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参考教案二.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4778797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参考教案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3年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参考教案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3年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参考教案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3年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参考教案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3年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参考教案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参考教案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参考教案二.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参考教案二)教学目标(一)使学生掌握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减法的理解。(二)会利用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减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和认真检验的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归纳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难点:判断求减数或求被减数用哪个关系式。教具和学具教具:口算卡片。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卡片口算。求加法中的未知数x。(要求说出关系式和口算过程。)x+35=80 40+x=85 150+x=350 x+18=302.填空。( )-10=15 85-( )=80(二)学习新课1.教师谈话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学习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2.教学例4。(1)出示课本中的第一幅线段图。提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一条绳子有30米,用去18米,还剩多少米?)怎样求还剩多少米?如何列算式?算式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求?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也可以写作:差=被减数-减数。(2)出示课本中的第二幅线段图。提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一条绳子有30米,用去一些,还剩12米,用去多少米?)怎样求用去多少米?怎样列式?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0-12=18(米)引导学生同第(1)题比较。提问:要求的数在第(1)题里是什么数?已知的两个数分别是第(1)题里什么数?怎样求减

3、数?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减数=被减数-差(3)出示课本中第三幅线段图。提问:这幅图什么意思?(一条绳子,用去18米,还剩12米,这条绳子长多少米?)怎样求这条绳子的总长,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8+12=30(米)引导学生同第(1)题比较。提问:要求的数在第(1)题里是什么数?已知的两个数分别在第(1)题里是什么数?怎样求被减数?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被减数=减数+差再引导学生比较,求被减数和减数的方法是不相同的。结合例4加以说明:被减数30米是总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用去的,另一部分剩下的。从总数中去掉用去的,就是剩下的;去掉剩下的,就是用去的。也就是说,被减数包括两部

4、分,去掉减数就是差,去掉差就是减数。所以求减数要用减法。求被减数,就是把减去的数与差这两部分数合并在一起,所以用加法计算。练一练课本练习八第2题:填空。说一说是怎样想的。3.应用减法的各部分关系,可以验算减法。教师叙述:过去我们学过减法验算,例如,432-78=354。怎样验算得数是否正确?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减数与差相加,如果等于被减数,说明计算正确。这实际上就是利用了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被减数的方法来验算减法。今天我们又总结了求减数的方法,能不能利用求减数的方法来验算减法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应用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验算减法。如果用减数和差相加得

5、到被减数,或者用被减数减去差得到减数,就是减法做对了。练一练课本练习八第1题的第(1)题:计算8024-4728,用两种方法验算。4.教学例5:求未知数x。(1) x-48=35提问:x是减法中的被减数还是减数?怎样求被减数?板书:提问:书写格式上要注意什么?怎样检验是否正确?(2)135-x=98提问:x在减法算式里是被减数还是减数。怎样求减数?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求未知数x,并检验是否正确。练一练课本第35页的“做一做”:(1)350-x=170(2)x-120=370全体学生在本子上做,指名两位学生在投影片上做,以便反馈订正。5.引导学生小结。总结性提问:(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2)怎样

6、求被减数?怎样求减数?(3)验算减法有哪两种方法?(4) 求减法中的未知数首先要注意什么?6.课后作业:练习八第1(第2小题),3,4题。课堂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基础上,概括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减法的理解。本节课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利用三幅线段图,由学生分别列出算式,把第2题、第3题与第1题比较,引导学生总结出求被减数与求减数的关系式,并利用整体与部分关系,比较求被减数和减数方法的不同。这样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两个关系式的含义,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第二层次,利用减法各部分间关系来验算减法,帮助学生掌握用两种方法验

7、算减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能加深对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理解。第三层次,利用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减法中未知数x。由于求被减数和减数的方法不同,因此在教学中特别强调了首先要观察x在减法中是被减数还是减数,用什么方法求出,再进行解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本节课的最后,仍采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抓住本节课所学内容的重点进行小结,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板书设计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例4(2)30-12=18(米)(3)18+12=30(米)432-78=354例5 求未知数x(1)x-48=35x=48+35x=83被减数-减数=差差=被减数-减数(2)135-x=98x=135-98死记硬背是

8、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x=37“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