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一次“新”的教研活动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364738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 一次“新”的教研活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记 一次“新”的教研活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记 一次“新”的教研活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记 一次“新”的教研活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记 一次“新”的教研活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 一次“新”的教研活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 一次“新”的教研活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记 一次“新”的教研活动 说实话,经历得多了,对于教研活动兴趣也就淡了,你看,哪个学校的哪次教研活动不是这样啊:作课者总把课试了又试、改了又该再推出来;观课者其实什么也不懂,要么自以为是、随心所欲地乱批一通,要么碍于面子、毫无诚意地乱捧一气!看似唧唧喳喳、热闹非凡,但其实就像莎士比亚嘲讽的那样: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却空无一物。从教研活动中得到的决不比同时间看书得到的多!可是学校的教研活动又是那么的多,想要不参加都难!如果活动既有趣又能学到东西,那就好了!12月15日,又有一次教研活动,听课、评课又是传统的模式,当主持的教研组长宣布完活动程序,我就觉得大倒胃口,忍无可忍终于发问:“为什么不可

2、以先讨论,非要先看再评呢?比如说这次课看课的重点是什么?这次课到底想呈现什么理念?为了呈现这种理念可以有几种教学方法?哪种教学方法对我们的学生比较好?都可以先拿出来讨论讨论嘛!一头雾水、毫无目标地听听,随随便便、随心所欲地说说对大家的成长有什么好处呢?”听我这么说,教研组长就很吃惊地看着我:“那这节课怎么办?梁老师都准备那么久了?不上了?不好吧!”“也许我们可以让梁老师先上,然后我们马上讨论,主要针对“历史久远的文章如何拉近学生的距离”这个问题再重新制定更佳的教学方法,第三节课再选一位老师上一次,行不行?”哈哈,姜还是老的辣!瞧!王老师一下子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于是大家拍手叫好,一致通过!看来我

3、们的老师对于新事物接受能力还挺快的嘛!以前认为小学教师顽固不化、自以为是,还是我小瞧了他们呢!梁老师准备的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从“英雄”一词入手到“英雄”一词结束,采用层层渲染、螺旋上升的教学方法,在“对于英雄你是怎么理解的”问题说完自己的感受之后,就让学生带着不同的要求两次整读课文,然后直接切入到第八自然段,重点进行第八自然段的理解,随后围绕“邱少云为什么能够忍受这样的痛苦”这个问题再回到前文,默读13自然段,划出相关的句子理解。最后再回到第八自然段读好,试图以此渲染学生的情感!整堂课非常顺利,学生发言也比较积极,语言质量不错,但是空话比较多,总觉得跟整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感动、敬佩的情感隔了一层

4、。可能这也是这一类文章教学的共同弊病:由于时代的差距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学生无法真正融入到文本。难怪王老师提出“历史久远的文章如何拉近学生的距离”这样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对于这次教研活动真是太适合了,高!学生一散,似乎积累了很多想法的叶老师就迫不及待地说:“方式比较新,但是有点脱离整体,这使英雄的形象显得有点单薄。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主要通过“我”李元兴的所见,从侧面描写了英雄邱少云为了集体的利益而甘愿烈火焚身的光辉形象!因此,像梁老师这样,只是单纯地把第八自然段拿出来教学,总觉得对英雄的形象没有铺垫、没有烘托,一点力度都没有。铺垫没有做好,怎么会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呢?”“对!为了让学生感动,

5、一定要利用文本做好充分铺垫,先从整体着手,引导学生明白邱少云能够忍受烈火焚身的原因:1、潜伏环境恶劣不得不纹丝不动。2、军令如山为大局着想。充分体会以后,再回到第八段,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学生就可能读得有真情实感了!”一向不善言谈的康老师这次竟然也滔滔不绝!“我看到的是梁老师的一个细节,当学生谈到烈火焚身的痛苦时,梁老师随口问到:你能想出几个关于疼痛的词语吗?学生纷纷打开了思路说:撕心裂肺、疼痛难忍、,这不但切合了整体的情境,加深了学生的感受,而且积累了学生的语言,比较妙!”细心的董老师看到的是细节!“这样的文章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创设情境也非常重要,比如说这一句的教学: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

6、堆里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地熄灭。可以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同学们,你烧过火柴吗?当残余的火星溅到你的手背,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这样对于学生理解邱少云的光辉形象可能更容易一点!”、,大家围绕主题,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气氛热烈而温馨,你一言我一句,不知不觉时间过去了一节课,铃声一响,教研组长连忙喊停:“老师们,历史久远的文章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可以采用事先铺垫、烘托,创设教学情境、联系已有的生活积累等方法。结合梁老师的课,我们觉得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这样上效果可能更佳:直接导入课文之后,就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并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什么?随后在对全文梳理的基础上

7、让学生去找自己读了以后觉得比较感动的句子,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直接切入到7、8自然段的教学,从侧面和正面初步感受一下英雄的形象,重点理解“不敢”“不忍”“忍不住”“才”等词的感情色彩,再根据学生自己的疑问,提出 “邱少云为什么能够忍受这样的痛苦”这个问题回到前文,借助“纹丝不动”这个词体会到邱少云烈火焚身的意义就在于:为了他人的生存选择了自己的灭亡,为了战斗的胜利忍受了一切的痛苦。有了种种铺垫,感情水到渠成之后再让学生通过朗读7、8自然段表现出来。这样第一课时就可以了了,但是,下面这样课谁上呢。”讲到这里,教研组长故意拉长声音看着我。“你不会叫我上吧”“对,就是你,谁叫你出的新主意!”“哈哈哈,

8、我们也同意,大家拍手通过!”随后一阵噼里啪啦的鼓掌声,哼,一群幸灾乐祸的家伙,但没办法,谁叫我一时嘴快呢?但是一直认真地倾听了梁老师的课和大家的发言,对于怎么上心里也有了底,那还怕什么呢?于是,匆匆到教室带了我的“兵”,平生第一次不带任何教案上了“阵”,不说效果特别好,但至少在“拉近距离”方面进了一步,特别在最后的朗读中,学生充满了真情实感,读得非常感人,大家都特别感动。活动结束,走出大门口已是万家灯火,走在冬日的街上却不觉得寒冷,还在为刚才学生的朗读温暖着,还在为自己的建议得到采纳激动着,更在为自己的所得兴奋着,其实当我们不从具体个体的直接体验出发,而从“价值”的角度来认识这一教研活动时,这

9、次教研活动至少呈现出几类不同的可能价值:一是教研活动对于学生的价值,试图力求找到一条最适合学生的教学之路。二是教研活动对于上课教师的价值,通过施教、讨论、同课异上,上课老师的印象岂是以往的活动可比的。三是教研活动对于听课教师的价值,听课时的有目的性,讨论时的有针对性,再上时的有比较性,都保证了听课老师的质量。 如此三者各有所得,这也涉及到了教研活动的内涵,涉及不同主体参与教研活动的心态、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涉及对不同主体之间沟通方式的考量,涉及教研活动组织方式的再反思。 因此,我觉得可以从更为普遍的意义上来认识这次教研活动,那就是:当前的学校教研活动蕴涵着价值,但价值的实现,必须直面复杂性的挑

10、战。 挑战来自于不同对象之间是否有清楚的了解。如果不坦白、不表达、不清楚就造成相互理解的障碍。因此作课教师和评课者一样,要在某种主题的挈领下真正弄清彼此的意图,大家坦诚相待,这是态度,但这也非常重要!挑战来自于不同对象的沟通是否有效。教研活动需要在共同认可的理念的前提下,提出高质量的重建建议。因此,无论是谁,都可以有自己的判断,但也必须同时给出理由。对于作者来说,也需要充分地呈现自己的观点。当前我们参与的一些教研活动,都非常提倡教师自己的“说课”,提倡相互之间的“对话”。挑战来自在复杂的现实中,我们作为个体,是否保持有开放、学习、重建的意识。我想,不仅是作课者,而且听课者也要反思我们这次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我学到了什么?我发现了什么?在当前多元、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在开放中形成自我,在学习、反思中重建自我。 其实在现实的教研活动中,教研活动要想有新的发展,主要在于参与者要多一分“开放”,多一分“自我”,多一分“沟通”,多一分“重建”!也许人还是那群人,课还是那样的课,但味道就不一样了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