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青赛《青海高原一株柳》.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3638056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青赛《青海高原一株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青赛《青海高原一株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青赛《青海高原一株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青赛《青海高原一株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青赛《青海高原一株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青赛《青海高原一株柳》.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年柳州市青年教师赛教课团队研修汇报依文施教 ,让散文教学在“读”中熠熠生辉 景行小学语文研修团队汇报【研修主题】依文施教 ,让散文教学在“读”中熠熠生辉【研修课例】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青海高原一株柳【研修背景】依文施教是现代的辩证主义教学观。小学语文课本,考虑到文本的多样性,在编排时收录了各种文体的文章,如何根据各个文体的特点教出语文味,上出特色?“依文施教”给我们指引了方向!何谓“依文施教”?从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角度可以这样简单表述:假如文本样式特别适合语言的学习,就踏踏实实让学生咬文嚼字,理解品析,迁移运用;假如文本充溢着文学的美感,就应该让学生浸润于文本提供的场景,用朗读把文字

2、还原为栩栩如生的生活图景,感悟、赏析。小学高段课本收录了不少这样的文章:月光启蒙望月夹竹桃我和祖父的园子,这些文章或叙事或状物,却都出自于名家之手,在字里行间、布局谋篇中洋溢着作家独特的语言风格!在体裁上,这类文章大多属于散文。这一类的课文该如何教?在黄庆峰特级教师的引领下,我们景行小学语文研修团队深入研讨,大胆尝试,就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依文施教,凸显散文教学特色”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下面就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与大家分享我们的研修历程。【研修历程】一、研读教材,把握学情,明确思路。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运用背景烘托和对比的手法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

3、这是一株神奇的,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这是一篇充溢着文字美感的散文,文字所蕴含的画面感强,所描绘的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形象栩栩如生。按照“依文施教”的观点,这样的文本非常适合给孩子们赏析朗读!借助“读”,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从学情看,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这样的文章,学生把握文本的主旨并不困难,但是,这种把握大多是浮于对文字的浅表认识。如何让孩子们深入触摸文本语言,感受语言的温度,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从而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 “读!”无

4、疑是一条根本之路!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 经过大家对教材和学情的反复研究,我们确立了本课教学的思路以读代讲,以读悟语,以读悟情。我们尝试用“读”,促进学生与文字深层接触、深入思考;学生通过“读”,把文本语言变成一幅幅生动鲜明的画面,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和情感表达。读,应该成为我们的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据此,我们确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5自然段。2. 正确书写“虐”字,理解文中的生词

5、。3. 理解“撑立”等词语的含义,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身处逆境时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伟力。4. 初步了解背景烘托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5自然段。2.理解“撑立”等词语的含义,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身处逆境时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伟力。二、千回百转,形成策略,凸显特色。大家达成共识后,有意识地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如把难读的词语、长句挑出来读;学生理解后读一读;男、女生分段朗读等。结果,课堂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学生提不起读书的兴趣,而老师看到学生读不出情,体会不深时,就不停追问,课堂陷入串问串读的老套中。整堂课下来,“青海高原一株柳”无法走进老师

6、和学生的心中,也无法走进听课者的心中。从课堂观察和课后学生访谈,我们发现了这样设计的问题在于缺少方法的引导。(缺少方法)也就是教师缺乏读书方法的指导,“怎么读,才能读出理解,读出感情?”学生很模糊,加上六年级学生处在“变声期”,对有滋有味的感情朗读“退避三舍”“羞于启齿”。面对失败,老师们陷入了沉思。此时,是坚持,还是放弃?在十字路口,老师们再次沉下心研读课标、教材,再一次达成共识坚决高举“读”书大旗,让这一课充满朗朗的读书声!我们认为:高年段虽强调默读和快速浏览的训练,但有声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特别是这样的散文尤其需要琅琅的书声。针对这一课的文本

7、特点,我们决定把“读”的策略和目的紧密地结合起来,针对学生朗读不得法的问题,我们采取如下策略:难读拗口的长句:引导学生正确停顿断句;意境优美的段落: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读出文字的画面感;富含情感的语句:引导学生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技巧;而老师在这一课上,也是一个徜徉在文本语言意境的“读者”, 以情激情,用朗读激起学生的朗读激情同时,我们还尝试用“读”,打破阅读课“第一课时”的常规框架。我们抓实预习,把检查“过通读关”环节和读出“画面感”结合起来。老师通过示范朗读课文第一、第二段,渲染了情感氛围、奠定情感基调,再引导学生读第三、四段,用“读”促进学生想象青海高原悲壮而苍凉的画面,理解描写环境

8、的词句的意思,为“以读代讲”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我们变序执教,利用配乐朗诵,背景画面,回环朗读来让学生体会背景烘托的妙处,从而感悟本文篇章结构的独特之处。有了指向明确的引导和策略,这一课“亮”起来了!当我们为学生全情投入的朗读欢欣鼓舞的同时,又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都是老师点拨引导,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掩盖了。这样的缺失主体的课,不是我们追求的课!(缺失主体)我们景行一直探索的“以生为本”的课堂文化如何体现?老师能否再“退”一些,更凸显学生的精彩呢?我们是这样做的:第五自然段是课文的精读部分,学生默读批注后,在全班交流环节,老师就大胆“退”出来,让学生尝试相互点评、补充,传递话语权,还课堂与学生,

9、扎扎实实地训练了学生“听、说、读、思”的能力。这个时候,老师适时的“进”可以从几个方面体现:学生传递话语过程“受阻”时,老师帮助组织;学生点评不得法时,老师可以相机提示;学生理解在同一个层面时,老师点拨提高。在这里,我们抓“撑立”一词,引导学生重点品读。通过换词、联系上下文、想象引读、配乐回环朗读的方法,理解“撑立”一词在句子中的含义,揣摩作者用词的精妙,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落实高段理解词语的教学目标。在学生琅琅的读书声中,这株青海高原上的柳树,从文字转化成了一棵有生命有温度的树,巍巍然撑立在学生的心中。三、研修感受: 由夏入秋,十几次的试教,泥泞不断,欣喜不断,思考不断 以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例子的散文教学主题研讨,让我们深刻地领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读书,本本分分为学生的真谛。依文施教的教学观,让我们寻找到了一条朴实而扎实的教学之路!“以生文本”的课堂文化建构理念,为我们指引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向!“教无定法”,我们将继续行走在小学语文探索的路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