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新理念:蜕变与突破.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4178889 上传时间:2023-12-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药新理念:蜕变与突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农药新理念:蜕变与突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农药新理念:蜕变与突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农药新理念:蜕变与突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农药新理念:蜕变与突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药新理念:蜕变与突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药新理念:蜕变与突破.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药新理念:蜕变与突破农药的蜕变众所周知,狭义的农药定义是指用于控制或防治农田病、虫、草、鼠等各类对农业生产具有危害的农田有害生物的天然存在或人工合成的物质。而农药的使用规模或数量由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决定。(1)病、虫、草、鼠等农田有害生物的发生规模(需求水平);(2)农药成分的生物活性(用药量);(3)农药成分的持效期(用药次数)。现阶段农药产品科学发展方向或目标,基本概括为:生物活性更高,持效期更长,对环境更友好,对人、畜毒性更低。自从2005年大量高毒品种逐步取缔以来,有效或高效化合物替代产品层出不穷。时止今日,各种大宗作物病、虫、草、鼠等农田有害生物均处于有效控制范围之内,非特殊年份难以

2、大规模发生。(1)水稻杀虫剂市场分析自2006年以来阿维菌素、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呋喃虫酰肼等一大批高效农药成分的大量推广及使用,水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连续五年来未大规模发生,且有发生量越趋减少的势头。同样,自上世纪90年代末吡虫啉成为防治稻飞虱的主要成分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效控制了稻飞虱,尤其是褐飞虱的大发生。而2004年以后吡虫啉由于抗性发展逐渐失去对稻飞虱的控制能力,并由此严重导致了2005年、2006年全国范围内水稻稻飞虱的大爆发。带来的水稻生产损失和惨象至今仍让大家历历在目。但当2007年后吡蚜酮、噻嗪酮、毒死蜱和噻虫嗪等有效药剂成为稻飞虱防治主要产品后,稻飞虱,尤其是褐飞虱的

3、发生规模迅速下降,且年趋减少。总之,在一大批高效药剂的成功控制之下,水稻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等水稻主要害虫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再难以规模发生。即使局部区域存在爆发迹象,也注定会被诸多高效药剂迅速扑灭,而难以扩大为害。单从用药次数表现,自2007年以后,水稻杀虫剂的使用次数基本每年递减12次。以此类推,近年来小麦蚜虫,棉花蚜虫、害螨,北方果树蚜虫、蚧壳虫、潜叶蛾等害虫的年趋减少原因也是同出一辙。而不是农药行业各层面或芸芸众生所谈、所论的气候因素、害虫遗传基团改或虫害自身生物规律变化而导致。由此预见:目前各类大宗作物害虫大爆发的主要前提将是现有主流农药成分抗性的迅速发展,最终失去对害虫的控制作用;其次是

4、原本不存在防治需求的次要害虫,由于各种原因上升为主要害虫,如2011年北方的二点委夜蛾大爆发及部分区域水稻大螟的局部爆发。(2)北方果树杀虫剂市场分析自从2003年以来,由于苯醚甲环唑的大量推广及使用,原本发生严重的梨树主要病害黑星病,近十年来始终处于有效控制内。病原菌基数持续下降,已基本沦为梨树次要病害;随后,由于戊唑醇等一批更为准确、高效的三唑类药剂介入,原本发生严重的苹果褐斑病等中后期病害自2008年以后也再未大规模爆发。且由于苹果多年来用药日趋规范及习惯的养成,保叶、保果成功,树势也逐渐恢复,横行多年的苹果腐烂病近几年发生量也略有下降。所以,新型农药成分的不断介入,导致北方果树用药日渐

5、模式化、标准化并集约化,年用药次数较2006年前后也下降明显。农药科学的不断发展,使农田主要有害生物已处于农药的有效控制之内。从而,有害生物发生规模逐年萎缩,导致农药需求水平逐年降低;新成分农药活性不断提高也注定单位用药量的降低;新成分农药持效期的不断延长也导致用药次数的不断减少。所以,如果狭义的将农药功能仅局限为控制或防治农田有害生物,则农药科学的发展,将直接导致农药使用总量的降低。农药发展阶段及终极目标回顾近二十年来农药的科学发展历程,如果我们只针对农药功能的判定标准,可明显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PestControl(有害生物控制)有害生物控制是最狭义的农药功能定义。即通过控制农田有

6、害生物的发生,以达到减免产量损失的目的。在该阶段,农药基本仅发挥救灾物资的功能。农药的使用目的仅局限为挽回因农田有害生物发生而导致的产量损失。目前农药领域大部分从业人员对农药的认知仍停留于此。第二阶段:CropCare(作物保护)作物保护在概念上对农药提出了新的功能,也使农药使用的目的不仅在于保护作物免受生物因素(农田有害生物)危害,更要保护作物免受非生物因素(不良的生长环境)的危害,进而减免产量损失。在该阶段,农药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药”的定义。也即除控制农田有害生物发生外,赋予农药“保健”的全新使命。其主要内容为抗寒、抗旱、抗盐碱、抗干热风及抗植物生理因素导致的早衰等。总之,就是通过农药的

7、使用,以提升植株对各类不良生长环境的耐受能力,保证植株健康生长,并最终达到丰产目的。即农药使用后不仅要减免因农田有害生物导致的产量损失,还要减免因不良环境导致的产量损失。目前,市场农药成分中已有不少成分基本可满足这一要求。如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氰烯菌酯。该成分不仅可高效防除小麦赤霉病等镰刀菌病害,还可提升小麦抵御干热风、避免小麦灌浆期功能叶早衰;又如,新烟碱类成分(吡虫啉)拌种处理可有效提升植株幼苗抗寒、抗旱、抗盐碱的能力(逆境屏蔽)。国家在“十二五”农化产业的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抗旱”、“抗寒”、“植物免疫”等发展农业的关键词,更是体现了工信部、农业部对农药的新认识和新要求

8、。第三阶段:CropEnhancement(作物潜能激发)该阶段对农药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激活植物潜能,增加作物产量,提升作物品质。此时,农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摆脱了“救灾物质”的范畴,并非单纯为应对“灾难”发生(有害生物爆发及遭遇恶劣环境)而使用。不仅要发挥作物保护的功能,减免各类因素导致的产量损失,更要激活植株潜能,以提升作物产量、提升作物品质为终极目标。其具体表现为:促进作物分蘖、增强根系生长、提升光合作用、控制植株徒长、提升结实率以及促进植株灌浆等一系列有利于提升产量的措施。该阶段农药的功能要求完全突破控制“有害生物或环境”,最终落实为增产和提质。此时农药已经作为一种增产或提升品质的

9、手段。其使用时机不是简单的根据农田有害生物发生情况或植株不良生长环境情况而定,更要在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通过积极的药物干涉,调节、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并最终提升产量。在欧洲等发达农业国家,早在十年前就已将现有部分农药成分作为增产及品质提升手段进行广泛应用。如美国、加拿大的小麦连续使用烯唑醇、丙环唑及戊唑醇等具有生长调节功能的药剂,不仅可有效防治白粉病、纹枯病和锈病等多发病害,更可平均增产20%以上;烯唑醇在花生下针前使用,不仅可以防治花生广义叶斑病,更可增加花生下针数量、提升花生下针率及结实率。而国内的氰烯菌酯、戊唑醇等药剂同样在小麦抽穗、扬花期使用12遍,可明显促进小麦灌浆,提实结实率及千粒重

10、,平均增产14%以上。第四阶段:Integrated Crop Solutions(作物问题全面解决)该阶段下,农药的功效不仅谋求作物产量及品质的提升,更追求食品的安全性及食用价值。在实践应用中,表现为根据作物生长发育情况,制定一整套用药方案,通过药物干涉,通过控制农田有害生物,减免不良生长环境对作物的负面影响、激活作物增产潜能、消除或有效降低有害生物遗留或引致的毒素,最终提升作物产量及品质,并确保农产品食用的安全性及功能性。长期以来,人类对农田有害生物及恶劣生长环境对农作物所产生不良影响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产量降低及品质下降,而极少关注农田有害生物发生以后对人类产生的安全影响。而根据几十年来多

11、方面的研究结果及数据表明,部分病原菌发生以后所分泌的,或植物在部分恶劣环境下生长所生成的某些物质,对人类健康存在极大威胁,像黄曲霉霉素及赤霉病毒素(DON)等。2011年底,我们政府也对超标企业做出了处理,对食品安全问题日益重视。目前,部分农药成分确实存在着降低毒素或提升食品安全的功能。以小麦赤霉病防治为例,使用多菌灵或嘧菌酯不仅防效有限,更可刺激病菌分泌,提升麦粒中赤霉病毒素的含量;小麦赤霉病病菌现阶段已对多菌灵产生严重抗性。同时,对多菌灵产生抗性的病菌,侵染量提升两倍,毒素分泌量提升四倍;而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防效可靠,一次用药防效高达92%以上。且是目前唯一可有效降低麦粒中赤霉病毒素的药

12、剂。也鉴于此,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将氰烯菌酯列为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唯一指定推荐药剂。并明确表示将逐步停止多菌灵在赤霉病防治上的应用。多菌灵极有可能是首个因恶化农产品安全及食用价值而被停限用的农药成分。综合以上四个阶段概括分析,农药的功能演变如下:控制有害生物挽回产量损失有害生物及不良生长环境影响双重控制挽回产量损失避免不良因素(含生物因素及非生物因素,现阶段更多是非生物因素)导致的产量损失、激活作物潜能,实现有效增产最终在落实有效增产的基础上,提升农产品的食用安全及食用价值。农药突围之路现阶段各类主要农田有害生物基本均处于农药的有效控制之内。就现有主要农药成分抗性发展情况判断,仅有极少数几个成分

13、因抗性发展将面临控制失效的局面,但都存在多个可靠的替代成分。所以,未来几年病虫害大规模流行、爆发的可能性或概率较低,即便零星爆发,也将被快速控制或消除。在此形势下,农药生产及经营者如果对农药功能属性判定仍停留在第一阶段或第二阶段,被动而盲目的等待因病虫害爆发带来的商机,或年复一年“押宝”病虫害大爆发,其结局注定是市场依旧低迷,销量日益萎缩或停滞不前。笔者认为,现阶段农药生产或经营者突围之路,是应首先确立全新农药理念,重新对农药功能属性、农民购买行为及营销演变进行科学性分析,从病虫防治及植物保护理念过渡到全面解决及提升作物健康的理念上来,才能在低迷的市场行情面前,找到农药破局之解。 (1)农民需

14、求分析及引导农药生产或经营者必须在思想上有所转变,突破对农药的狭义认识。尤其需清醒认识到农药功能属性的演变及农民使用农药的最终目的。其实,农民购买农药使用后真正得到的是其使用价值。农民通过发挥农药的使用价值最终达到提升种植收益的目的。即农民本质上购买的是增产及品质提升,以提升收入为终极目标,而农药仅仅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全行业,尤其是农药经营者应该将农药定位于提升农民种植收益,并在观念上不断加以引导使其被农民接受。从而真正使农民改变“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见病虫不打药的习惯,自觉将科学使用农药作为提升收入的手段。农药的目标就要切实实现农民用药不再单纯以农田有害生物发生为前提,而更多以增产、增收

15、为目的,方可保证农民充足的购买需求。(2)农民购药行为演变及顺应根据国家相关统计数据,自1995年至2010年,农民人均种植收入由354元跃升至1723元。历史同期农民的人均打工收入也由450元跃升至2431元,增幅明显大于种植收入。农民现有收入结构及增长速率,将直接导致农民购买农药行为的改变。首先,农民种植收入的大幅提升,为农民接受高价位、高技术含量及服务的农药奠定了经济基础;其次农民自身劳动力成为农民最宝贵的财富,他们将尽可能从农田中释放,以创造更大的劳动价值。也就是说,现阶段农民购买农药选择标准已悄然发生变化,在“有效”的前提下,由过去的“省钱”逐步向“省力”演变,而且使用成本已经不是农

16、民首要考虑因素。那些可切实减少农民用药次数及药物利用率高、无抗性及药害风险、效果可靠稳定的农药产品,势必成为农民未来首选药剂。近年来吡虫啉拌种剂及氰烯菌酯的销量迅猛增长,就是最好的证明。(3)农民健康意识的提升及影响现阶段,由于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对自身健康的关注更是日益提升。但对农产品食用安全的关注仅局限在非科学用药导致的残留问题,对部分病害发生后病菌滋生的毒素缺乏认识。如切实引导农民全面认识部分病害的系统性危害,也可释放出一部分农药需求。目前,在小麦赤霉病防治领域存在极大的市场机遇。农民所种植的小麦自身使用比例在所有作物中是最大的。但小麦赤霉病发生后滋生的赤霉病毒素(DON)属于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第二大致癌物质,对人体健康存在极大威胁。氰烯菌酯作为一种新农药成分,在防治赤霉病的同时,更是目前唯一可有效消除赤霉病毒素的成分。如采取有效政策及宣传手段,致使农民对小麦赤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