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课堂.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4862487 上传时间:2022-11-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课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课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课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课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课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课堂.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常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出的基本思路之一。我们要准确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特征,努力走出认识误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探究策略,让探究性学习真正走进小学语文课堂。一、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及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历史地看,探究性学习至少被大规模倡导过三次,最后一次发生在20世纪5070年代的欧美等国,主要代表是布鲁纳、施瓦希等人。他们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

2、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应该象“小科学家”一样,以小主人公的身份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创造力。不过,他们当时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智力的卓越性”,造就智力超群的“精英”。而我们今天提出的探究性学习,主张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整个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改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学习,既可以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学科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基于以上理念,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学习语文,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

3、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语文创新能力的一种活动。它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基础性和生成性等特点。因此,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我们要真正做到“六个重视”,即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重视学习的过程和体验,重视发现和提出问题,重视方法和技能培养,重视交流和合作,重视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二、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误区解析误区之一:儿童无知论。由于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并以一定的语文能力为基础,而小学生的能力还比较稚嫩,因此,有人认为在小学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拔苗助长。我们认为,研究不只是科学家、教育家的专能,任何人都具有研究的潜能。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研究过程的本质是一致的,一切主动探究

4、,发现知识的过程都是一种“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我们强调“探究”,旨在提倡以科学的态度去观察、思考、分析、检测问题,让学生由此获取知识的精髓而不是皮毛,由此形成一种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养成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习惯。误区之二:学科不宜论。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数理学科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因而不少人认为,小学语文学科不宜提倡探究性学习。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我们知道,语文学科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课程的整合,语文课程中往往蕴含着天文、地理、历史、自然、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一些文质兼美的散文诗歌,探究其意境,品味其内涵,对于丰富儿童想象,陶冶儿童情操,树立

5、正确的价值观大有裨益;对一些科普类说明文,如太阳、新型玻璃等,引导学生去探究相关的原理,去进行假想和推测,对于培养儿童的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也是大有帮助的。误区之三:“高度自主”论。探究性学习是针对传统学习的弊端提出来的。传统的语文学习观认为,学习仅仅是“学而习得”,是继承性学习,识记性学习,它忽略了人的主动发展。正因为如此,有人对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必要的点拨大加指责,主张高度“开放”,高度自主,造成课堂教学无序,探究主题不明。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受心理、身理、认知水平的影响,小学生单纯的自主学习是不大可能的,教师的指导、组织、帮助、合作是必要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不能熄灭学生的创新火花,但

6、也不能忽略对学生的引导,更不能放任自流,否则,探究性学习就可能成为盲目的无益劳动。尤其是在探究的初步阶段,决定研究方向,组织合作探究,查找资料,处理信息,交流汇报等诸多环节,均需要老师悉心指导。误区之四:“标新立异”论。“标新立异”本无可厚非,特别是在创新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师生标新立异。遗憾的是,有的人一味追求时尚,搞花架子,如在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座次排列上,什么马蹄形、丁字形、方格形等,根本不考虑它的实用价值,使探究性学习“目的不明确,训练无突破,学习无所得”。有的语文优质课评价竟把有无“小组合作学习”和“新型”的座次排列当作一节课成败的标准。其实,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目标服务的。探究

7、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是为了确保合作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明确训练的意义,改进合作方式,精选学习材料,做到分工明确,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走向成功探究的桥梁,否则,探究性学习只能是流于形式。误区之五:“重程轻果”论。由于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在我国并无系统介绍,人们从零散的资料中很容易获得这样的印象:探究性学习就是要学生象科学家搞研究那样来学习,过程重于一切,结果无关紧要。在这种“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观点之下,探究性学习变成了重点学习探究过程的技能,至于探究的结果如何就变得无关紧要了。这样,就出现了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缺失的现象。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主要是看过程,但并不是说结果不重要。重过程只是比

8、较而言,不是不要结果;事实上,没有知识作基础或不获得知识的学习是不成立的,即使是小学一年级学生,也要从日常生活中积累许多感性知识,才能使新的学习和研究成为可能。我们不强调结果的意思是不要把结果定位太高,以免将研究性学习引向歧途。三、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1、营造氛围策略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因此,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要求给每个孩子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和成功。首先,课堂教学要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当好“生之师”,“生之友”“生之生”,要尊重学生人格,在同一平台上与学生平等对话;其次,教师要赏识每一个学生,用信任的目光去关

9、注,用激励的话语去赞美,成为学生积极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激励者;再次,要注重学生合作精神的体现,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尊重他人、与他人融洽地协作学习,懂得如何对待探究中的困难,能热心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为他人提供急需的材料,懂得成全他人的计划等等。2、唤醒需要策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需要能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因为学生的学习不单纯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是认知与情感协同活动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给思维以强大的内驱力。例如:太阳一课,课始,老师

10、出示多媒体画面:太阳金色的光辉洒向地球,地球上水清树绿,蜂飞蝶舞,人欢马叫紧接着,太阳消失了,地球上暗淡无光,随着屏幕上出现下列字样:“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学生齐读这句话后,在脑中形成了若干问号,为什么没有太阳,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将消逝呢?太阳与地球有什么关系?地球上的万物与太阳又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兴趣盎然,急需解决这些问题,于是,教师顺着这种需要,围绕以上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展开探究。3、生成问题策略。所谓生成问题,指的是课堂教学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维教学,而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灵活地调整教路,生成新的教学问题,使学生探究的兴趣持续下去。怎样生

11、成新的问题呢?一是针对所学材料中的“疑点、惑点”,多问几个“为什么”,并试着回答;二是不要过多地顾及问题的质量档次,鼓励学生随时记下自己不能回答的问题,建立问题库;三是教会学生由一个主题出发,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各种问题,实行纵横对比,假想出各种答案;四是让学生大胆地毫无拘束地互问互答,通过辩论、演讲来提升问题档次。如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同学们通过讨论、探究、感悟,了解到文中的两种评价对作者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同时感悟到这两种评价所蕴含的共同点-爱。但父母为什么会对孩子的同一首诗有两种绝然不同的评价呢?学生又生成了新的问题。对这一问题,我们应引导学生从下列方面来探究,一是父

12、母评价的侧重点(前者对人,后者对诗);二是西方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母亲注重的是情感和激励,父亲讲究的是事实和责任),生成和探究这些新问题,探究性学习就进入了高级阶段。 4、拓展时空策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能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不能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他们,而要努力拓展“研究”时空,让学生在广阔的、开放的时空中,将知识转化为自己思考的果实。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拓展学生探究的时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弄清一些生疏的概念,如“再生资源”“常量”等,增加其对课文的整体认识;二是网上查询,搜集相关资料;三是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人类

13、“无节制地对地球进行开采”,导致资源缺乏的种种情况,让他们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调查研究,写出报告。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探究精神,更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三、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探究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将语文探究性学习分为“二类”“三模式”。“二类”即“完全探究类”和“部分探究类”。所谓“完全探究”,指的是综合主题探究,即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它具备探究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所谓“部分探究”,指的是学科课堂探究,作为小学语文学科,就是指在教学中,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三模式”即问题探究

14、模式、单元探究模式、学科综合探究模式。1、问题探究模式(部分探究)“问题探究”指的是根据教材中的疑点和惑点,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的经验,确定问题,展开研究,最后得出某一结论或探究出某一规律。其要点为: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明确方向、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反思。如在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陆游的示儿两首诗时,老师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注解,初步弄清诗意,再让学生进行比较,感悟这两首诗一喜一悲的感情基调。由此而生成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情感?通过查资料,小组合作学习,老师点拨,学生对诗的写作背景有了了解,进而体会出作者“喜悲”的情感是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学生自

15、己通过探究感悟,其体验比教师枯燥的说教真切得多。2、单元探究模式(部分探究)此模式是整合单元知识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其共性,辨别其异处,以提高认知水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模式的要点为:提出问题、确立主题、收集材料、比较迁移、总结深化。它注重了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与整合,强调其概括性和综合性。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穷人琥珀这一单元,可围绕“展开合理的想象”这一主题,引导学生研究这些课文的相同点:反映外国孩子的生活,奇妙丰富而合理的想象。进而与前面的月光曲等课文联系起来,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和说写训练。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知识迁移,让学生搜集“长城”的有关资料,或查图书,或上网,或请教历史教师,假想当时劳动

16、人民是怎样把巨大的条石和城砖搬上陡峭的山岭的,最后写成“科普论文”。3、学科综合探究模式(完全探究)学科综合探究模式是语文学科与其它条件的协同研究而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人格水平。模式的基本程序为:寻找关联确定主题制定方案分配任务综合实践积累信息分析归纳形成报告。它具有语文学科的发散性、综合性和主体性。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后,我们结合人文环境教育,与自然课中的有关“电池”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搜集资料,走访专家,上网查询,认识到废旧电池对人类的危害,引导学生收集废旧电池,处理废旧电池,最后写出调查研究报告。这一探究活动,历时五周,将调查、制表、数据处理、现场观察、论文写作等方式融为一体,引导学生运用数学中的“统计”知识,进行体验性探究活动,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