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桃花源记14.docx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3643196 上传时间:2024-02-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 桃花源记1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9 桃花源记1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9 桃花源记1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9 桃花源记1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9 桃花源记1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 桃花源记1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 桃花源记14.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方案(海晏县寄宿制民族中学 八年级 语文 张慧灵)课题名称:桃花源记第二课时学科年级:八年级教材版本:统编人教版一、教学内容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的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规定的目标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所谓“观千剑而识器”,要达到这些目标,必须有一定的阅读量。目前对于文言文教学,大家的共识是减少烦琐的讲解;注重朗读、背诵;注意字词的迁移运用;培养文言语感,而要使这种新的教学观念见成效,学生就必须接触较多的文言诗文。当然,学习文言诗文,意在了解和吸收中国传

2、统的优秀文化,对诗文中所含的应该被扬弃和否定的因素,比如桃花源记表现出的对美好社会的赞美和向往,陋室铭和爱莲说乃至湖心亭看雪等,表现出的文人孤芳自赏式的清高,在今天都应该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本文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读准课文字音。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

3、文言词汇的特点。(1)通假字;(2)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4)辨析同义词;(5)句式:省略句。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二)能力目标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这样可以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三)情感目标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四)教学重点及难点1学习一词多义、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古汉语知识。2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可通过讨论课后练习一至四题来完成。3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4、课文。4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开头渲染神秘色彩,结尾又不知所踪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而幻的虚构境界。三、学生特征分析初中学段已经认识了文言文,有了一点点的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但毕竟太少,文言基础很薄弱,因此,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还很差。针对这种情况, 应让学生在课前先自己预习, 结合课下注释或其他工具书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经历。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本节课的学习或许会较顺利些。初二学生正处于青少年过渡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在有待形成时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利用语言材料来促进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培养。与此同时,他们处

5、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充满激情,富有活力,但是在阅读中往往缺乏理性,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吃不透、抓不准,有一种“于我心有戚戚焉”但就是“心中有景道不出”,缺乏阅读的技巧,对阅读中的感受还是处于表面的浅层次和被动的接受,这就是初中学语文学习普遍存在的“瓶颈”。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学生从小就对古诗文有一定的基础和兴趣这一点,采用研究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情趣。为此在教学中,

6、应注重通过对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思维的理性,突破阅读“瓶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四、教法指导(一)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1.让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二)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2.同桌之间

7、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100米的山洞。洞内宽敞明亮,洞中有天。东晋末年,长期隐居农村的陶渊明来到这里后,有感于农村现实,突发奇想,虚构了一个美丽神奇的故事世外桃源。在桃源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融洽而友好。真的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吗?桃源人是人还是仙?今天,我们就去拜

8、访一下这个世外桃源吧!(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复习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发现桃花源(第1段);进访桃花源(第2、3段);寻找桃花源(第4、5段)。2自主思索(1)桃花源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交流点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大惊”?【交流点拨】桃源与世隔绝,年代久远。(3)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交流点拨】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4)“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交流点拨】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埋

9、下伏笔。(5)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不复得路”,桃花源真实存在吗?【交流点拨】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三)思考探究、领悟情感 有人说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理想寄托,有人说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消极逃避,你是如何认识的?辩题:桃花源陶渊明的理想寄托(正方)桃花源陶渊明的消极逃避(反方)【交流点拨】把全班同学分为两组,每组选辩手参赛,论据充分,有理有据,有说服力即为胜方,以鼓励为主。(四)总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

10、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五)拓展练习写一写你心中的“桃花源”,写完后想一想你要怎样来实现它。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让他们真正的明白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同时也让学生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为之努力奋斗。六、教学

11、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教师引领,先复习总结。通过行文线索的梳理与文章细节的探究,学生可以从整体把握故事内容,对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有所理解,为明确文章主旨做好准备。 教师指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陶渊明的社会理想。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社会理想。汲取古文学文化的知识营养。七、教学评价设计学习文言文要激发学生兴趣。文言文是我国古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一点很重要。在课前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有关桃花源的图片,在学生的脑海里,在观看图片的时候同学们都很入神,效果不错。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应当掌握的基础知识得到很好的落实。在这一点上,应把握好,而且能够用灵活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调动学生深入文本,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这体现了新课程对人文性的关注,让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提高和升华。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提不同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激励。在把握作者思想情感时用辩证的方式让学生认识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真正用意。八、板书桃花源记陶渊明优美奇异安定自由快乐发现桃花源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进访桃花源再寻桃花源虚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