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思考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3648110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思考(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思考 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新课标修订小组召集人温儒敏在一次课程改革专题讲学中说:新课程实施已几年了,但现在的中小学教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部分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又回到了习惯的老路上去,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靠课后“练”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现象也引起了我们学校老师的一些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应当成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场所,要重视教师的指导,更要强调学生自主地、积极的、多样的、充分的参与,使语文真正成为师生的一种生命活动。”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达到“三维目标”有机整合,

2、必须改变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能有效引起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这是许多专家、学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更是每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应当思考的问题。老师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讲座的主题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思考思考之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哪些问题? 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1、教学活动的形式化:合作学习的低效,缺乏思维的力度。教学环节千篇一律或人云亦云;为合作而合作,为讨论而讨论;无密度,信息量小;启发式成了问答式、填空式、

3、操作式,缺乏思维的力度。没有有效的“思考”,教学肤浅化,只做平面运动。“有效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勤于思考,让学生自主思考。思考是学习的核心,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而我们的课堂训练,偏重的却是“操作性学习”,(做题)这是用记忆代替思考,对学生来说,记忆的负担重了,而思考的负担却很轻。我们的课堂中存在漂浮现象: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读书活动,不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忙着让学生讨论、交流、谈感悟,引导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追求形式的热闹,追求课堂教学表面的“顺”,而我们都知道“顺”的课绝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课,因为,课堂中学生的所有情况 我们怎么都能考虑到并预设好呢?2、教学内容

4、的异化: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冷落,学科的特有价值没有被充分的挖掘出来。3、预设和生成的冲突:预设过度,以教为中心;生成过度,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上课就是完成教案、贯彻教案,假自主、假提问;还有什么不懂?答不到老师需要的问题上来就是不行;上课脚踩西瓜皮,无明确的教学目标。4、用外在手段创造虚假情境:动画、影片、多媒体,唱、演、煸情。5、 过分注重“技术”而忽视“内容”:教学中,特别是公开教学,我们的教学有时过分地注重了技术,即:开课的技巧、过渡的巧妙、板书的凝练、时间的调控等。忽视了教学本身的真正目标,三维目标的落实,正因为这一点,现在提倡上好家常课,为了学生的需要,课堂教学内容可以随时调 整,

5、一切从实际出发。思考之二:什么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贯彻着一个非常清晰的改革逻辑,即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当前,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有效”已成为课程改革领域里出现频率最高的热点话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有效教学理念学习理论经历了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再到建构主义的演变过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是将刺激与反应联结在一起,这种刺激不是由已知的刺激所激发产生的行为,而是将反应与强化看成

6、一个整体。它把教师放在主导地位,强调知识传授,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 忽视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与行为主义不同的是,认知主义者重视学习者内部的认知过程,强调学习者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作用,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事物及其特征,使外部的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发展了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更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认识,虽然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

7、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而且更加重视建立有利于学习者主动探索知识的情景,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使用的教学设计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于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简单来说,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强调反复训练,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以

8、学生主动探索、研究为主,强调问题解决。前者可以称为“应试 型”学习模式,而后者可以称为“研究型”学习模式。建构主义的这些观点为我们探讨一种好的、值得倡导的课堂教学新理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一)什么是“有效教学”理念1、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因此,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保证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

9、个方面。(1)学习者参与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或确立建构主义认为,只有学习者清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形成与获得所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时,学习才可能是成功的。为了让学习者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建构主义强调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习者参与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或确立。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己确立这些任务或课题中所包含的各个子任务,明确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由学生自己来确立子目标,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寻找达到各个子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启发和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对初始的目标进行分解或将其转化为其他目标。(2)学习者在“做”中进行学习目标一旦确立,学习者在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中必然

10、要借助一定的操作对象,也就是说总是要有一定的事情让学生去做。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上进行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先讲授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而后再让学生去做一定的练习,尝试去解答有关的习题,其潜在的假设是:学和做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只有先学会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建构主义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正好用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先鼓励学生去做,在做中学。因为在学生做的过程中,学生要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可能还要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作出合理的综合的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便

11、可以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提炼和归纳,使得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2、有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建构的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着局限性,通过意义的共享和协调,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因此,在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就应该是多向的,教学过程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说,知识是合作掌握的,学习是学习者、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合作的,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

12、者、指导者和合作者。(1)促进者:教师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但不是包办代替,不是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2)指导者: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形成矛盾的地方,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必要线索的反馈,发展学生判断、交流、反思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通过示范、讲解,尤其是提炼和概括,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3)合作者:教师把自己当作学习者,与学生一起去学习,敢于承认自己不如学生的地方;同时也愿意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和专业人员合作,敢于冒风险去开拓自己的专业以外的领域。3、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学生主动建构必然要借

13、助一定的操作对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建构主义反对过于简单化地处理学习内容,希望把学习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之中,从而使学习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在实际生活中能有更广泛的迁移。同时,建构主义强调在学习中应让学习者试着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他们认为虽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考的对象不可能达到科学家那样高深,但在学习中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却是一样的。因此,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应更多地取材于现实生活,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与问题解决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并学会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种原始数据去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提出假设,进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教

14、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因为在学习者面对一个新问题时,必然先要求他们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在有了一定的想法和努力方向之后,开始尝试用一些方法对该问题展开探索。根据尝试后的结果,学习者还需准备自己在小组中需要交流的信息,必要时甚至要写出书面的提纲。一方面学习需要让别人理解自己的解题策略另一方面还要努力理解他人的解题策略,并不断比较和优化。这些环节是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必要环节,教师必须给予时间上充足的保障,这样知识建构的质量才会提高,反之常常会流于形式。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空间上的便利。这里的空间主要是指学生座位的安排。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往往是插秧式地编排座位,每个学

15、生被安排安静地坐自己的座位上,努力地理解黑板、教材或教师提供的学习内容和材料,这使得学习常常被视为孤立、个体化、相互存在竞争的活动。如果我们把孩子们编排成一些工作小组,从空间上给予一定的调整,孩子们会十分乐于彼此进行交流、倾听、解释、思考他人的观点以及自己进行反思,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形成一个小而精的工作小组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从理论上讲,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的机会是随着小组人数的扩大而减少的。4、有效的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真正的理解,而不是表面上的理解。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1)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

16、释、表达所学的知识;(2)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3)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4)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5)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这些方面,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是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的。而要做到这些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则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为只要理解和关注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才能促进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教师理解和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和过程。包括:(1)学生在课堂中完成一项任务时,教师应从质量的角度予以评价,对完成的方法和技巧予以指点。(2)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应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3)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应该要求用有意义的方式来思考和选用学习材料。(4)教师应多提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