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485338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讲:钩虫、鞭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Ancylostoma duodenale and Necator americanus)钩虫(hookworm)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至少包括17属和100个种,其中属于人兽共 患的钩虫有9种。其形态学特征是有发达的口囊。在寄生人体消化道的线虫中,钩虫的危害 最严重,钩虫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钩虫病、丝虫病、血吸虫病、疟疾及黑热病)。寄生人体的钩虫:寄生人体的钩虫主要为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和美洲板口线虫 ( Necator americanus)。锡兰钩口线虫(Ancylost ceylan

2、icum丿和犬钩口线虫(Ancylostoma caninum),偶尔寄生在 人体。巴西钩口线虫(Ancylostoma braziliense)的感染期幼虫也可侵入人体,弓I起幼虫移行症。 但一般不能发育为成虫。另外还有马来钩口线虫、牛仰口线虫、羊仰口线虫和狭头钩刺线虫,也可寄生于人体. 重点:钩虫的形态、生活史特点、致病、实验诊断。难点:钩虫致病(重点掌握其弓起贫血的机理)。一形态:1. 成虫:虫体细长,长约 1 厘米左右,半透明,肉红色,死后灰白色。两种钩虫成虫的鉴别鉴别要点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大小(mm)雌:10-13*0.69-11*0.4雄:8-11*0.4-0.57-9*0.3体

3、形前端与后端均向背面弯曲,体呈“C”形前端向背面仰曲,后端向腹面弯曲 体呈“S”形口囊腹侧前缘有两对钩齿腹侧前缘有一对板齿交合伞撑开时略呈圆形撑开时略呈扁圆形背辐肋远端分两支,每支再分二小支基部分两支,每支远端再分两小支交合刺两刺呈长鬃状,末端分开刺末弘而钩彳状,吊包套J另刺的凹槽内阴门位于体中部略后位于体中部略前尾刺有无展示两种钩虫的口囊、交合伞、背辐肋、交合刺、尾刺的图片。钩虫体内有三种单细胞腺体:(1)头腺:1 对,主要分泌抗凝素及乙酰胆碱酯酶,抗凝 素是一种耐热的非酶性多肽,具有抗凝血酶原作用,阻止宿主肠壁伤口的血液凝固,有利于 钩虫的吸血。(2)咽腺:3 个,其主要分泌物为乙酰胆碱酯

4、酶、蛋白酶及胶原酶。乙酰胆碱 酯酶可破坏乙酰胆碱,而影响神经介质的传递作用,降低宿主肠壁的蠕动,有利于虫体的附 着。(3)排泄腺:1 对,分泌物主要为蛋白酶。2. 幼虫:通称钩蚴,分杆状蚴和丝状蚴。杆状蚴体壁透明,前端钝圆,后端尖细。口腔细长, 有口孔。分两期称第一期杆状蚴和第二期杆状蚴。丝状蚴口腔封闭,在与咽管连接处的腔壁 背面和腹面各有一个角质矛状结构,称为口矛或咽管矛。口矛可区别两种丝状蚴,十二指肠 钩虫的口矛透明丝状,背矛较粗,两矛间距宽;美洲钩虫的口矛黑色杆状,前端稍分叉,两 矛粗细相等,两矛间距窄。丝状蚴具有感染能力,又称感染期蚴。钩虫钩蚴3. 虫卵:两种钩虫虫卵极为相似,(1)椭

5、圆形,壳薄,无色透明;(2)随粪便排出时,卵 内细胞多为 2-4 个;(3)卵壳与细胞间有明显间隙。(展示图片)二、生活史:两种钩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展示图片)(人体小肠上段)随粪便排出,一定条件下,24h成虫虫卵 第一期杆状蚴48小时内第一次蜕皮主要经皮肤侵入(感染期蚴)经5-6天,口腔封闭,第二次蜕皮成虫丝状蚴第二期杆状蚴感染期蚴有三个特点:(1)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强(体表覆盖鞘膜)。( 2)向温性,与人体皮肤接触并受体温刺激后活动能力增强。( 3)借机械性刺激(口矛)和分泌的酶(胶原酶)的作用侵入宿主皮肤。生活史要点:(1)成虫寄生在小肠上段,以口囊内的钩齿或板齿咬附肠粘膜,以宿主血液

6、、组织液、 肠粘膜为食。(2)感染阶段:丝状蚴(感染期蚴)。( 3)感染方式:主要经皮肤感染,还可经口和粘膜感染,另外还发现母体内的幼虫通 过胎盘侵入胎儿现象,有报道经乳汁感染。(4)幼虫需经移行才能发育成成虫,移行途径:皮下、小血管或淋巴管、右心、肺、肺微血管、肺泡、支气管、咽、小肠( 5)此外钩蚴有“迁延移行现象”:指十二指肠钩虫的钩蚴经皮肤感染人体后,部分在 进入小肠之前,可滞留于某些组织中达很长时间,此时,虫体发育缓慢或“暂停发育”, 在受到某些刺激后,才陆续到达小肠发育成熟。犬钩虫也存在上述情况,但未发现美洲钩 虫迁延移行现象。( 6)还有试验证明某些动物(猪、狮、犬、灵猫、猴、猩猩

7、、犀牛)可作为钩虫的转 续宿主。二致病:钩虫幼虫和成虫都可对人体造成损害,十二指肠钩虫较美洲钩虫对人体的危害大。 人体感染钩虫后是否出现临床症状与钩蚴侵入皮肤的数量、成虫在小肠寄生的数量有 关,也与人体的健康状况、营养条件及免疫力有关。钩虫感染(hookworm infection):在粪便中可检获虫卵,但无任何临床症状。钩虫病(hookworm disease):既有钩虫感染,又有临床症状和体征。1. 幼虫所致病变及症状:(1)钩蚴性皮炎(dermatitis caused by hookworm larvae):感染期蚴钻入皮肤后,数十 分钟内患者局部皮肤即可有针刺、烧灼和奇痒感, 出现充

8、血斑点或丘疹 1-2 日内 出现红肿 及水疱,搔破后可有浅黄色液体流出。若有继发细菌感染则形成脓疱,最后经结痂、脱皮而 愈,此过程俗称为“粪毒”或“地痒症”.能自愈。(2)呼吸道症状(symptoms in respiratory system):钩蚴移行至肺穿破微血管可引起出血 及炎症细胞浸润,患者出现阵发性咳嗽、血痰及哮喘。1. 成虫所致病变及症状:成虫为主要致病阶段。(1) 贫血(anemia):慢性失血,铁和蛋白质不断耗损,血红蛋白合成比细胞新生成的 速度慢,引起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引起慢性失血的原因:a 吸血:以钩齿或板齿咬附肠粘膜吸血。b 渗血:钩虫吸血时,头腺分泌抗凝素,使伤口血

9、液不易凝固。自咬附部位粘膜伤口渗 出的血液量与吸血量大致相当。c 虫体不断更换咬附部位:原伤口在凝血前仍可继续渗出少量血液。d 虫体活动造成组织、血管的损伤,也可引起血液的流失。贫血症状:皮肤蜡黄、粘膜苍白、眩晕、乏力甚至心慌等。(2) 消化道病变及症状:钩虫病早期可出现消化道功能紊乱。进一步发展会有散在性 出血点及小溃疡、片状出血性瘀斑、大出血。症状:初期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及隐痛,继而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食欲 多显著增加,而体重却逐渐减轻。少数患者有“异食症”(allotriophagy),喜食生米、茶叶、 碎纸、木屑、破布、煤渣、泥土、瓦片、炉灰等,可能是一种神经精神变态反应,

10、与铁的耗 损有关,若给患者服用铁剂后,症状可自行消失。(3) 婴儿钩虫病(infantile hookworm disease):最常见的症状为解柏油样黑便,腹泻、 食欲减退。导致婴儿严重感染的是十二指肠钩虫。(4) 消化道出血(gastrointestinalblooding):以黑便、柏油样便、血便和血水便为主,出 血时间迁延不断而贫血严重。(5)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eosinophilia):急性钩虫病人周围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常达15% 以上,最高可达 86%。三. 实验诊断:1. 粪便检查以检出钩虫卵和孵化出钩蚴是确诊的依据。 常用的方法有:( 1 ) 直接涂片法,( 2) 饱和盐水浮

11、聚法(展示图片)( 3) 钩蚴培养法(可鉴定虫种)2. 免疫诊断多在钩虫产卵前进行。四. 流行:呈世界性分布。钩虫病患者和带虫者是钩虫病的传染源。婴儿钩虫病的感染途径:(1)母亲在田间劳动时,将婴儿放在染有钩蚴土壤上,或尿布 晾在被钩蚴污染的地面上,且未经晾干即使用,可使婴儿感染;(2)我国北方农村,婴儿常 可通过用沙袋代替尿布或睡沙袋、麦秸而受感染;( 3)经胎盘感染(4)经母乳传递感染。五. 防治:1. 治疗病人和带虫者:阿苯达唑(400mg/次,连服3天)和甲苯咪唑(100mg/次,一天 两次,连服3天)。患者贫血严重时服用铁剂以纠正贫血,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C等使其恢 复劳动力。2. 管

12、理好粪便,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3. 加强个人防护,预防感染,涂抹软膏防护。毛首鞭形线虫(Trichuris trich)iura毛首鞭形线虫简称鞭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盲肠,引起鞭虫病(t richuriasiS一.形态: 1成虫:外形似马鞭,前端细长,约占虫体长的3/5,后端明显膨大。雄虫尾端向腹面 呈环状卷曲,末端有一根交合刺。(展示图片)2虫卵:(1)黄褐色、纺锤形,( 2)卵壳较厚,两端各具一个透明的盖塞,称透明栓 ( 3 )卵内含有一个卵细胞。(展示图片)二生活史:(展示图片)成虫卵感染期卵幼虫成虫要点:1.成虫寄生部位:盲肠2. 感染阶段:感染期卵3. 感染途经:经口感染三. 致病:主要引起消化道症状,因头端钻入粘膜层或粘膜下层,以组织液和血液为食,造成局部 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轻度感染无明显症状。 严重感染可出现头晕、腹痛、慢性腹泻、消瘦及贫血等。 儿童重度感染,可导致直肠脱垂。四、实验诊断: 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浮聚法,沉淀集卵法。五、流行: 常与蛔虫感染并存,人群感染主要与卫生习惯有关,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六、防治:1. 治疗病人,甲苯咪唑、丙硫咪唑。2. 加强粪便管理,防止污染环境。3. 注意个人卫生及饮食卫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