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案.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487571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颐和园》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颐和园》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颐和园》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颐和园》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颐和园》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颐和园》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颐和园》教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8颐和园第二课时教案和舍中心学校 王朝深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培养民族自豪感。三、教具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上节课呀,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知道了颐和园是一个世界级的皇家园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颐和园的美丽风光。2、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视频;师:请大家来一起听听课文范读,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那几个景点

2、。(播放视频)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回答。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二、讲读,学习长廊景点。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师:既然作者先游览的是长廊,那我们翻到长廊这一部分看看吧! 谁把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朗读一下。其余的同学认真看课文。一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看课文。师: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老师一下给混了,同学们能给我讲讲吗?生: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提示: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师:好了,同学们回答的真好。那咱们一起来看看长廊。(出示长廊的图片) 2、师:刚才读完了课文,看了图片,谁能用一个字说说长廊的特点?板书:长廊的特点?生:长。“

3、一眼望不到头”。板书:特点(长)师: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个地方读出来的?生:我是从“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读出来的。让学生齐读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3、师:你是从这句话中的什么地方知道长廊的长的?生:700、273。师:700、273都是?生:数字!师:这就是以前我们学过的列数字说明。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板书:写作方法(用数字。)师:我们在读得时候应该怎样读才对呢?谁来示范一下!(指导朗读:突出700、273)齐读。集体找感觉。 4、师:作者是怎样写长廊这处景观的?师:咱们先在

4、课文中找找那些句子是具体描写长廊的? 提示:(1)红漆的柱子,绿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2)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3)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师:我们来读一读这三个句子。5、让学生读第一句。师:(引导)这红漆的柱子,绿漆的栏杆呀是作者刚刚走到长廊首先看到是什么呀?提示:一眼看到的。师:对。这是作者总的看到的长廊的样子。板书:先总的从外部写。师:进去以后呢?生:看到里面的画了。师:对,作者再写由里面观察到的横槛上的五彩的画了。板书:再

5、内部。师:最后呢?生:写长廊两旁的了。板书:后两旁。师:同学们真不错,不仅学着观察美景而且将作者观察方法都看得一清二楚了。 6、师过渡:这段话,老师最喜欢这句,觉得写得特别好! 出示: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让学生整体读一读。师:读了以后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师:让我们来一起欣赏欣赏。 (出示图片学生欣赏)师:通过这些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的绘画。你们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提示: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7、师:除了这句,你还喜欢哪句?生: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

6、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师:你从这句话读懂了什么?生: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生: “使人神清气爽”。师:说说道理。生:“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站在这儿使人精神爽快。师:通过我们的学习呀,你看呀,这段话写得是长廊的景美,作者写得也美,同学们想不想把它记忆下来?生:(看课文记忆三分钟。)背忆文本。师: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三、讲读,学习万寿山景点。 1、师:接下来应该去万寿山了。你们就跟随作者写得

7、这篇文章去欣赏,好吗?师:先读读课文吧。学生自由读课文。师:万寿山给你们印象怎么样?生:美。板书: 特点:美。(出示万寿山的图片)师:我们欣赏了万寿山,你们说美吗?师: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提示: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说明: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齐读。3、师:万寿山在颐和园里地势最高,俗话说:“站得高,望得远。正所谓登高好望远呀!”,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几个方向望,分别看到

8、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找出划上记号。提示:(1)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2)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3)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4、师:真不错。同学们学得可真快,会用不同的角度观察风景了。作者的观察点是固定的,在万寿山上,地点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作者的观察视角(方向)发生了变化,看到的景物、景色也就不同了。正如一首诗中写到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同学们在观察景物的时候,如果从不同度观察,就会看

9、到不一样的景色。希望同学们运用在今后的习作日记之中。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发现这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部分。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通过对比,在这种比较中更好地来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四、讲读,学习昆明湖景点。1、让学生分成小组,然后小组按照上面的方法自学。然后让各小组推荐一个人做导游,带领大家游览昆明湖。师:好了。现在你们读读这段内容。一会请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做小导游。说明:放手让学生学。旨在让学生能指出十七孔桥和湖心小岛就可以了。2、师:这一段里有一个写的很好的句子,你们来找找看。提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10、师:这里写的昆明湖美不美?我们来欣赏欣赏图片。(出示图片)3、师:说说这段话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提示:静。板书:特点:静。师: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4、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句话,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

11、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样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了。文中说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我们都知道,镜子是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的好处了。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块碧玉。跟玻璃一样,玉的表面也很光滑,这里应该用“滑”字。而且“滑”字还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要边读边想象,想象出昆明湖平静的美来。五、总结师:同学们!这堂课呀,我们不仅读得好、学得好、说得也好,颐和园的美景正如作者说得说也说不尽,有机会还得亲自去北京的颐和园再细细游赏。学生齐读最后一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