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培优班历史试题三.docx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4859041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培优班历史试题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二培优班历史试题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二培优班历史试题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二培优班历史试题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二培优班历史试题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培优班历史试题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培优班历史试题三.docx(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二培优班历史试题三1.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国君往往有许多儿子,理论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然而国君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实质上()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C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王权至上D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2.有学者认为,帝王将相可能不怕天不怕地,但怕史官,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这说明()A重视以史为鉴成为历代的传统B青史留名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C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形成制约D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3.西周制定了严格的分封宗法制

2、度。东周时期商鞅“军功授爵”,秦末陈胜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的呼号,而平民出身的刘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材料反映了()A分封宗法制度被彻底废除B“血缘出身决定命运论”遭到冲击C春秋战国“礼乐崩乱”的现状D平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4.商汤以夏桀“弃捐五帝之恩刑,推蹶三王之法籍”,方以“有夏多罪,天命殛(杀死)之”为词进行征伐;周武王伐纣也以纣“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作为兴兵的理由之一。这些做法反映了当时()A以不行宗法作为开战说辞B王朝更替须得到先祖支持C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形成D统治者利用尊祖崇礼观念5.西周初期,王室能够推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春秋时期则成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一变

3、化表明春秋时期()A华夷之争已日趋激烈B王权的影响已经不复存在C君臣契约关系的解体D王权衰微与大国争霸并存6.尚书大传说:“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其后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材料反映了()A安土重迁是分封制的思想基础B世代相传的采地是维系宗法体系的纽带C嫡长子并非封国唯一的继承人D封地是诸侯世袭的私有财产7.战国民间采取“分户析产制”, 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而宋开宝元年颁布诏令:“荆蜀民祖父母,父母在者,子孙不得别财异居。”两年后又诏:“诱

4、人子弟析家产者令所在擒捕流配。”最后升级为“父母在而别财异居者论死”,并正式收入宋律。这反映出宋朝()A司法制度逐渐严苛B宗法平民化的倾向C理学思想深入人心D土地关系流转加快8.政治秩序的起源在描述某一时期时说:“各种故事讲到,贵族当众责备君主,并吐口水,却没受到他的训斥或处罚;拒绝他对珍玩的索求;在他妻妾群中与他一起玩游戏;未获邀请而坐上他的桌子;上门邀请他分享晚餐,却发现他在外射鸟。”此材料表明()A君主和臣民平等协商国事B君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君主专制下的腐败现象D君主与贵族矛盾尖锐9.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

5、几类墓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类似的这种“族坟墓”,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B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危机C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D经济发展维系礼乐体制10.有学者指出,秦朝以武力统一天下,却没有使原本属于各国的百姓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这成为秦朝短命而亡的“基因缺陷”。秦朝的“基因缺陷”指的是()A强力推行重农抑商B实行皇位世袭制度C以郡县制控制地方D不合理的治理方式11.汉初,王国内群臣吏民对诸候王自称“臣”,且朝廷官吏对诸侯王也可以自称“臣”。汉武帝时,颁布法令严格禁止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呼,否则要被处以极刑,这种变化反映汉朝()A国家

6、官僚体系的健全B中央政府的权威加强C法制得到进一步完善D皇权至上价值观兴起12.草子木一书中记载,元世祖“立中书省以总庶务,立枢密院以掌兵要,立御史台以纠弹百司”。世祖尝言:“中书朕左手,枢密院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这说明元朝()A形成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监察权独立于行政权和军权D皇权受到更多的制约13.历史学家朱绍侯指出:东汉末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作者意在说明,东汉豪强庄园经济()A有利于推广新的生产技术B吸纳流民,维护社会稳定C威胁中央集权,影响税收D加剧土地兼并,激化矛盾14.中国古代

7、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B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15.庄季裕鸡肋编中记载:“(南宋)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于是竞种存稼,极目不减淮北。”材枓不能反映的是()A北民南迁,数里很大B佃户种麦,不收麦租C精耕细作,重心南移D麦价飞涨,稻麦轮作16.宋代士人洪迈容斋随笔记载:“民俗火葬

8、,自释氏火化之说起,于是死而焚尸者,所在皆然”。顾炎武日知录也记述:“火葬之俗盛行于江南,白宋时已有之”。这表明()A火葬这一习俗始于宋代B儒家孝义之说日渐式微C士人阶层倡导移风易俗D佛教的影响进一步深入17.史载:长工在明朝法律中被称为“雇工人”,与雇主有主仆名分,实际地位与奴婢差不多。在清代,长工中出现了没有主仆名分的雇工。这一变化反映了()A明朝的法律为雇主服务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C重农抑商政策仍然存在D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18.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上述生产出卖后,收入是田

9、地生产的三倍。这种生产经营表明其为()A面向市场的立体化经营农场B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农场D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19.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时期()A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C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D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20.中国古代的租佃制不断发展变化,从地租这一角度来看,就经历了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分成租向定额租的转变。这一转变反映出()A佃农

10、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扩大B土地兼并现象的日益严重C租佃关系日趋占据主导地位D劳动力商品化的进程加快21.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A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B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C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D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22.1922年,陈炯明发动广州兵变欲置孙中山于死地,遭到全国上下齐声唾骂,指责陈炯明“叛道”“悖主”“犯上”。而胡适认为指责陈炯明的人“是旧道德的死尸的复活。”结果人们又众

11、口一词地批评胡适“抑孙袒陈”。材料反映()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孙中山得到全国人民的一致拥护C胡适反对革命主张改良D民众的思想并没有得到真正解放23.有记载“1934年春,红军把一直埋藏在洞穴里的财富搬下来。1934年春天和夏天大量征兵,同时还开展行动收集粮食,准备冬衣,给战士打草鞋”材料表明红军()A彻底摆脱“左”倾错误B积极进行根据地建设C为实施战略转移作准备D为全面抗战扩充实力24.1934年,国民政府在广西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22县48村2707个农户中使用耕地33公顷以上的只有24户,占总数的09%。这一社会现象反映出当时广西地区()A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B个体经济形式受到压制C土地兼并现象得到了遏制D传统耕作方式较为普遍25.1937年8月上海等地大的民营工厂在国民政府的组织下开始内迁,多数厂家内迁地点集中在四川、湖南、广西、云南等省,个別厂家在共产党的帮助下迁到了陕甘宁边区,这反映了()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B国民政府准备持久抗战C国共内战争夺战略资源D经济中心已转移到西部26.蒋介石在1939年的一份批示中说:“今后再有人借汪精卫事来谈与日本和谈之问题,以叛国罪论处,杀无赦。”从这份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A中国政府已经正式对日宣战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C蒋介石抗日态度较为坚决D国共矛盾已根本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