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江苏省睢宁县中考语文最后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3718718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学年江苏省睢宁县中考语文最后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3学年江苏省睢宁县中考语文最后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3学年江苏省睢宁县中考语文最后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3学年江苏省睢宁县中考语文最后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3学年江苏省睢宁县中考语文最后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学年江苏省睢宁县中考语文最后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学年江苏省睢宁县中考语文最后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中考语文模拟测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测试卷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绛先生心怀恬淡,一生与世无争,醉心于读书。B在开学典礼上,他第一次代表全体学生发言,显得有点儿矜持。C中国古典诗词一挥而就达到了文学的最高境界

2、,以后就缺乏变化了。D如果不想迷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就必须择善而从,在真理的引领下前行。2选出下列关于课外名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A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小说水浒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 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B冰心的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的故事。它通过祥子这个人物的变化,无情地批 判了祥子所处的那个社会它不让好人有出路。C善于说故事,善于塑造人物,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是西游记这部小说的三 大成功之处。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到1930年前后苏俄 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

3、斗争生活。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行,一路美景令我们心旷神怡,流连忘返。B李明兴冲冲跑回教室向同学们报告:“这次物理考试,大家的成绩都很好,不及格的只是凤毛麟角。”C200多年来,世界各国数以万计的探险家不畏冰山阻挡,不畏风暴严寒,前仆后继地奔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D站在山顶四处眺望,只见经过退耕还林的山区风景秀丽,草木葱茏,进退维谷。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那一片草甸,到了春天,绿茵茵的草丛中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真是美!B有些地方官员对上级政策阳奉阴违,真该被批评惩罚!C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林志炫的服装精致得体简直天衣无缝。D

4、希望阳江市政府不负众望,走出一条城乡统筹发展的创新之路。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李攀同学各门功课都好,每次考试都在全年级名列前茅,老师们对她顶礼膜拜,直夸她将来前途无量。B济南作为一座旅游文化名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各得其所,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C起伏的群山鳞次栉比,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D假如每个人都能见贤思齐,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那么我们每天都会有进步,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愈加美好。6根据要求完成小题。人的成长中必然伴随着一些或长或短的分别,很多时候我们不知如何向友人表达自己分别时的情感。为此学校决定组织同学们开展以“别情的表达”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5、。1你们小组以古诗词为对象进行研究,发现古诗词中有诸多借物或借景来表现别情的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请依据以上诗句或自己的积累,说说古诗词中往往通过借助哪些物或景来表现与友人的别情。(请至少写出3个)2马上就要毕业了,很多同学开始向老师和同学写离别赠言,以下是两位同学写的临别赠言:给老师:春雨,染绿了世界,而自己却无声地消失在泥土中。老师,您是我们心田的春雨,我们将永远感谢您!给合作过的伙伴:我们曾是并肩生长的两棵小树,我们曾是重唱的两个声部

6、,我们曾是一张课桌上的一对学友。当我们挥手告别时,请带上我最美好的祝福。请综合两则材料,先简要概括出写离别赠言的基本要求,再给你曾经闹过矛盾的同学写一则临别赠言,两项不少于200字。7根据提示默写。无可奈何花落去,_。(晏殊浣溪沙)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长风破浪会有时,_。(李白行路难)_,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_,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纷纷暮雪下辕门,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_。(艾青我爱这土地)醉翁之意不在酒,_。(欧阳修醉翁亭记)81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吴用智激林冲火并王伦后,大家推晁盖做了梁山泊的第二

7、任寨主。后晁盖在攻打曾头市时,被史文恭用毒箭射中面颊而死。(_)武松斗杀西门庆,拳打镇关西,大闹飞云浦,除恶蜈蚣岭,是水浒传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_)“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与这首歌谣相关的故事情节是“火烧草料场”。(_)2阅读下面选自水浒传的语段,按要求作答。 林冲答道:“小人是个好汉,官司既已吃了一世也不走。”董超道:“那里信处你说。要我们心稳,须得缚一缚。”林冲道:“上下要缚便缚,小人敢道怎地。”薛霸腰里解下索子来,把林冲连手带脚和枷紧紧的绑在树上。两个跳将起来,转过身来,拿起水火棍,看着林冲。选段中两公差为何要绑林冲?结果如何?二、阅读9

8、阅读己亥杂诗,完成下列小题。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的情感。2阅读画线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在你头脑中呈现的画面。3“落红”即落花。古诗词中,常借助“花”来传达诗人的情感。请从你读过的诗句中,再写两句含有“花”字的诗句(本诗除外)。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颍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1) 。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及是,钟会言于文帝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

9、顾以康为虑耳。”因谮:“康欲助毋丘俭,赖山涛不听。昔齐戮华士,鲁诛少正卯,诚以害时乱教,故圣贤去之。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谮:说坏话诬陷别人。毋丘俭:与后文“山涛”“华士”“少正卯”都是人名。非毁:诽谤,诋毁。非通“诽”。典谟:指礼教。靳固:吝惜。钟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嵇康。钟要于时贤俊之士,俱往寻康。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2) 。钟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

10、见而去?”钟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赠秀才从军诗嵇康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本诗是嵇康送其兄嵇喜入司马氏军幕时所作。秣马:喂马。流磻:用石弹打鸟。垂纶:钓鱼。得鱼忘筌:出自庄子外物,指领会了深妙的义理。郢:楚国的都城。叔夜此诗豪壮清丽,无一点尘俗气。余尝为诸子弟言:士生于世,可以百为,惟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或问不俗之状,余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1为句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不可起( ) 钟起去( )A起身 B兴起 C产生,出现 D举用顾以康为虑耳(

11、 ) 康顾视日影( )A难道 B回头 C探望 D只是2(甲)文为传记,(乙)文为笔记小说,两文都提及“嵇康锻铁”之事,但语言的风格不同。下列两句话摘自两文的空白处。请你将其分别还原,并简述理由。A康扬槌不辍,傍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B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3下列对钟会“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句话的理解评论,有错误的一项是( )A钟会虽不直言回复嵇康,却不甘示弱,一来一往,亦显玄妙。B钟会这句话是给自己下台阶,巧妙地化解了自己的尴尬处境。C钟会虽未明说,但已领教了嵇康对他的藐视,心怀怨恨。D钟会乘兴而来,领悟了嵇康的玄言妙义,于是兴尽而去。4有人说,嵇康的赠秀才从军诗最显其神采,但后人对这首

12、诗的归类存在争议。你认为它应该属于以下哪一类?为什么?A咏怀诗B赠别诗5黄庭坚评论嵇康“其诗清丽,其人不俗”,你如何理解嵇康的“不俗”?请结合上面诗文简要谈谈。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朝着梦想之路一直走下去一代代中国人以梦为马、坚定前行,让古老的文明抽枝发芽,开出令人惊艳的时代之花。 “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已故植物学家钟扬生前的故事感动了千千万万人。30余年从教、16年援藏、10年引种红树他用行动阐释了自己的那句话:“人不是因为伟大才善梦,而是因为善梦才伟大”。梦想是个人成长的动力,也是民族和国家进步的源泉。翻开历史书

13、页,梦想写下动人诗句。无论是盘古开天地的上古传说,还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胸中丘壑,梦想如星如月,指引着中华民族不断创造新的历史。1932年,东方杂志向全国各界人士发出提问: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教育家叶圣陶写道:“个个人有饭吃,个个人有工作做”;实业家穆藕初写道:“政治清明,实业发达,人民可以安居乐业”彼时中国,山河破碎,人们的梦想却从未熄灭。打开世界卷轴,梦想绘就绚烂底色。从大航海时代绽放的全球想象,到马克思主义者用科学社会主义锚定方向;从马丁路德金以“我有一个梦想”唤起觉醒,到“我的一小步,人类一大步”的月球随想梦想牵引脚步,人类阔步向前。而中华民族的梦想精神,最具

14、有脚踏实地和天下大同的特质,为世界梦想的内涵注入中国元素。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理解了中国梦所具有延展性、包容性,才能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宏伟夙愿,才能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梦想与现实、当下与未来,并非纯然割裂、非此即彼。梦想为现实提供精神动力,现实则为梦想构筑前进的阶梯。我们既有“扶摇直上九万里”的登高望远,也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脚踏实地。寻梦的旅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步履轻松。对个人来说,光有梦想还不够,关键看如何行动;从今日做起,不负每一天,才是对待梦想的正确态度。对国家来讲,把梦想转化为现实,不仅需要毅力、定力,更离不开巧解难题的勇气、释放活力的智慧。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把握远与近、长与短的时间辩证法,才算真正理解梦想精神的精髓与奥妙。在畅想祖国母亲未来时,方志敏热情地呼唤过:“这么光荣的一天,决不在辽远的将来,而在很近的将来,我们可以这样相信的,朋友!”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今天,170多年来的接续奋斗正进入最后的冲刺,我们当追梦不懈,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让我们朝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