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单元任务群(一) 探究使命与时代分析实用文表达方式和长句 学案(含答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554471098 上传时间:2024-06-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单元 单元任务群(一) 探究使命与时代分析实用文表达方式和长句 学案(含答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五单元 单元任务群(一) 探究使命与时代分析实用文表达方式和长句 学案(含答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五单元 单元任务群(一) 探究使命与时代分析实用文表达方式和长句 学案(含答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五单元 单元任务群(一) 探究使命与时代分析实用文表达方式和长句 学案(含答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五单元 单元任务群(一) 探究使命与时代分析实用文表达方式和长句 学案(含答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 单元任务群(一) 探究使命与时代分析实用文表达方式和长句 学案(含答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单元 单元任务群(一) 探究使命与时代分析实用文表达方式和长句 学案(含答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单元任务群(一)探究使命与时代,分析实用文表达方式和长句 学案(含答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单元任务群(一)探究使命与时代,分析实用文表达方式和长句 学习任务 1.探究个人使命、抱负与时代的关系。 2.把握实用文本的表达方式和长句理解方法。 任务一探究个人使命、抱负与时代的关系 活动一探究作者的抱负和使命与时代的关系 1所谓“抱负和使命”,并非仅仅指人自身的理想与责任,而是要把个人的才智、热情、意志与时代结合起来,推动历史的进步,这样才能实现自我的抱负,完成自己的使命。请根据这一点梳理、探索本单元四位作者的抱负和使命与时代的关系,完成下表。(第一篇作品答案已给出) 作品 作者 作者所

2、处的时代 写作原因与对象 关注的社会事件、现象或问题 立场、观点 写作目的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马克思 资产阶级革命勃兴,无产阶级即将登上历史舞台 参加人民报创刊四周年宴会并发表演说;对象是参加宴会的志同道合的战友 这个时代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超乎想象,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 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认为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 宣告无产阶级必将解放,以激励志同道合的战友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谏逐客书 与妻书 活动二探究我们青年一代的抱负和使命 2“每一代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时代赋予每一代人特定的使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思考自己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承担怎样的使命,请对此谈谈你的看

3、法。 答:_ _ _ _ _ 任务二把握实用文本的表达方式和长句理解方法 活动一理解写作对象、目的与表达方式、语体风格的关系 1实用性文本发表见解,叙述事实,抒发情感,或重在沟通与交流,或意在鼓舞与动员,或旨在劝说与安慰,都有一定的实用目的。请借助相关背景资料,理解作者为文的目的,思考作者为此运用了哪些特定的表达方式和策略,举例作出说明,完成下表。 比较点 谏逐客书 与妻书 写作对象 秦王 妻子 写作目的 劝谏,取消“逐客令 说明“吾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原因 态度 挚爱、悲痛、坚定 语气 急切、自责、直接 表达方式 以议论为主 语体 口语语体 活动二把握作者运用长句表达的深刻含义和复杂情感

4、 理解必备知识 所谓长句,是指结构复杂、用词较多的句子。长句一般有三个特点:一是修饰语(定语、状语)较为复杂,二是并列成分较多,三是某一成分结构比较复杂。长句容量大,能使表达严密、准确、细致,使条理贯通,但理解难度大。理解长句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标清长句内部结构关系。先抽出句子主干,再看修饰成分。有时句子的表意重点是在修饰部分。 (2)注意长句内部所用虚词在层次转换、表达情感时的作用。 (3)结合上下文补全其中的省略成分。 (4)结合长句所处的位置,在结构上的作用,以及表达技巧,分析表达效果。 2分析下面的句子,把握作者运用长句表达的深刻含义和复杂情感。 (1)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

5、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答:_ _ _ _ _ _ (2)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答:_ _ _ _ _ (3)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

6、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答:_ _ _ _ _ 单元任务群(一)探究使命与时代,分析实用文表达方式和长句 任务一探究个人使命、抱负与时代的关系 1恩格斯资产阶级执掌政权,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勃兴 参加马克思的葬礼并发表演说;对象是参加葬礼的马克思的亲友、同志马克思去世,需要对其一生“盖棺定论以亲密革命战友的身份,得出马克思是“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卓越的革命家的结论告慰马克思,代表无产阶级对马克思表达敬意李斯六国尚有余力,秦国即将统一天下因为偶发的客卿关涉间谍案,秦王下令驱逐全部客卿,在被逐之列的李斯上疏秦王劝其收回成命;对象是秦王秦国因重用客卿日渐变强,有统

7、一天下之趋势,然大功未竟,六国犹有实力 站在秦国国君的立场上,认为无差别驱逐客卿是损秦助敌的做法 劝秦王收回成命 林觉民 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国家腐败,社会黑暗,人民灾难深重 决定参加革命武装的起义行动,认为可能献出生命,担心妻子不能完全理解自己,故留下遗书以宽慰妻子;对象是妻子 晚清时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愿牺牲个人幸福,献身革命斗争,换来天下人的幸福 安慰爱妻,望其理解 2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当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奋勇拼搏的精神,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要敢于担当,锐意进取,不计名利,把有限的青春投入到祖国未来的建设之中。(言之成理即

8、可) 任务二把握实用文本的表达方式和长句理解方法 1客观、平和、谦恭严肃、庄重、委婉以抒情为主 书面语体 2(1)该句旨在说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一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此句先以自然领域中达尔文的重大发现作类比,表明马克思在历史领域中的发现的重要性。接着进一步解释这个发现,一方面称之为“简单事实”,表明这个规律广泛存在于各个历史时期和全人类的生活中,从而显示出这一规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又用“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修饰“简单事实”,说明其容易被遮蔽。这样的句中逻辑显示出马克思思想之敏锐、贡献之伟大。 句子的主体部分具体解释了马克思发现的“历史的发展规律”,分为

9、三层意思:基础性的生存需求决定复杂的高级精神活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上层建筑的基础;必须由经济基础来解释上层建筑,而不是由上层建筑来解释经济基础。这三层之间的关系是:第一层推出第二、三层,第二层由第一层推出,又是第三层的依据。由此可以看出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和句子内部的逻辑思路。 该句在叙述和议论之中,抒发了对马克思尊敬爱戴和沉痛悼念的真挚感情。 (2)该句整体来看属于判断句,“此概指前面的内容,但整个句子又不能只当作简单的判断句来看。全句在前文多用整句铺排事实的基础上,以散句形式分析“逐客令”的悖谬,而散句中又有适当的“整”,最后判断作结,鲜明地指出“逐客令”的错误本质,文气有收有纵。 这个句子是

10、文章实际意义上的结论,与开头的表态相呼应。后面的“夫物不产于秦等句子其实是回应全文,以类比的方法进一步强化这个结论。因此,这个句子就必须显眼、突出表态。全句紧紧围绕“逐客就是强敌弱己”这层意思,先概述错误行为的表象,再推论这些行为可能产生的恶果,最后深入一步归结到其错误实质上,句子看似较长,但态度鲜明,切中要害,十分紧凑,读来振聋发聩,令人警醒。 作者成功地揣摩秦王的心理,站在秦国的角度上,阐述“逐客的严重危害和后果,并将其上升到国家安危的高度。形象贴切的比喻手法的运用,由轻到重,步步推进的说理过程,使秦王从心理上易于接受,而这种设身处地为秦国利益着想,忠恳真切的情感,更增强了与秦王在情感上的

11、共鸣。 (3)该句是与妻书开头的句子,表明了作者写信的缘由、情景和心情。这个长句的主要特点不在于内容之丰富或逻辑之谨严,而在于以反复的转折表达细腻的情思,其中的“而欲”“又恐故遂”,多次转折,最后才说出自己为何要写这封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与“泪珠”相呼应,表现自己要与爱妻永诀的悲痛;“又后所“恐”的,实有两层含意,一层细似一层,一层深似一层,从夫妻间的相互依靠,到彼此的心灵相通,虽是假设之辞,实是否定之意,能见出作者对妻子的情之深、思之切;在反复陈说后以“故遂作结,“忍悲为汝言之”呼应“笔墨”,开启下文。整个句子从功能上讲主要是交代为何写这封信,突出了贯串全信的一个“无解”的矛盾写,恐妻子为自己的死而悲痛;不写,又恐妻子因不理解自己而悲痛。这个矛盾本身就是充满悲情的,所以作者一起笔即满怀深情,为文章奠定了基调,感人至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