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状况视察汇报.docx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3375841 上传时间:2022-08-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状况视察汇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状况视察汇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状况视察汇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状况视察汇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状况视察汇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状况视察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状况视察汇报.docx(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状况视察汇报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状况视察汇报3月27日至29日,我随黔南州政协组织的视察团分赴黔南州平塘、荔波、贵定、龙里等4县就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状况进行了实地视察。视察团视察了4县部分旅游景区景点和民族文化场馆建设情况,并与县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就进一步探索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契合点,深入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等问题作了综合分析。现将我视察了解到的情况汇报如下:一、黔南州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现状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处贵州南部,与广西接壤,为西南南下出海重要通道,也是黔桂两省区的桥头堡。全州*万人,辖13县(市、区),聚居着布依、苗

2、、水、毛南、瑶族、侗、仫佬等*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8%。(一)民族文化资源现状。黔南州民族众多,各民族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现有水族马尾绣、牙舟陶制作技艺、风香染制作技艺等11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泉市福泉古城墙和葛镜桥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黔南州创编了刺梨花红、苗山苗寨人、夜郎杜鹃红等19台水布苗瑶多民族风情歌舞剧。都匀市是“全球绿色城市”、“中国毛尖茶都”、“全国文化先进县(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龙里县是“中国刺梨之乡”、“根雕艺术之乡”。独山县是“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中国花灯艺术之乡”。平塘县是“中国文艺家科普

3、创作基地”、“中国最美小城”。贵定县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酥李之乡”。瓮安县是“龙狮艺术之乡”。还有7个乡镇获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二)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州内有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荔波樟江、都匀斗篷山剑江、平塘、瓮安江界河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荔波茂兰喀斯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平塘掌布国家级地质公园;三都尧人山、瓮安朱家山、独山紫林山、都匀青云湖四方潭龙里龙架山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其中,已建成荔波樟江和平塘掌布2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正在按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贵定金海雪山、都匀斗篷山、西山公园、文峰园、长顺杜鹃湖、独山翠泉、三都咕噜、龙里龙架山5个国

4、家AAA级景区;福泉金谷福梨园区和贵定音寨2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目前,龙里县中铁国际户外休闲旅游综合体和荔波县樟江旅游景区列入全省重点打造的*个旅游景区;都匀、平塘、贵定、独山、福泉、罗甸、瓮安、惠水、三都等9县(市)均纳入全省重点建设的“*个旅游景区”;全州12县(市)全部编入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20*2020年),一批景区景点列为省级重点备选项目。(三)文化旅游发展状况。州内有旅行社17家,分社13家,并与200多家州内外旅行社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现有星级酒店共85家,床位共8*个。其中:四星级酒店有5家,床位共1*个;三星级以上酒店有8家,床位共3*个;二星级酒店有55

5、家,床位共4*个;一星级酒店有5家,床位共*个。20*年,黔南州旅游总收入*.*亿元,同比增长32.14%。其中,荔波接待游客人数*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2、218.4。贵定县共接待游客*.*万人,旅游总收入*.*亿元。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拉动了商贸、餐饮、交通运输、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二、黔南州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多年来,黔南州高度重视民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经过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奠定了一定基础,但还存在影响二者有机融合的六大障碍。(一)行政区域障碍。早在2003年,黔南州就提出了发展民族生态旅游业,由于区域发展战略定位不清,各县(市)各

6、自为阵,单打独斗,蜂拥而起发展旅游业,这里建个景区,那里搞个景点,有的县(市)甚至是一年换一景,“遍地开花”、“风风火火”,结果是自娱自乐一阵子,不到一年半载就“路断人稀”,造成了现今多数景区景点分散、规模小、同质化等问题。(二)管理体制障碍。目前,省、州、县(市)三级文化和旅游行政主管机构杂乱、上下不一、工作脱节、运行不畅,难以有效整合文化与旅游资源。现省、州旅游主管部门是旅游局,省文化主管部门是文化局,而黔南州文化主管部门是文化广电局。除荔波县、龙里县保持文化局和旅游局外,其它10县(市)或为文化广电旅游局,或为文体广电旅游局。从表面上看,这样的机构设置似有利于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而实际

7、上却成了障碍:主要是县(市)文化(体)广电旅游局主抓文化行政管理和文化事业,而与旅游相关的文化产业发展则由设在县委(市)宣传部的文化产业办公室负责,无形中又形成了多头管理、相互牵肘的工作局面。州、县(市)在文化与旅游之间又插入文产办,三个部门各有职能,各有权限,交叉分管,难以将文化与旅游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因此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中充其量也只能做到“配合”,难以做到相互“结合”,更谈不上相互“融合”。由此可见,省、州、县(市)现行的文化、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有碍文化与旅游产业依存互动、融合发展的战略构想。(三)文化市场与旅游市场障碍。文化市场与旅游市场相剥离,文化产品进不了旅游市场,旅游市场没有文化

8、产品。旅游部门在旅游项目建设上不谈文化,所建景区景点缺乏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元素,能够让旅游者真正融入其中的参与性、娱乐性、体验性项目不多。例如,荔波小七孔景区周边的农家乐连最基本的餐饮都没有一丝民族饮食文化的味道。文化部门在文化建设上也不谈旅游,虽然2008年以来,黔南州各县(市)耗资创编了各级各类民族歌舞、小品戏剧8000多个、民歌近200首,获各种文化文艺奖500多项,其中,黔南民族歌舞前往港、澳、台、马来西亚、法国演出;独山花灯歌舞剧风景这边独好还登上了维也纳的音乐大厅。但是在景区景点中并未看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风采。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产品基本处于参加比赛、节会表演、应邀演出的境况,并没

9、有真正转化为旅游产品。(四)扶持政策与激励机制障碍。主要是缺乏扶持文化旅游发展的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2008年黔南州政府出台促进高星级酒店和会展业发展的意见的优惠政策后,就没有再出台过扶持旅游发展的任何优惠政策,影响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原动力。(五)基础设施障碍。黔南州文化旅游业虽然经过多年的打造建设,但各县(市)至今还没有一个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特色突出、管理完善、服务优良、知名度和美誉度高、吸引力强、经济效益明显的景区景点。尤其是景区“吃、住、行、娱、购、游”六要素不配套,功能不全,景区民族文化含量少,旅游项目单一,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没有形成

10、产业链条,缺乏大众化的、游客参与性强的小型游乐节目,有地方民族特色、物美价廉的旅游纪念品开发不够,游客进得来、住不下、留不住、跑得快,景区产出体现为简单的“门票经济”。即便荔波樟江风景区也是如此,“吃”的大众化,缺乏民族特色,饮食文化不丰富;“住”的质量不能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游客的需求,也不能适应规模游客量入住需求。“行”还不够快捷,缺乏内联外通的高速通道。“游”少行多,旅程短而单一,游客来去匆匆。“购”能体现黔南地方特色,吸引游客购买欲望的文化旅游商品不多。“娱”当地民族群众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文化品位不高,无法吸引游客。(六)文化旅游人才障碍。由于目前的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尚处于起步阶段,文化旅

11、游专业人才相对紧缺,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管理相对滞后,未能为游客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另外,文化旅游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品牌意识差、市场竞争力不强,从事文化旅游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没有形成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和集团。三、加快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2009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但从视察情况看,各县(市)在挖掘民族风情内涵和实现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力度不够,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一)突破障碍,突出重

12、点,合力打造重点旅游景区。目前,我省已编制出台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20*2020年),明确了全省重点建设“*个旅游景区”的宏伟目标。其中,黔南州龙里县中铁国际户外休闲旅游综合体和荔波县樟江旅游景区列入当前要重点打造的*个重点旅游景区。众所周知,一个产业的打造和形成是需要时间来完成,少则三五载,多则十几年。因此,明确产业定位,坚持不懈地按照规划扎实推进是产业得以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非一年半载所能实现,也非文化、旅游两个部门所能完成。建议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明确*个重点旅游景区的县(市),将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来抓,突破行

13、政区域障碍,打破行业部门壁垒,树立“大旅游、大文化、大产业、大市场”的观念,改变以往各县(市)遍地散花、各自为阵、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突出重点,优先发展,常抓不懈,集中人、财、物等各项资源向重点旅游景区建设倾斜,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确保重点旅游开发项目定一个,建一个,成一个,火一个。(二)统一规划,理顺机制,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目前,重点打造的*个重点旅游景区尚未编制详细的建设规划,一些前期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为使重点旅游景区的详细规划与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20*2020年)相衔接,规划的执行落实必须一杆插到底,杜绝过去各地以规划落实规划和同质化的不良现象。建议

14、由省统一组织力量,集中时间和精力,全面普查和掌握重点景区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俗民情、旅游资源,深化省情的再认识,统筹依托*个旅游景区不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立足丰富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多彩的民族风情三大地方特色编制详细规划,科学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才有利于促进文化旅游经济合理布局,使其抱团运营共同发展。要抓住国务院机构改革契机,改变文化旅游资源多头管理、政出多门、职能交叉的状况,建立起协调统一、富有活力、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文化旅游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步调一致地加强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管理,增强对旅游企业和旅游消费者的服务功能,充实和壮大文化旅游管理队伍,提高对旅游质量的监管

15、能力,创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模式,从行政管理层面上实现文化和旅游的高度融合。(三)加大投入,项目带动,加快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着力改善景区景点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全面加大景区、景点改造升级,完善景区的水、电、路、旅游标识、标志牌牌等设施,重点在景区“吃、住、行、娱、购、游”六要素中植入更多的民族文化元素,进一步改善综合接待环境,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拓宽渠道,加大对文化旅游建设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衔接,积极争取上级文化旅游项目资金,优先策划、包装、储备一批待开发和提升的优势文化旅游项目,以项目为载体,以优惠的鼓励政策吸引省内外有实力、有文化理念投资者参与各重点旅游景区的文化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形成文化旅游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格局。(四)以文促旅,以旅养文,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只有当文化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以文促旅,以旅养文,优秀的民族文化才能得以很好的保存、传承和发展。黔南州旅游商品开发严重不足,现有的旅游商品种类不多,式样单一,缺乏地方民族特色及民族文化内涵,远远满足不了旅客的需要。要把民族文化有机融入旅游产品的创意、开发、制作之中,体现旅游产品中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突出纪念性、工艺性、便携性,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五)擦亮品牌,宣传促销,突出对外彰显大品牌效应。黔南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