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透析伊尹关于德的思想.docx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353588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透析伊尹关于德的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3年透析伊尹关于德的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3年透析伊尹关于德的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3年透析伊尹关于德的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3年透析伊尹关于德的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透析伊尹关于德的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透析伊尹关于德的思想.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透析伊尹关于德的思想 :伊尹认为德主要有美善和勤俭两层含义:善与恶相斥,勤与俭相成。德的维修在于追求“一德。德的意义在于维持家国天下以到达和谐的治世。 关键词:含义;维修;意义 汤臣大贤惟有伊尹。?孟子?云。“伯夷圣人之清者也,伊尹圣人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人之和者也,孔子圣人之时者也。可见伊尹与孔子齐名。伊尹位重权极。其治国思想值得分析和研究。伊尹的治国之道,实质上是中央集权地建立及维护。其治道的核心是德。所谓“德惟治,否德乱。1 伊尹认为德有其特定的含义,具体可概括为以下两层意思:一,美善,“言当敬身,念祖德。圣谟洋洋,嘉言孔彰。2洋洋即为美善之意。“此叹圣人之谟洋洋美善者,谓上汤作官刑,所言

2、三风十愆,令受下之谏,是善言甚明可法也。3由此可见,此“美善与“官刑可谓相辅相成,“官刑对于邦君下士,行“三风十愆者无疑是恶的。但这种恶却反衬着“圣人的美善。然而“臣下不匡,其刑墨,4那么说明对于为人君者,这种美善的保障需要为人臣者的匡正,就连圣人也不例外。“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尔惟德罔小,万邦惟庆。尔惟不德罔大,坠厥宗。5“尔惟德,谓修德以善也,“尔惟不德,谓不修德为恶也。有引文分析可知善德无大小,小善都值得万邦庆贺。为恶无小,小恶都可坠失宗庙。可见,小善就是大善。小恶就是大恶。这句话语里其实隐含着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发展的过程。我们能从中看出成就善德的至高要求,即有

3、恶的存在就完全否认了主体的善德,就是说主体丝毫不能有小恶。伊尹思想中的善德为至善,对恶有绝对的排斥性和不可兼容性。“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6善为德的主要内容,单个人的善不是至善,因为“善无常主。善只有“合而能一为常德7方为至善。然何谓“合而能一。笔者认为到达“七世之庙,可以观德;万夫之长,可以观政。8的现实效果,即是“合而能一;“俾万姓咸曰:大哉。王言。又曰:一哉。王心。9百姓的口碑,百姓的认同即是“合而能一。二,俭德。“慎乃俭德,惟怀永图。10伊尹认为为政者应当勤俭节约才可实现长世之谋。并且这种勤俭在于平常日夜不辍地躬行,才可到达永图。“假设虞机张,往省括于度,那么释11。

4、这正是对“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12和“敢有殉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淫风13得回应。也是应对这种“巫风,“淫风等诸如此类的不正之风必备的一种德。只有俭德这种具有长期的抵抗力与免疫力的德行才能将各种名利的诱惑拒之门外,只有俭德朴素的德行方能使得物欲的贪婪没有滋生的土壤。为政者只有具备这种俭德,才能保持一种清廉的作风。这可以说是伊尹对廉政建设理性的思索。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伊尹的俭德是在勤政中实践的。“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旁求俊彦,启迪后人,旁非一方。无越厥命以自覆。14伊尹从先王的勤政作风引导出对太甲的规诫:“慎乃俭德,惟怀永图。可见俭德与勤政是相互促成的。 伊尹在?伊训?中谈到先

5、王的功业时说。“呜呼。古有夏先后,方懋厥德,罔有天灾,15在这里伊尹是将德看做一种神奇的力量,桀之以上的先王皆是因为有德的存在,所以才没有天灾。甚至于“山川鬼神,亦莫不宁,暨鸟兽鱼鳖咸假设。16桀不循其祖道,导致“皇天降灾,假手于我有命。17我们可以从这些话语中看出,伊尹首先是从王朝的兴衰成败来看德的价值与意义。“惟我商王,布昭圣武,代虐以宽,兆民允怀。18在这里德是一种宽政,与之相对应的是桀的虐政。宽政的意义是使普天之下的黎民百姓皆信仰商王,拥护商王。这种德是王朝之基,立政之本。应该将其摆在先知先觉的高度上与王朝的兴衰成败联系在一起,即“今王嗣厥德败,罔不在初。19这种德为何物。这种德是“立

6、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20它的核心是亲亲。其推衍有一个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微观到宏观的方向性它是维系家国天下的一条主线。然而它不能自发地起作用,它要得以保障,得以推行,就必须制度化,法律化。需“修人纪,“制官刑,儆于有位。21并且这种德要得以彰明和光大,就必须“从谏弗咈。22只有这样,为人君者,为人臣者,方能“居上克明,23才能以理恕物,照察下情。在主观上,这种德要得以维系与保持,须心常危惧,动而无过,正如商汤所操持的“兹惟艰哉。24必须做到持有“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25的自制力。做到持有“敢有殉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淫风26的免疫力,做到持有“敢有侮圣言,逆忠

7、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27的明察力。否那么“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有一过那么德义废;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28只有“修厥身,允德协于下,惟明后,29普天之下,黎民百姓,才能“为下克忠,事上竭诚。与人不求备,检身假设不及,使人必器之。常如不及,恐有过。30这样统治者的仁德与被统治者的忠诚就可以有机地统一起来。在这种有机的统一中,德仁与忠诚就会出现一种良性的互动。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德的价值与意义才能真正地得以体现。伊尹曾作有?咸有一德?一文。那么咸有一德究竟为何意思。“德者,得也,内得於心,行得其理,既得其理,执之必固,不为邪见更致差贰,是之谓一德也。31德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的践履。从主

8、观上讲,德是一种内心的维修,这种内心的维修见之客观即是行。只有在行的过程中遵循德的要求,躬行实践,持之以恒。自觉地排斥各种异端邪说地干扰,不二三其德,即做到了修持,也就是所谓“一德。此一德,即为常其德,“人能常其德,那么安其位。32然而此一德不是墨守成规。“终始惟一,时乃日新。33看起来似乎此德的“日新仅仅是德的“终始惟一,诚然,修德要一如继往的坚持,不能“今日勤而明日惰,昨日是而今日非。34必须要认识到修德的长期性,修德的过程也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但实际上面对新的情况,新的局面。德也就应该有新的内函,新的意义。“终始所行,惟常如一,无有衰杀之时35这种“无有衰杀,实质上是一种新陈代谢的外部表

9、现。抛弃旧的过时的东西,采纳新的合时宜的内容,让德得以延续和光大。这实质上也是为有“一德的态度。维持一德既是帝王之事。也是为臣之事。为人王者“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36官贤才而任之,非贤材不可任。选左右,必忠良,这是帝王为德的一个最正确体现。选用贤才德才,为我王所用,实际上就可以使帝王的德得以散布,得以彰显,得以发扬光大。帝王就可德泽万民,恩被四野。对于人臣而言,“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37禀受帝王的恩德,将此恩德布施天下黎民百姓。但是作为为人臣者,面对大大小小的事务,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具备慎重应对各种各样事物和现象的能力。当然更重要的是群臣和顺、共秉一心、群策群力。即

10、所谓“其难其慎,惟和惟一。38君到臣,臣到民;民到臣,臣到君。君臣民上下相承,上下相维,贯之以德。不难看出伊尹是试图以德为线索,构建出一个天下和洽的治世蓝图。这既是一种统治者内部的和谐,同时也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的核心就是君王。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只有天下到达了这种和谐的境地,修德才真正到达了至上的境界。伊尹关于德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治世,而且也在于乱世,在讨论商之所以战胜夏的原因时,他明确地指出,“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于一德;非商求于下民,惟民归于一德。39修德要有典范,伊尹把祖德视为修德的典范,此所谓“王懋乃德,视乃厥祖。40修德要有端正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奉先思孝,接下

11、思恭。41修德要有远大的目光,明觉的洞察力和区分是非的能力,即所谓“视远惟明,听德惟聪。42修德要有明确的目标,此目标就是“修厥身,允德协于下。43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伊尹关于德的思想即是力图通过个人的明德与修德,到达家国天下的“一德,从而获得和谐的治世。 参考文献 1汉孔安国.尚书正义.卷八、太甲下第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23 2-5汉孔安国.尚书正义.卷八、伊训第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23 6-9汉孔安国.尚书正义.卷八、咸有一德第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23 10-11汉孔安国.尚书正义.卷八、太甲上第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

12、023 12-13汉孔安国.尚书正义.卷八、太甲中第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23 14汉孔安国.尚书正义.卷八、太甲上第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23 15汉孔安国.尚书正义.卷八、伊训第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23 16-29汉孔安国.尚书正义.卷八、太甲中第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23 30汉孔安国.尚书正义.卷八、伊训第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23 31-39汉孔安国.尚书正义.卷八、咸有一德第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23 40-43汉孔安国.尚书正义.卷八、太甲中第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23 第1页 共1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