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分析与转化对策浅谈.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3674216 上传时间:2023-12-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分析与转化对策浅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分析与转化对策浅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初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分析与转化对策浅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分析与转化对策浅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分析与转化对策浅谈.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初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分析与转化对策浅谈 初中阶段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基础教育承上启下的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据调查占初中在校生15%20%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学习懒惰,有厌学情绪,学业成绩低下,成为学习困难学生。转化“学困生”,帮助摆脱“困难”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初中学困生智力潜能未得到很好开发,正确的世界观还未形成,教师如果能做好转化工作,为他们创造发挥潜能的条件,使他们愿学、要学、甚至奋发学习,同样能够使他们成才。反过来,不去管他们,甚至把他们抛向社会,有可能产生不堪设想的后果,将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研究学困生的转化

2、,关系重大,势在必行。 个案调查 去年我接了初三一个较乱的班,第一堂课就感觉到10多位学生心神不定,思想不够集中,其中有一学生低着头在看课外武打小说。有几位男生在窃窃交谈看到这种课堂气氛使我颇感惊讶。课后我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班级状况:全班有25%-35%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和信心,准备混张毕业证书,毕业后不再升学而去学各种手艺或进厂挣钱。如常看课外书的徐x同学,在校外租一套武打书,为了在二天内看完而放弃听课,更谈不上课外学习。有的同学甚至还要利用下午放学后再进游戏房去玩一二个小时或更长,到很晚才回家。大部分学习困难学生反映,他们在小学学习还可以,成绩退下去主要在初二时期。功课难是一方面,更主要是

3、自己贪玩,到初二期末阶段基本上到了失控的程度,以至期末各科成绩考得很差。我对其中几位进行了调查了解。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二例。喜欢看小说的徐x同学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亲在外做木工,母亲在厂里上班,对于女儿,他们说平时较听话,放学回家后就帮忙做家务。至于在家看什么书,在学校成绩怎样是一问三不知。只顾挣钱不管子女学习的家庭在我镇普遍存在,据他们自己说:“父母不读书也能挣大钱”。因此,子女想怎样就依着,他们放任自流。杨x同学经常旷课打游戏,在全班算他是游戏高手。他家特别喜欢他,原因是父母亲的兄弟姐妹中的子女都是女的,只有他是男的。由于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在家备受宠爱,要钱只要伸手就给,小学时还算

4、听话,到中学后迷上游戏,进未成年人禁进的娱乐场所。此时父母包括10多位亲属共同教育管制已无济于事,最终还为逃学而同父亲对打起来。作为要管全班50多人的班主任要管好他谈何容易。 个案分析 我班杨x等10多位学习困难生的学习智力是正常的,有的还有特长。他们是1516岁的孩子,虽然身体上看来个高劲大,好似一个大人,但在心理上还不够成熟,思想上还有偏见,正确的世界观还未形成,因此他们还更应得到呵护。造成他们成为“学困生”的原因也不全在他们个人,包括社会、学校、教师、家长也有不可推御的责任。现分析产生的原因。 1、首先是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我镇是一个江南水乡小镇,改革开放中经济蓬勃发展,使全镇人民尤其是

5、使个别人富了起来,从而使一些人观念有了变化,“金钱至上”的思想对人们产生了重大影响。读书上出现了两个极端,一部分人想子女拼命读书,考取名牌大学,以后能挣大钱。而另一个极端是当子女不是出类拔萃时,家长的思想中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镇上,开了不少挣学生钱的“电子游戏房”“网吧”,使缺少自制能力,充满好奇心的学生成天钻了进去,严重地妨碍了他们的学习,功课一落千丈。有的还交上了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在外混日子,干一些违法的事,总之,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学困生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2、不良的家庭环境。溺爱,使子女骄横,任性,懒惰。尤其在童年时代家长缺少对他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关心他人等教育。满足于物质

6、上的享受,培养了一大批“小皇帝”,而到初中时再想改变他们的坏习惯已相当困难。放任自流。“学困生”的一部分家庭的父母在打工和办厂,在湖中搞养殖,他们把管教子女的任务交给祖父母,甚至留下子女一人在家。如有一学困生父母闹离婚,父亲在外常年不回家,母亲在外打工,每月给他几十元钱,该生在这种经济拮据的生活中,他每天放学后要自己做晚饭、洗衣,还要到别人家菜地上弄些蔬菜准备明天的早饭、中饭。工作忙的家长在早晨出门到深夜回来,缺乏和子女的沟通,更谈不上切实关心孩子的学习。榜样不正。家长素质和日常行为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最明显的。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有的家庭每天麻将声不息,吵骂不止,损人利己的不良行为潜移

7、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使他们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些家长教育子女在外不要吃亏,甚至提出“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使学生在校表现得横行霸道,无心于学业的进步。 3、学校教育的失误。学校,由于应试教育,片面抓升学率的功利效应,导致学生畸形发展,面临升学竞争压力,心理负担加重。学校只重视尖子学生,忽略可能无升学希望的学生或暂时学习困难学生,使学习困难学生恶性循环,导致成绩更差甚至厌学。教师认识的偏差,在教师中同样存在着培养一个优秀生比转化一个“学困生”既省力又光荣的名利思想,使工作的重点偏离了“学困生”,或只重视教而不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导致学生听课乏味,出现学习心理中断;教师的耐心不够,当多次教

8、育“学困生”还未转化时就缺少耐心,把学生划入不可救药的行列,事实上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在很长的时间里逐渐形成的,教师的几句话、几节课就能转化是不可能的;转化也有一个过程,教师的方法不妥,恨铁不成钢,用粗暴的训斥、罚抄罚写、告状、挖苦等等使其对抗情绪更强烈,甚至闹出更不好的局面。 4、学生自己的不良心理因素。中学生个体内心世界的偏差,心理素质不佳是造成学习困难的内在因素。首先缺少学习动力,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其次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一旦某次考试不好,或某次听课不懂就得出“学不会”的结论,从而导致以后的学习信心不足。再次缺乏勤奋吃苦精神,作业怕做、怕动脑筋,甚至有时做作业翻书查查有关内容,计算器按按

9、答案也怕烦事,常年累月,懒惰恶习越来越重。贪玩是造成“学困生”的外在因素。当某些事自己觉得好玩,如看武打书,打游戏机等一旦觉得有趣,就入迷,放弃了学习。 思考与对策 一、端正教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九年制义务教育中每一个学生享有受同等教育的权利,作为学校要教育好每个学生,要实现“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材”的教育观念。造成学习困难学生原因有多种,不管困难有多少,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去帮助他,为他服务。因此,学校要创造一切条件,想尽一切办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把转化学困生工作做的更好。 二、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网络。转化“学困生”工作是一项综合系统教育工程,要学校、家庭

10、、社会一起抓。在校园内要建立起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鼓励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学习”;要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使其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发挥潜在能量;在教师中要求把转化“学困生”工作作为重点,提出“教师不是选择适合自己教育的学生,而是要创造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的思想。其次,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加强家庭教育的咨询,对家长进行宣传,指导家长关心子女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并提醒家长督促孩子复习功课的同时要适当关心其行为表现,尤其在交友,待人接物上要提高品位。再次在社会教育中,应发挥学校教育基地的作用,如可在有的村建立德育教育基地,参观农村形势的突飞猛进的变化,使“学困生”体会到学文化的紧迫性。在派出所建立德育基地,

11、请有关人员来校进行法制教育、环保教育、青春期教育等,让学生体会到做一个合格公民应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道理,促进其学习进步。政府、派出所等行政单位依据上级有关规定,对游戏室、网吧进行整顿时,学校紧密配合,严禁在校学生进入。对社会上一些浪荡青年干扰学校教育秩序,并和在校学生有联系的,从严打击处理。学校在初三下学期可对一些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分班,成立加强班,选派学校有经验的骨干教师任课,最大限度地帮助转化。 三、提高教师素质,参与教学研究活动。学生造成学困的原因种类繁多,有智力型、动力型,学习不得法,外因导致等,要转化帮助要有针对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不同的“学困生”应努力寻求不同的有效途径。即使是

12、同一个“学困生”用不变的方法去教育也会产生厌倦,因此也应随情况的变化而采取针对性转化。转化工作是一项繁重而细致的工作,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去实践,去揣摩,去学习,学一些教育学、心理学、教科研知识,做好个案研究,才能科学有效地做好工作。 四、加强指导,循序渐进。 1、补缺补差。有效地进行对个别学生的指导和适当补课,实施单元达标教学,及时反馈,综合反馈,出现问题及时补救是一条有效途径。采取分层教育、分类教育,分层次评价,使不同类型和各层次的学生得到最佳发展。 2、加强非智力因素教育,帮助“学困生”确立心理优势。提出适度的期望和要求,使他们“跳起来,能摘到苹果”,积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表扬,促其成功,并有步骤,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困生”的意志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及战胜困难的信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