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3591230 上传时间:2023-08-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超级管用的古诗鉴赏答题模板语文学科中,古诗歌鉴赏这个题目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难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这个题目也是主干知识,所以每次考试的时候,总是有学生在这个题目上面出错,甚至得到很低的分数。有的学生不是读不懂古诗,而是不会组织答案,即意思明白,却不能用文字准确表达。因此这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些很有用的古诗歌鉴赏题答题模式,希望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有所帮助。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答题的时候应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

2、的时候一定要忠于原诗,还有用自己的想象加以创新,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等,注意能准确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答这样题目的时候千万不要空洞,例如“回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够的,也得不到多少分,应回答出因为什么而“感伤?”。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这样表达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的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3)、阐述

3、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名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第四种模式:炼字型提问方式: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本诗中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用某个字替代行吗?为什么?(1)、解释该字在句子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如果说用某个字替代,好不好?结合原文好的原因是什么

4、?如何生动贴切的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第五种模式:一词领会全诗型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诗歌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歌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大家应该随便找几篇古诗,按照上面的答题模式组织一下答案,相信在考试的时候,你在诗歌鉴赏这主干题目方面不会丢很多的分,甚至拿到满分,竞争优势一定明显。诗歌鉴赏鉴赏评价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分析意境;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提问方式一般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5、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题步骤:描绘诗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力求优美)概括氛围特点(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套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二、分析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提问方式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

6、反衬。 (2)联想和想像.(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 (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答题步骤:1、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确)2、结合诗句解释手法(具体)3、分析表达效果(具体)三、分析语言特色提问方式一般提问: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答题步骤:1、点明语言特色(明确,简练)2、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具体)3、分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具体

7、)答题套路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 ),如( ),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四、鉴赏语言(炼字)提问方式一般提问: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变式提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准确,结合诗句)2、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具体,联想)3、分析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具体)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生动形象

8、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五、鉴赏关键词语提问方式一般提问: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答题步骤:1、分析该词对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方面)2、分析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形式方面)六、判断观点提问方式一般提问: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变式提问:有人这样认为,你同意吗?请说出理由。答题步骤:1、表述自己的观点(明确)2、用原诗句证明此观点(具体)答题套路我认为( ),原因是( )(从原诗中找到理由并分条陈述)。对比题提问方式一般提问:对两首诗或词进行内容与主题、法等方面的对比;也有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变式提问:请说出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9、答题步骤:1、找出相关的比较点(题眼)2、对原诗中具体语句分别进行分析,分条做答。二、高中诗词鉴赏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省试湘灵鼓瑟钱起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注释】湘灵鼓瑟:传说舜帝死在苍梧,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他们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云和:古山名,出产乐器。冯夷:传说中的河神。(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两句概括题旨,点出湘灵善于鼓瑟,弹奏出的乐曲优美动听。B.“冯

10、夷空自舞”写动人的瑟声吸引了河神冯夷,他激动地在湘灵面前伴乐狂舞,来表现湘灵的哀怨。C.“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写湘灵弹奏的乐曲顺着流水传到湘江,化作悲风飘过浩渺的洞庭湖。D.诗歌描摹的湘灵鼓瑟弹奏的苦调清音表现了湘灵对爱情的忠贞,以及对死在苍梧的舜帝的哀怨和思慕。(2)结尾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历来被赞为神来之笔,请结合全诗赏析。 【答案】 (1)B(2)以景结情:描写了曲终人散之后,只有一川江水,几处青山。表现了湘灵的哀怨融入山水之中,成为永恒的传说。省净明丽的画面令人回味无穷。首尾照应:全诗以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首尾圆合的有机整体,使诗歌结构更加完整。虚

11、实结合:乐曲在高潮中戛然而止,诗境从虚幻世界突然回到现实世界,出人意料。 【解析】【分析】(1)B项,“来表现湘灵的哀怨”错误。“冯夷空自舞”,美妙的乐曲使得河神冯夷闻之起舞。一个“空”字说明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倒是人间那些被贬谪过湘水的“楚客”,领略了湘灵深藏在乐声里的哀怨心曲,禁不住悲从衷来,不忍卒闻。故选B。 (2)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以景结情,余音袅袅。诗的前面大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的画面着力抒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尾一笔跳开,描写曲终人散之后,画面上只有一川江水,几峰青山。这极其省净明丽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或许湘灵的哀怨之情已融入了湘江绵绵不断的流

12、水,或许湘灵美丽的倩影已化成了江上偶露峥嵘的数峰青山,或许湘灵和大自然熔为一体,年年岁岁给后人讲述她那凄艳动人的故事,或许湘灵的瑟声伴着湘江流水歌吟,永远给人们留下神奇美妙的遐想。虚实结合,突然转折,出人意料。在尽情地描写乐曲的表现力之后,使乐曲在高潮中嘎然而止,这是一重意外;诗境从虚幻世界猛然拉回到现实世界,这是又一重意外。是呼应开头,首尾圆合。全诗从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故答案为:B; 以景结情:描写了曲终人散之后,只有一川江水,几处青山。表现了湘灵的哀怨融入山水之中,成为永恒的传说。省净明丽的画面令人回味无穷。首尾照应:全诗以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

13、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首尾圆合的有机整体,使诗歌结构更加完整。虚实结合:乐曲在高潮中戛然而止,诗境从虚幻世界突然回到现实世界,出人意料。【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3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品令茶词黄庭坚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注释】孤令:孤零。金渠:茶碾,金属所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饼上印着团团起舞的凤凰,将茶饼分开,凤凰好像各自分飞,让人遗憾。B.词人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C.词人在松林喝茶,听着茶水的沸腾声和掠过松林的风声,心中感到十分惬意。D.这首词上阕主要写品茶过程,下阕着重写品茶的感受,语言清丽,情感真挚。(2)请结合全

15、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对茶的喜爱之情的。 【答案】 (1)C(2)对分茶、碾茶、煮茶过程及心境的描写,表现了品茶过程中词人的享受。以酒意衬托茶的味浓香永,渐成佳境。以灯之时有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的感受抒写喝茶后的惬意。从以上三个方面表达了词人对茶的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1)C项,“在松林喝茶”,听“掠过松林的风声”理解错误,因为“汤响松风”是比喻写法。汤响,是煮茶的沸腾声。“汤响松风”,煮茶的沸腾声如掠过松林的风声。故选C。 (2)本题回答“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对茶的喜爱之情的”,要首先找到抒发感情的词句,如“早减了、二分酒病”是享受煮茶过程的表现,“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是言犹如独对孤灯时故人来相会的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