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莲-让生物课堂贴近生活案例.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4866919 上传时间:2023-09-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俊莲-让生物课堂贴近生活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张俊莲-让生物课堂贴近生活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张俊莲-让生物课堂贴近生活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张俊莲-让生物课堂贴近生活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俊莲-让生物课堂贴近生活案例.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生物课堂贴近生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案例一、主题和背景生物学是自然学科,生物学教学和生活实际有着天然的、紧密的联系。如果能够把生物学理论知识同日常生活的生命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收集相关的学科素材,用于学科学习,那么就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陶行之先生说过:“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和人的情感活动、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但是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下,课堂教学过分依赖教材,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脱离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这样的课堂,学生学习被动,死记硬背,教学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为此,生物学课

2、程标准中强调学生“应懂得怎样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科学现象”,更是对生物学教学中注重联系实际提出了要求。所以在教学中,我尝试把生活实际中的生命科学日常知识细化到教学各环节的知识点中,引导学生从这一途径来获取相应信息。二、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上课前一周布置:学生分小组对自己感兴趣的身边的生态系统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调查研究。探究的目的是将学过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关知识联系实际,进一步加深理解,同时对将要学习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相关知识有一定的感性体验,在此基础上写出演讲稿。学生的探究成果中不乏优秀作品,我选取其中富有感染力的作品“家乡水库的过去和现在”的内容作为贯穿课堂的真实情境。2、课堂

3、简况四组学生代表精彩演讲了本组的调查结果,第一组是调查的“农田生态系统”,第二组是“长山的自述”,第三组是“城市生态系统”,第四组为“家乡水库的过去和现在”,介绍了家乡水库过去和今天的状况。 围绕“家乡水库的过去和现在”这一报告的内容,师生就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探讨过程摘录如下: 师:过去的水库能够保持清澈,难道没有受到任何污染吗? 生:不是,以前也有少量的生活污水排到水库。 师:为什么过去人们把少量的生活污水排到水库中,它仍能保持清澈呢? 生1:河流在受到轻微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微生物分解等作用消除污染。生2:刚才的报告中讲到过去的水库鱼虾游弋,但是我记得

4、父亲说过以前经常有人钓鱼、捕鱼,为什么那时水库中的鱼不会绝迹呢?(在感兴趣的情境中,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 师:问得好。我们不妨把水库的食物链简化为“水生植物鱼”,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少量的捕鱼会导致食物链中两个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讨论。) 生:当鱼的数量减少时,水生植物由于捕食者减少了,数量会增多。这样,鱼又因为食物数量的增加而增多。 师:鱼的数量会无限增加吗? 生1:不会。因为随着鱼的增多,草的数量又会减少,鱼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 生2:以上两个例子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位学生可能进行了课前预习,真实情境唤醒了头脑中模糊的印象。) 师:说的好,刚才的例子实

5、际上是负反馈调节,它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引导学生举出正反馈调节的例子。是不是可以说因为有了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不会被破坏了呢?生1:不是。我认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迅速丧失,就会被破坏。 生2:一个生态系统虽然具有抵抗力稳定性,但并不是刀枪不入、百毒不侵的。师:对,我们把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那么,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是不是就万劫不复,永无翻身之日了呢?生:不是。有首诗说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印证了

6、草原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师:说得很好。我们把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两个方面的表现。一个生态系统同时具有抵抗力和恢复力稳定性,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生:我想用森林和草原在两方面稳定性所表现出的差异来说明问题:森林不容易被破坏,但是被破坏后却难以恢复;草原放牧过度就会崩溃,但是不用多久它又可以恢复原状了。说明同一个生态系统的两方面稳定性成反比关系。师:说得很好。这位同学采用生活中的实例去理解知识,同样我们也可以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果你是环保局顾问的话,你会为治理水库出些什么主意呢?(学

7、生讨论。)生1:我们认为首先要控制对水库的污染程度。生2:生活垃圾不能再往水库倒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要经过处理才能排放。师:总结如何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练习巩固。课后作业:分析身边的某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状况并提出保护措施,写一篇小论文。三、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中,引发我思考,生物教学应对每一个教学内容的引入,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就在身旁,是鲜活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另外作为教师应不是简单的生命知识的呈现者,更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同时我认识到,学

8、生自身的直接经验、体验以及间接的认识也都应成为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这种资源往往比教材更真实,更丰富,更具情境性。打开校门,走进社会,拓宽领域,开阔视野,使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贴近生活,我们的生物课堂将更加具有吸引力。这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许多学生之所以脱离不了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关键是把知识仅看作是知识点而不能应用,如果能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在新的情景中解决新问题,必然对知识有牢固的记忆和充分的理解,同时,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就启迪了智慧,锻炼了思维能力。学生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投入学习的。当学习内容与其已有的经验紧密联系的时候,学生参与的热情就会被调动起来。课堂主线“家乡水库的过去和现在”正是切中这一要点,从而使学生不再是被动地适应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意图,钻教师事先设好的“圈套”,而是由旁观者变为探讨者,由配角变成了主人,进入一个“怦然心动、浮想联翩、豁然开朗”的境界。在以“家乡水库的过去和现在”这一现实生活情境作为背景的学习中, 还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并积极参与家乡建设的美好情感。这堂课有小组派代表上台演讲,培养了小组间协作学习的能力,这样的学习活动也体现了现代学习方式中的“体验性”和“主体性”的特点。同学来讲学,这种亲切性促进了课堂上的生生互动,有利于积极的情绪的发挥,形成一片生机勃勃的场面。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