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罗源县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3694629 上传时间:2023-09-0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罗源县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福建省罗源县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福建省罗源县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福建省罗源县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福建省罗源县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罗源县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罗源县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罗源县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上贵港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弘扬协同精神,需要强化跨界融合思维。现代科学 , 其发展的深度、广度和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各个学科间不断交又融合是必然趋势。比如,材料科学已经与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深度融合; 的人工智能,正在探索进一步与脑科学牵手。从各种“前沿交又学科研究院”到多学科交叉的“未来实验室”打破学科壁垒已逐渐成为国内科技工作者的自觉。( )。弘扬协同精神,让不同领域互补成为常态,让携手攻关成为风尚,科技创新方能形成集智攻关的强大合力。弘扬协

2、同精神,需要开闻全球视野。环顾世界,经济全球化大潮奔涌,商品、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动已是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对科学研究而客,只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才能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增强创新率和水平。不久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宣布,中国空间站计划于2022年前后建成,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已经成为入选的首批科学实验项目。中国自主建造的空间站开放成为人类共享的科研平台,正是科技造福人类的生动写照。坚持全球视野,加强国际合作,利共赢理念,中国将为推动科技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智慧。(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 一项是( ) A . 一日千里

3、 如火如荼 大势所趋 秉承B . 日新月异 炙手可热 人心所向 秉承C . 一日千里 炙手可热 人心所向 秉持D . 日新月异 如火如荼 大势所趋 秉持(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 一项是( ) A . 对科学研究而言,只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才能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创新效率和水平。B . 对科学研究而言,只有深化国际交流合作,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才能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创新效率和水平。C . 对科学研究而言,只有深化国际交流合作,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才能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增强创新效率和水平。D . 对科学研究而言,如果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深化国际

4、交流合作,就能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创新效率和水平。(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 ) A . 与此同时,科学数据资源的“孤岛”现象,“宁愿单打独斗、不愿开门合作”的问题,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B . 科学数据资源的“孤岛”现象,“宁愿单打独斗、不愿开门合作”的问题,与此同时,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C . 与此同时,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科学数据资源的“孤岛”现象和“宁愿单打独斗、不愿开门合作”的问题。D . 与此同时,科学数据资源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孤岛”现象和“宁愿单打独斗、不愿开门合作”的问题。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7高三上鹰潭期中)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元素”一词中的“元”意谓本源、本根,“素”意谓未被分割的基本质素。“中华文化元素”,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基本质素,如阴阳和谐、五行相生相克、家国天下情怀、民本思想、区别于拼音文字的形义文字等。它们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中,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同和信守。中华文化的不同级次、不同门类包含着各具个性的元素。如水墨画的书画同源、墨分五色;武术的技艺合一、刚柔相济、讲究武德;园林的天然雅趣、可居可游可赏;民间风俗文化的吉祥、灵动、热烈、圆满;建筑中的“中国红”、

6、中轴线、对称与不对称美等。可见,文化元素绝非神秘存在物,从来都与民族、民间的文化实践相共生,始终附着并体现于器物、制度、风俗之中。中华文化元素之于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如魂之附体、影之随形,须臾不可分离。从诸多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中,可以提取、揭示中华文化元素的精魂。汉字及汉字文化,是彰显中华文化元素的典型案例。世界上各种文字都从象形文字进化而来,多数文字从象形走向拼音,而汉字则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近有学者将汉字归为“拼义文字”,即注重语义拼合的文字:首先创造多个视觉符号作为表达万象世界的基本概念,然后将这些符号组合起来,用小的意义单位拼合成大的意义单位,表达新事物、新概

7、念。自成一格的汉字创发于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盎然的古文字。它主要传播于东亚,成为东亚诸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互动的语文载体。在古代,中国长期是朝鲜、越南、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文化供给地;至近代,日本以汉字译介西方文化,成效卓异,日制汉字词中国多有引入。汉字在汉字文化圈诸国所起的作用,相当于拉丁文在欧洲诸国所起的作用。故有学者将汉字称为“东亚的拉丁文”。汉字是中华文化系统中影响最深远广大的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文化元素重要内容的汉字,造就了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它区别于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欧洲文化。汉字文化圈是一个有着强劲生命活力的文化存在,是世界上颇具原创性和传承力

8、的文化圈之一。内蕴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的中华文化元素并非凝固不变、自我封闭的系统,而具有历史承袭性、稳定性,因而是经典的。它同时具有随时推衍的变异性、革命性,因而又是时代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的四大发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采用的“中国红”,皆为古老的中华文化元素在现代的展现。中华文化元素也是在世界视野观照下、在与外域元素相比较中得以彰显的,故是民族的也是国际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花木兰演绎中华文化元素并获得成功,便是一个例证。中华文化元素是构建当代中华文化的基本成分之一,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的重要资源。开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有助于加深中华文化对国人的感召力

9、、亲和力,促使人们增强历史敬畏感和时代使命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和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此外,通过发掘蕴含着中华文化元素的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彰显可亲可敬的中国风格,并将其传播给异域受众,可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选自2016年1月21日人民日报,作者冯天瑜,有删节)(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华文化元素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质素,它发育并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中。B . 中华文化门类众多、级次不同,各有不同的个性化元素。如“吉祥、灵动、热烈、圆满”属于民间风俗文化中的个性元素,“刚柔并

10、济、讲究武德、技艺合一”属于武术文化中个性化元素。C . 随着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中华文化元素在世界视野的观照下,也被外域文化所吸纳,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花木兰夹杂着中华文化元素。D . 中华文化元素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的重要资源,是构建当代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元素。(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世界上各种文字都是从象形文字进化而来,汉字从象形文字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形声字便是属于这种类型的文字。B . 汉字创发于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旺盛的古文字,它主要传播于东亚,有学者称之为“东亚的拉丁文”,可见其在汉字文化圈诸国影响之大。C .

11、 汉字及汉字文化,是彰显中华文化元素的典型案例,它造就了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它有自己鲜明的特点。D . 汉字文化圈是一个有着强劲生命活力的文化存在,具有原创性和传承力的特点,在古代,朝鲜、越南、日本等东亚国家属于汉字文化圈的国家,中国长期是其文化供应国。(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华文化元素蕴藏于中华民族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中,因此中华炎黄子孙身上就流淌着中国文化因子的血液,他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蕴含着中华文化元素。B . 中华文化元素依托于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中,它无法独立存在,从来与民族、民间的文化实践相共生,始终附着并体现于器

12、物、制度、风俗之中。C . 内蕴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的中华文化元素,既是经典的、又是时代的,因为它具有历史承袭性、稳定性,同时又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D . 开掘、弘扬中华文化元素有助于加深中华文化对国人的感召力、亲和力,促使人们增强历史的敬畏感,提升民族的自信心、认同感。3. (9分) (2020高一下七台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些年体罚现象时有发生,引发了社会上很多人否定教育惩戒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近日,江苏一学校20多名学生家长联名举报一位数学老师对学生进行变相体罚,随后当地教育局对此展开调查并认定为变相体罚,进行了通报批评。记者了解到,曾有老师因为学生课堂上顶

13、撞自己,就把该学生带到办公室扇了两个耳光,用脚踢了几下,又将该学生带到班级,让班上学生每人打他一巴掌。滥用惩戒权导致惩戒过度现象屡见不鲜,重建家校信任,打破“猜疑链”,双方必须就能否实施惩戒、由谁来实施惩戒、惩戒的形式和程度这些基本问题达成共识。教师惩戒权有理可循,但是尚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教育法律法规中缺少对教师惩戒权的明确与规范。教育本身含有“惩戒”之意,但没有法律保障的教育惩戒,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存在隐患。给予教师惩戒权立法足够的重视并构建完整的法规体系,已然成为当务之急。(选自2018年5月7日半月谈)材料二:记者采访了杭城10位小学校长,每一个人都表达了这样一个相同的观点:表

14、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是教育的两种最主要的方式,缺一不可。但是现在很多教师对教育惩戒望而却步,在管理学生上采取不作为的做法。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惩戒方式,让教育的这种手段能在老师、家长之间达成共识,这将是一个重要课题。采访中,多位受访校长、教师反映,长期以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严禁教师体罚等规定三令五申,而对力挺教师适度行使惩戒权却“缄口不言”。执纪和维权的失衡,让一些老师选择“明哲保身”,形成“不想管、不能管、不敢管”的氛围。很多老师被迫放弃惩戒这种教育手段,家长的一些做法是主要原因。“你们整个学校都在欺负我孙子!”前不久,一位老人情绪激动冲进了孙子所在学校的校长办公室。因为其孙子

15、在学校上课不听讲考试不答题,班主任严肃批评了他。孩子回家告诉了爷爷,爷爷一气之下冲进了校长办公室。从一些新闻中可见端倪:老师批评学生只考3分,被家长暴打致住院;孩子座位被调整,家长投诉要求换班主任;老师通报孩子成绩,被“后进生”家长要求登门道歉;孩子犯错被叫家长,家长带着律师和录音笔来校对峙一小学生家长曹林说:“适度惩戒当然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但我对赋予学校和老师惩戒权持保留态度。”他担心,如果赋予学校和老师惩戒权,老师们对“度”的把握很难统一,每个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一样,如果惩戒不当,可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华东交通大学心理学教授、心理素质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舒曼认为,社会上一些家长的过度维权,导致老师因为担心“惹事”而不愿行使教育惩戒权,这是无奈的自我保护。(摘编自2018年12月10日钱江晚报)材料三: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则),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19年12月22日。规则明确提出,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教育行政部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