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环境下的英汉习语翻译.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3670073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语环境下的英汉习语翻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双语环境下的英汉习语翻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双语环境下的英汉习语翻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双语环境下的英汉习语翻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双语环境下的英汉习语翻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双语环境下的英汉习语翻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语环境下的英汉习语翻译.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双语环境下的英汉习语翻译摘要: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文化语境是翻译中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文化语境的角度讨论了英汉习语翻译的问题,对比分析了其共性和差异,并指出具体的注意事项。一、 引言英国十九世纪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er)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一书中对文化提出了著名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与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而文化语境是指一个民族在自己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习语,即习惯用语(the idiomatic phrases),正是不同民

2、族在其特定的地域风貌、人文历史、文化环境和价值观念等背景下形成的独特而固定的语言表达方式。广义地来说习语包括成语(set phrases)、谚语(proverbs)、格言(sayings)、俗语(colloquialisms)、典故(allusions)和俚语(slang expressions)等,他们形象生动,寓意深刻,饱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信息,因此了解英汉习语所赖以生存的语言文化环境是对其正确理解和确切翻译的前提。如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所言:“对真正成功的翻译者来说,双文化能力甚至比双语能力还要重要,因为词语只是在其发挥功能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二、

3、 文化语境下英汉习语的共性由于人类的生活模式、思想感情和思维方式基本相同,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观察事物及表达思想感情方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有些是不约而同的巧合。(李欣,段燕红,2003:21)如: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to add fuel to the flame(火上浇油), to throw cold water on(泼冷水), as light as a feather(轻如鸿毛), to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赴汤蹈火), Like father, 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Bloo

4、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 Out of mind, out of sight(眼不见,心不烦)等组成成语和谚语可谓在寓意和形象上极其接近,典型地反映了英汉民族文化和语言间的相通性,这种现象是文化重合(cultural overlaps)。(吴海英,2004:60)即两种文化共性的东西。在翻译时我们很容易找出源语与目的语的对等部分,多采用直译的方法。另如一些较多出现在政治上的用于 lame duck (跛鸭任期满之前未被重新选上或不能再次当选的官员),dark horse(黑马意外获得提名的候选人或选手),a carrot-and-stick policy(胡

5、萝卜加大棒政策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等都体现了直译生动形象、鲜活有力的特点。三、 文化语境下英汉习语的差异鉴于英汉两民族在心理意识、习俗传统、宗教文化以及地域风貌特性等方面的千差万别,其结果势必造成习语表达的迥然不同。影响习语翻译的文化语境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1. 生存环境差异由于各民族所处生存环境的差别从而产生了基于不同地理文化背景的习语。英国是一个岛国,所以很多习语与航海有关。如 to miss the boat(坐失良机)、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而汉语习语则孕育在肥沃的大陆文化土壤里,不少习语也就因此散发出特有的

6、“泥土气息”。如“土崩瓦解”、“地动山摇”、“通衢广陌”等。谚语Let anothers shipwreck be your seamark 在岛屿文化中属于常见词汇,而车则是大陆国家常见的交通工具,从这两种表达可充分反映出中西方在生存环境方面的差异。再如 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 (小漏沉大船)的另一种译法为“蝼蚁之穴能溃千里之堤”,也生动地体现出岛屿文化与大陆文化的对照。2. 世情风俗差异 生活习俗与人情世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表达系统。最典型的习俗差异表现在某些动物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上。如“龙”在中国神话中是珍异的动物,在封建社会是帝王的象

7、征,父母无不“望子成龙”,后来有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炎黄子孙都为是“龙的传人”而自豪。但在西方人的心目中龙却是一种传说中的怪物,是凶恶的象征。在西方“cricket”由于叫声悦耳动听,被视为快乐的象征,由此出现as merry as cricket(非常快活)的表达,在汉语中“蟋蟀”却没有承载如此感情信息;“马后炮”、“棋高一着”等出自中国人喜欢下棋的习惯,而英美国家则盛行球类运动及扑克游戏,相关的习语有The hall is at ones feet(大有取得成功的机会)、have an ace up ones sleeve(手中留有王牌,有应急的妙计)等。3. 宗教信仰差异以基督教为主的宗

8、教文化在整个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习语也被深深打上了民族宗教色彩的烙印。如the apple of ones eye 就来源于圣经,“apple”指瞳孔,是眼睛最敏感最珍贵的部分。由圣经中“求你保护我,如同保护眼中的瞳孔一样”转意而来,意为“掌上明珠;珍爱的人/物”。而在中国以佛教和道教为主导的传统宗教文化影响下语言中富含“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不看僧面看佛面”等词汇,佛教徒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者,因而像“苍天有眼”、“天之骄子”、“上天有好生之德”、“天无绝人之路”等习语比比皆是。谚语Mill of God grind slow but sure(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9、)、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God saves those who save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恰恰体现了中西宗教文化的对照。4. 审美意识差异 在审美取向方面,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喜庆,“披红挂彩”、“红红火火”等表达俯首皆是。而a 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a white spirit(正直的精神)、white men(高尚有教养的人)、a white lie(善意的谎言)等成语体现了西方人对白色的崇尚;在对植物的视角方面中国人喜借柳树以喻指春天来临和春光无限,古人也用“柳”来抒发离别思念之情。而英语

10、wear the willow 则意为“服丧,痛失心爱之人”;在汉语中双数蕴含着吉祥的文化含义,如“四通八达”、“六六大顺”、“八面威风”等,“九”被看成是最大的阳数,因而有了“九霄云外”、“九牛一毛”等表达。“十”往往被用来表示程度之深,如“十拿九稳”、“十全十美”等。在表达更深程度时英语则在整百整千的数后加“一”如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十分感谢)、have one thousand and one things to do(日理万机)等。5. 价值观念差异一个民族在长期的文化传统和哲学背景下产生了其典型的思维模式,并导致思想品格和价值观念不同。西方人最重视的

11、价值观念是民主和个性发展,individualism(个性主义)与“拼搏进取”有相似意义,是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如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Even reckoning makes long friends(明算账,友谊长)都体现了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但“个人主义”在中国被视为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错误思想,因为“农耕民族”崇尚的是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许多成语如“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就反映了这种群体取向;另外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人类史大自然的一部分,爱用自然万物来比拟人类自身的思

12、想品格,也使相关习语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意义。如用“泰山北斗”来比喻名望很高、为众人所景仰的人。而西方文化是在一种科技理性社会中形成的,类似表达较为少见。 四、 在文化语境下进行习语翻译的注意事项:1. 文化语境中的异化或归化要适度文化语境的对比是习语翻译必然会面临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对待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来说有“异化”和“归化”两种策略。所谓“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 )就是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

13、原文的内容。(Venuti,1995:20)异化大致相当于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归化大致相当于意译(free translation)。首先习语翻译应尽量照顾原文文化语境,避免归化过度。如成语“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中Scylla和Charybdis是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两个妖怪,用其喻指面临两个同样危险的选择,相当于“腹背受敌”或“进退两难”。有的译者倾向译为“前有刀山,后有剑树”,因“刀山”和“剑树”是出现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词汇,认为这样翻译中西兼顾,但却忽略了给原文凭空增添的异国情调,让译文读者感觉西方似乎也有“刀山”和“剑树

14、”,若把其放在原文的直接引语中就更显不妥;其次习语翻译也应照顾译语文化语境,不能置译语读者理解能力的限度于不顾。如果在“They didnt give him a raise, though he had licked his bosss boots for years.”中“licked ones boots”一般译作“阿谀奉承”,但在本句中此译法文言色彩较浓,有悖于原文的口气和情景。汉语里虽没有“给人舔靴子”的说法,但却有类似的“给某人提鞋子”等表达,且这种口语化习语表达更符合语境因素的共享,读者易于接受,可视为较合适的翻译。由此可见异化或归化只有顺应了特定语境才能相得益彰。2. 为符合文

15、化色彩和形象的需要可进行灵活增补 不同民族在其各自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及审美情趣影响下必然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中西方的许多习语在表达同一概念或事理时往往会采用不同的喻体,有时翻译中为了保持源语文化特色,译者可保留源语的形象特征。但是由于文化差异性的普遍存在,很多情况下源语的喻意得不到有效传达,甚至会产生歧义,这时可以使用增译法来解决,通过简短的理解性词语来准确传达原文的修辞效果和文化内涵。如汉语成语“班门弄斧”可译为“This is like showing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

16、penter”。鲁班在中国虽是家喻户晓,但如果译文中没有“the master carpenter”这一同位语的解释,不知典故的外国读者就会感到茫然;另外有些具有文化独特性的习语在目的语文化中根本无法找到对等项,在翻译时可以用加注法进行弥补,通过注释来说明该词的语用意义,使源语独特的文化现象在目的语中得到较好的传递。如汉语成语“叶公好龙”如果被直译为“Lord Shehs love of dragon”,不了解这一典故的英语国家读者就根本无法读懂其中的寓意。译者可以在其后另加注释:(Lord Sheh was so fond of dragons that he adorned his whole palace with drawings and carvings of them. But when a real dragon heard of his infatuation and paid him a visit, he was fri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