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课例.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4884130 上传时间:2023-02-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草船借箭》课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草船借箭》课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草船借箭》课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草船借箭》课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草船借箭》课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草船借箭》课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草船借箭》课例.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草船借箭教学课例一、教材分析: 1、课文背景: 本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故事,讲的是曹操在收复荆襄之后,二十万大军乘胜沿江而下,当时的形势迫使孙权和刘备为了各自的存亡联合抗曹,史称“赤壁之战”。但在整个战役中孙刘两家既有联合,又有斗争,总体上是联合的,而在局部的、枝节的问题上又存在着种种矛盾。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如何巧妙地利用各种关系和矛盾取得斗争的胜利,同时又要注意把握斗争的分寸和策略以维护整体的联合,决定着整个战争的最终结果和三方的命运。特别是刘备一方,力量最弱,对于这一问题的敏感度较之吴魏更为强烈,因此,作为刘备重要谋臣的诸葛亮,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尤为深

2、刻,在整个战役中,他以过人的机智和杰出的才干巧妙周旋,恰当地运用政治、军事、外交各种手段,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在同东吴的斗争联合中取得了胜利,既维护了己方的利益,又顾全了孙刘联盟的大局,使战役取得了预期的胜利,使天下的形势发生的历史性的逆转,奠定了“三分天下”格局,其本人也成为整部三国演义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形象。本文故事就是其中最具表现力的篇章之一,也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段落之一。 2、选编意图: 三国演义做为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它跨越了时间的界限一代代流传至今,而且在不同的时代都能焕发出生命活力:它也跨越了人群的阻碍,不同年龄、身份、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共鸣之处,得到自己独

3、特的审美愉悦;它还跨越了文学的范畴,既登得大雅之堂,列为典籍名著,也能深入市井,以供街谈巷议,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随着传统文学的进一步发扬光大,它还将跨越民族、国家的界限,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灿烂瑰宝。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焕发出如此隽永的魁力,其最吸引人也是最富生命力的地方在于塑造出了一系列血肉丰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在我国人民心中有着深深的积淀,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所以,虽然小学语文教材经过了多次修定和改革,但这篇文章一直都入选,并作为精读课文出现,这充分说明了教材编排的根本意图不但要让学生在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我国语言文字和表达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

4、爱,传承民族文化,并且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含义,站在时代的角度开掘其所富含的精神矿藏。这也就是对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教学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最好诠释。 综上所述,由于本文的特殊背景,加上教材意图及新课标的理念,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只有充分注意并努力体现其工具性、人文性、整体性、时代性的多方位的统一、整合,才能挖掘出本文的精髓,承载新课程的理念,挥发出语文课堂应有的底韵。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感知故事情节。 能力目标:抓住课文的叙述和描写感悟人物的特点。情感态度目标:深化学生对三国演义的了解,感受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的扭力。 三、教学设计及意图说明: (一

5、)立足人文,激情引趣 在学习课文之前,大家先来看几条歇后语, 出示歇后语: 东吴招亲 张飞吃豆芽 刘备借荆州 关公面前耍大刀 让学生试着猜猜后半部分。并说说几条歇后语有什么共同特征。(都是和三国演义有关的)导语: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和红楼梦西游记水游传并称四大名著,长期以来,不仅其人物和故事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生活中,还产生了许多三国歇后语、三国成语、对联等。大家喜欢三国故事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草船借箭就是其中的精彩片段之一。 【从生活出发,从原著出发,使课文的教学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自然引入,又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解题质疑,以疑导读。 提问:在

6、这四个字中,哪个字是中心?(借) 围绕这个字,你对文章的内容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谁“借”?为什么“借”?怎样“借”?“借”到没有? 【以课题为辐射点,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概要,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下边的阅读明确了目的。】 (三)略读课文,了解梗概。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弄清课文故事梗概,说出文章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针对不同的阅读目标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掌握读书的方法技巧。】 (四)读悟结合,品评人物 l、解读文本,体会人物特点。 【以“体会人物特点”的形式分析课文,从学生最感兴趣、也是文本最具扭力的地方入手,可以把教学的多维目标归于一统,更明确

7、、更宽泛、更人文化,给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和个性思想留有较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发掘教材的内涵,使之更富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体验、感悟、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突破传统教学的死板格局,激活整个教学的过程。】 2、集体交流,评价人物特点。 学生集体交流通过阅读感悟到的人物特点。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叙述描写出发,对人物的性格、才能等方面进行评价,做到“言出有据”。特别是对诸葛亮的评价,要着眼于借箭前后的一些细节描写,进行深入分析,感悟人物多方面的特点。也可以联系自己课外了解、积累的三国演义故事来评价人物特点。 【学生独立阅读并形成自己见解的过程就是学生独自与文本对话、并

8、对文本进行检索、分析、总结的过程,是学生自主的、完整的、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过程又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又包括了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把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语言进行外化的过程,学生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对之进行辨析、判断、吸纳的过程,既充分体现自主性,又实现相互间的互助与共享,还变单向性交流为多向性交流,优化了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 3、感情朗读,品味人物特点。 选择你感受深刻的章节、段落或对人物的描写,采取不同的形式读出感情,读出理解,读出质量。通过朗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经过学生深入探讨,对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已有了较准确的把握,实

9、现了情感的“内化”“吸收”的过程,朗读则是对己理解的思想内容的“外化”“升华”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的,也就是“在读中悟”和“以悟促读”的有机结合。】 (五)拓展延伸,回归人文。 1、有借必有还,“借”的箭到底有没有还,怎样还的?欲知后事如何,请利用课外时间读三国故事或原著。 2收集有关三国的人物卡片、成语、歇后语、对联等。利用班队会时间开展“寻找生活中的三国”主题活动,体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三国”文化 . 【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已经对课文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产生了高度的兴趣,这一兴趣导致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这就是语文教学进一步拓展的有效契机,也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更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人文魁力、唤起学生学习语文产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良方”。】- 4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