痛苦,更不能兼顾到语言训练的方面。静下心下反复读了无数遍之后,我发现第二小节中的“心血”一词能更好实现我们的目标。于是便成为了我课堂教学中追求语言的精神共生的点。首先,针对“心血”这一词进行换词的训练,

4、用以理解单个的这一词。然后引导学生在一、二两节中,联系具体的语句进一步理解这个词,使得这个点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板块。继而由“心血的化为乌有”体会人物遭受的厄运,这样一来,学生对于厄运的理解就深刻了。选出教材中的精华,不是老师刻意地去追求局部的深入,而不顾及整篇课文的整体。更不是将教学环节简单化,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正好相反,我们在解读教材中却是以内在联系为根本,只有在理清了内在联系基础上减出的点,才能成为我们课堂教学语言和精神的共生点。围绕着这个共生点展开教学,则能起到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作用。这样的共生点在许多课文中都存在着,等待着我们用一颗耐心,一颗细心去挖掘,去寻求,形

5、成自己钻研教材的相关策略。2质疑解读。阅读中自己读到质疑处很有可能就是我们寻求的共生点。四年级教材中李时珍夜宿古寺课文中有两个词“端详”和“嚼嚼”,端详本身已经是很仔细地看了,为什么身为名医的李时珍还要“嚼嚼”呢?固然有许多中药材需要通过嚼来分辨,可课文中提到的两味药都是常见的药材,为何他还要“嚼”呢?这个质疑在课堂上也成为了一个教学环节,通过学生的有效讨论,学生对李时珍严谨的工作作风,伟大的负责精神体会深刻。自然,这两个词也就成为了我们寻求语言和精神的共生点。3结合背景悟读。背景世界越广阔,对文本的感悟也就越深刻。一味地钻在课文中,可能很难更为深入地理解课文,结合背景资料解读课文,往往会对我

6、们寻求共生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泊船瓜洲一诗中,一个“又”字很容易被老师忽视,而在背景资料中,关于诗人王安石创作这首诗时,却是由于被贬日久,一心想回朝迁复职的有感而作。一个“又”字最能体现诗人站立江边的内心感触。“将薄书读厚”,这个字无疑是我们课堂教学语言和精神的共生点。怎样教学语言实践,语文课堂不可回避的一项内容。情感也许是语文的灵魂,但语言必须是语文的血肉。学生在文中得“意”,还要让学生得“言”。而且是得到活的语言。凭借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生发带着自己情感的“温度”语言。教学设计时,时刻保持着这样一种意识,要努力为学生的语言训练服务,为不断地为学生的语言训练寻求落点,创设空间。值

7、得注意的是,不能为语言实践而强拉硬扯地进行,更多地要在课文中寻找相应的词句,将语言训练融入到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作支离的分析,兼顾学生对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价值观,形成语言和精神的共生点。1 在独特体验时进行。学生有了独特体验,教师给予他们表达的机会,学生心中之言将会喷涌而出,寻到适当的具体词句,让学生的表达发自于自身的独特体验,又使用了规范的语言。番茄太阳一文中关于主人公明明失明后艰难生活的记叙,课外布置了相关的体验活动,学习到此时学生有言要讲,有独特体验作为基础,依据课文中的一处句式:想,可是。给予学生发言一定的规范,使得学生在有言要讲时,能用较为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述,能在此处得到语言训练

8、的机会。2 在情动欲辞发时展开。学生的语言只有带着自己情感所表达出来的语言,才是真正活的语言,才是真正有“温度”的语言。也只有在这样的语言训练中,学生的语感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培养,课堂的语言和精神才会同构共生。二泉映月一课中对于阿炳坎坷的生活未作过多的描述,但就这首曲子和整篇课文而言,它却是显得尤为重要。“坎坷”这个词,既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到阿炳创作的原因,更是我们在课堂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很好的落脚点。课堂让学生围绕着“坎坷”展开想象,动笔而写,创设相关的典型情景:冬天、夏天及染病时。学生由此生发的活的语言是多么生动:1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却只穿着破长衫。他走在雪中,两手发抖,都操不

9、起来琴。阿炳又冷又饿,他觉得更加寒冷了,拉着凄惨的曲子。但是谁也不理他,好不容易挣到一点钱,却有人仗着阿炳看不见,把钱抢走了。这一天,阿炳一个铜板也没有挣到。(陈方圆)2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非常热,汗水从头上一颗一颗滴落下来。阿炳也非常渴,嘴上都裂了,可他没有钱买水喝,仍然非常努力拉琴。他眼睛看不见,他看不见路上有没有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看不见自己已经挣了多少钱,看不见有人将他辛苦挣来的钱拿走了,看不见别人对他的讽刺,对他的白眼。 (张婷)3一天,阿炳生病了,发烧已经烧到了四十度,但是为了他喜爱的音乐,为了生计仍然坚持出去卖艺。卖艺时,他手中的乐器随着他的咳嗽声不停的颤抖,琴声也受到

10、了影响,他克服疾病的干扰,继续拉着、拉着(许益强)这个直指向于学生写的语言训练环节,既是对人物“坎坷”经历的体验,更是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进行了训练。在写的训练日渐浮化、淡化出课堂的时候,这样的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要做学生语言训练的有心人,时时刻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不懈的努力。3在课外资源引入时切入。课外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已越来越多地被老师们重视并运用于课堂,大量出现在当前的公开课上。往往却存在着“跳出文本”的现象,作为课堂拓展的独立一个教学环节,目标更多地指向于情感领域。将课外资源的切入点,和文本相关的语言结合在一起,既可以让学生习得语言,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与课文相关的精神,形成课

11、堂上语言和精神的共生点。还讲厄运打不跨的信念一课,谈迁在遭受厄运打击后振作起来重新编写史书的过程,实际上是课文中讲到的“挣脱”一词的含义。在交流理解了挣脱一词的意思后,关于为什么能很快挣脱的原因,全文只有一句话作了诠释:“他从小立志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这显然不能让我们的学生深刻理解到人物挣脱的真正原因,是个需要老师补充的空白点。适当地补充了一段相关的资料:谈迁在研究史书的过程发现当时几本有关明朝的史书事实有错误,于是便开始编写明史,并起名为国榷,就是对过去的国家大事进行重新讨论的含义。书中敢于对其它史书中避而不谈的明朝一些重要史实进行了叙述。这段资料直指向深入理解“挣脱”这个词,还顺便解

12、释了国榷这个书名的来历,更帮助了学生体会谈迁那厄运打不跨的信念。语言和精神在这一切入点上同构共生。精心设计课外资源的切入点,对整个课堂而言,可能是种深入,可能是种拓展。无论怎样,只有我们老师将课外资源紧密结合到课文具体词句上,才能令我们的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滋养。切入呈现资料的时候,更应把握住相关的注意点:(1)叙述语言的儿童化。课外资源更多地文本呈现形式是成人化的,阅读的对象大多指向于成人。在搜集到恰当的课外资源,寻到了较好的切入点时,老师有必要对资料进行相应的处理,以利于学生较快阅读吸收。删去资料中出现地较为专业或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改编那些不得不呈现而资料中讲述又过于成人化的语言,都是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处理的。(2)呈现数量的简约化。过多数量的资料呈现,不但不利于学生理解相应的内容,更较多地浪费了课堂教学的时间,使得课堂走上了低效的道路。老师在补充资料时有必要对所在呈现的资料进行精读,选其精华,更为有效地呈现给学生。毕竟课外资源的引入只能是整个课堂教学的补充,切不可喧宾夺主。在课堂教学中追求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精减课文是为了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为简约,精选语言训练点是为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更为有效,精补课外资源是为了我们的学生学习更深入。只有这样精致的设计中,我们的课堂才会呈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