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磁极的相互作用》教学案例.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3589360 上传时间:2022-08-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磁极的相互作用》教学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磁极的相互作用》教学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磁极的相互作用》教学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磁极的相互作用》教学案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磁极的相互作用》教学案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磁极的相互作用》教学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磁极的相互作用》教学案例.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 磁极的相互作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小学 李安儒【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磁铁能指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2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过程与方法有计划地做实验,分类整理实验证据找出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实验的严谨态度。2明白认真填写实验报告是实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骤。3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教学重点】能有计划地做实验,分类整理实验证据找出规律。【教学难点】知道磁铁能指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磁悬浮模型为小组准

2、备:两块有标识条形磁铁磁铁,一块无标识的磁铁,10厘米10厘米泡沫塑料片,小塑料盆、自来水、其他形状的没有标识的磁铁。【教学过程】一、激发引入(一)你们认识磁铁?什么地方运用了磁铁?磁铁有几个极?(二)对的,磁铁都有两个极,你们想过磁铁的两个磁极还有什么不同吗?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研究吧!二、研究磁极与方向(一)研究之前,老师想考考小朋友们:谁能正确指出我们教室的东、南、西、北方?老师用“东、南、西、北”四个字分别贴在教室四个方向的墙壁上。(二)我们研究磁铁,老师怎么忽然让我们认方向了啊?同学们心里一定非常纳闷吧?不着急,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实验,出示一块磁铁,然后把一块条形磁铁一块塑料

3、泡沫上,轻轻翻入盛有水的小水盆上,使它能在水平方向自由转动。(注意让悬挂的磁铁远离铁制物体。)(三)请同学们注意了,仔细观察磁铁静止下来的位置吧,发现了什么?(一端指南,一端指北)(四)我们再让它转动一下。注意观察磁铁静止下来的位置,变化了吗?(五)小朋友们一定很想自己动手做一做吧?在做实验之前老师提出几个要求: 1小组同学要相互合作完成实验; 2要把磁铁放在泡沫塑料片的中间,并轻轻地放到盛水的塑料盆中; 3轻轻转动塑料片,待到塑料片不再转动后观察磁铁两端指向的方向; 4反复多做几次实验; 5填写好实验记录表。(六)汇报、交流。 1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根据实验报告的结果来汇报; 2其他小组的同

4、学要认真听别人的汇报; 3其他小组的同学如有不同意见要等到同学汇报完后在提出自己的意见。(七)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磁铁能指南北方向,指南指北的磁极总是固定不变的。于是人们把指北方的磁极叫北极,指南方的磁极叫南极。“北方”的英文是North,“南方”的英文是“South,所以国际上通行磁铁,指南的一极叫S极。同时一般都会把磁铁的两级涂上不同颜色,北极一般涂成红色,南极涂成蓝色。(教师板书:北极 记作 “N” 南极 记作 “S”)(八)运用。 实验盒中有一块没有磁极标记的磁铁,你能给这块磁铁做上标记吗?(用“南”“北”或“S”“N”做标记)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确定这块磁铁的两极?(可以用刚才

5、做实验的方法来确定没有磁极标记的磁铁的两极。三、研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一)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磁铁两极的名称,如果我们把两块磁铁互相靠近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不过在做实验之前,请你想想让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共有几种情况?(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南极(S)和北极(N)北极(N)和南极(S)南极(S)和南极(S)北极(N)和北极(N) (二)让我们在来做一次实验,找出两块磁铁的两极相互作用的秘密。做实验时请注意: (1)先把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几种情况记在记录表上; (2)按照记录表上记录的顺序进行实验;并及时记录实验结果。(3)实验过程要轻拿轻放;(4)小组的同学要相互合作; (三)学生做实验,教师

6、巡回指导,提醒学生及时做好记录。(四)汇报交流。 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两块磁铁的两极相互作用的秘密了吗?请你们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你们小组的发现。(教师适时板书:相互吸引 相互排斥)(五)小结、延伸。我们把两个相同的磁极叫同极,不相同的磁极叫异极。所以当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的结果如何,我们可以进行更简单的表述,谁再来说说?(适时板书“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四、拓展延伸1.对于其他形状的磁铁(如蹄形磁铁、环形磁铁),我们能找到它们的南极和北极吗?(用多种方法)2.教师出示磁悬浮模型,并转动磁悬浮模型,让学生感受磁悬浮的神奇。3.资料阅读“磁悬浮列车”,课后制作一

7、个悬浮磁铁。板书设计 4、磁极的相互作用北极 记作 “N” 南极 记作 “S” 南极(S)和北极(N) 相互吸引北极(N)和南极(S) 相互吸引 (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南极(S)和南极(S) 相互排斥 (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北极(N)和北极(N) 相互排斥课后反思本课是三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第四课,教材主要有两部分内容构成,一是认识磁极与方向之间的关系,给磁铁的磁极统一标号;二是再次探究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找出“磁铁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的规律,并将这一知识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在教材上作了一些改动,教材中第一个实验是把条形磁铁悬挂起来,等磁铁不转动后确

8、定磁铁的指向,这也是传统的实验方法,但是这样做实验有时磁铁不容易稳定下来,花费的时间很多,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也发现有使用磁铁架来做该实验的,考虑到学校没有现成的磁铁架,同时也没办法验证磁铁架的实验效果,刚好当时刚上过五年级的有关浮力的知识,就试着将磁铁放到泡沫塑料上,然后让其在水面上自由转动,结果效果出奇的好,因此在本教案中采取了该种方法来做,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案例为到宁明县支教的教案,考虑到该校没有比较系统开设科学课,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很多方面的因素都是要考虑的,比如学生的知识储备、分组、动手操作能力、填写实验报告等。只能根据自己的一些理解去设计教学过程,也没办法考虑使用多媒体。只有到

9、了上课前才能和学生见面,进行了十多分钟的谈话,也没能够更深一层去了解学生的知识情况,只能根据自身的经验来开展教学活动。导入环节根据学生的平时生活进行导入,引出本课的教学课题。以学生对磁铁的两极还有什么不同这一个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学生研究磁极与方向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据磁极所指的方向对磁极进行统一标号。第二部分的教学,在上一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探究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探究结果,总结出磁极之间“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的规律。在完成以上两部分后,开展了两项拓展教学活动,一是寻找马蹄形磁铁和环形磁铁的南北极,二是出示磁悬浮的模型,让学生感受磁悬浮的神奇,最后,引导

10、阅读关于磁悬浮列车的资料,拓展学生的思维,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课后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并结合有关听课教师的点评,我认识到本节课存在很多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学生的情况不够熟悉,导致教学活动有些被动。该班为大班额,将近70人,超出预先的估计。教室的空间有限分组的实验活动也遇到一定的困难,并且每个小组的人数比较多,加上学生难得上一节科学课,学生比较兴奋,注意力都到了实验用品上了,课堂有些混乱,部分学生没有较好地融入课堂中,学生导致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够顺畅。2学生探究活动中,虽然对小组分工合作有提出要求,但是,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力估计不足。这一课学生的小组活动有两项:一是确定磁极;二是探

11、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这两项活动看似很简单,似乎一个学生就能单独进行操作,所以我的设计也显得很简单,并且没有强调让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导致活动过程中,很多小组成员不知如何做实验,有的虽然完成了实验,但是没有认真填写实验记录表。而实际上,如果我考虑的再周到点,对活动要求更加明确,可能课堂的效果会好一些。3对于汇报环节,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对实验的总结能力,欠缺对学生对科学课活动的引导。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表达能力较弱,尤其是没有系统开设科学的学生,引导其在探究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规范的表达是很重要的,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汇报习惯。而在本次教学中,学生的汇报交流是开展得不是很好,能够积极发言的学生并不多,能够倾听别人发言也不多,导致小组之间的交流、全班交流的缺失。实验记录表1时间小组成员实验过程将一根条形磁铁放在泡沫塑料片上放入水盆中,轻轻转动泡沫塑料片,观察磁铁停止转动后,磁铁两极所指向的方向。我们的发现磁铁停止转动后,磁铁两极所指向的方向 ;一端指向 方,另一端指向 方,我们的新知识磁铁两极分别为:指向 方的一极叫 极,用符号 表示;指向 方的另一极叫 极,用符号 表示。时间小组成员相互作用的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结果 极 和 极 极 和 极 极 和 极 极 和 极我们的结论实验记录表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