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不容忽视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2979412 上传时间:2023-08-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不容忽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不容忽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不容忽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不容忽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不容忽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不容忽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不容忽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不容忽视 闫磊 亳州市双沟完全中学曾经有一位哲人说:“一种行为造就一种习惯;一种习惯造就一种性格;一种性格造就一种人生。”这里强调就是一个人早期生活、学习、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习惯,对人格的塑造和对人生的决定性的意义。培根在谈到习惯时也强调,“它可以主宰人生。”还说,“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可见教育是培养习惯、造就人生的途径,关注习惯培养就是关注人生,这才是“完美的教育”的重要内涵。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深深地感触:1、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教育教学中至关重要。(1)不良习惯的养成及危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渐感觉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值得担忧

2、,不良习惯倒是不少,仔细思考便有感慨:当家长要学会“懒”一些。家长的“懒”,是指家长在与子女相处中适当放手,让子女去做该做的事,促进子女的自立、勤奋和自信。家长“懒”一些,有利于孩子养成自己的事自己负责的观念和习惯。孩子从小与家长朝夕相处,家长的言行方式对孩子形成日积月累的影响和引导。如果家长时时跟在孩子后边,时时替孩子把所有的事想到做好,孩子可能会形成一种依赖心理,觉得反正有家长操心,自己不用太在意,甚至认为出了问题都是家长的责任。自己的事变成了家长的事,自己的责任变成了家长的责任。例如:孩子做作业,家长监督,甚至看着学生写作业,时间久了,一旦家长不在,孩子便不写作业,如果问他,就说,你不在

3、,我怎么写?显然,孩子产生了依赖思想。(2)学习习惯培养乃教育之本当代中外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对习惯培养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的深刻见解不谋而合。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教育“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的了。它不断地发展个人能力,重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我的教育信条)中国教育家、老前辈叶圣陶先生,从二十世纪初就开始关注习惯培养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为此进行了毕生的探索,形成了他重要教育哲学思想“习惯本旨论”。他曾几十次地提到“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他将“养成良好习惯”提到教育本旨地位。“教育这个词,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

4、就说明了它的含义。”从学生方面来说,“必须使一切方法化为自身的习惯,那才算贯彻了学习国文的本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认为“养成良好习惯”是教育工作的目的,“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八十年代,他把“养成良好习惯”看作是教育规律:“养成良好习惯直到终身由之的程度,是一条规律”。十七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后来美国的杜威,我国的陶行知、夏丏尊等著名教育家都对此有重要论述。习惯培养乃治学之本,育才之本,它的实施与成败,应成为教育的重要评价尺度。(3)科学地认识习惯这个心理学概念习惯作为心理学概念,并非一般人们所认识的仅仅是一种有意无意中养成的某些简单层次上的自动化行为。从心

5、理学角度认识,习惯是一种比较固定、不假思索的去完成自动化行为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倾向。这种心理需要和倾向就是人的品德结构和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习惯的养成过程,就是良好品德结构和意识的建构过程。而人的品德结构和意识是人行为的心理基础,这就是人的基础素质重要的方面。所以习惯培养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自然,习惯培养的目标也就不仅仅是使学生对生活细节的规范和学习规则的要求做到自觉的遵循,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实践过程中贯穿思维品质的培养和与之相一致的行为程序的规范、引导、训练,进而使其产生对优化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价值的体验和认识。(4)习惯培养是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人生奠基良好习惯的培养最终应

6、体现为具备指导个体思维和行动的良好意识的形成,当然,这种意识的不断优化和逐步完善的过程将伴随人的一生,而基础教育阶段的习惯培养,则是要建立这样一个良好的意识根基。这是后期学习阶段所无法替代和补偿的。故习惯培养在人的早期教育中尤为重要,它是教育对每一个孩子的人生奠基。习惯培养乃是素质教育人本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它有助于纠正素质教育一度以所谓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功利倾向,它首先着眼于人的品德结构和良好意识的建构,屏弃了教育中漠视对人的精神世界关怀的一切短视的功利行为。正如乌申斯基说:“良好习惯是一个人在自己神经系统中存放的一注道德资本,这注资本不断地增长着,一个人自己毕生都将从那里得到利息。”由此可见

7、,习惯培养是着眼于对人终生关怀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2、新形势下对理论的进一步探索(1)新课标要求与习惯培养的关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状况作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和评价尺度。新课标将“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中的“总目标”之一提出(新课标P4)。新课标在总述和不同学段各项教学要求中,共十三处提到语文学习的习惯培养:P4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P5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P7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P9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P11养成默读习惯、P12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P15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8、和习惯、P16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P19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P20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与习惯、P21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其实,按叶圣陶先生和张志公先生对学习习惯培养的理念衡量,凡须通过学习实践才能形成的多方面的学习意识及“操作练习运用自如”可在终生“发挥效力”的能力,以至于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无不从习惯意识的培养中来。新课标学习能力、意识的培养要求,无不属习惯培养之范畴。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新课标将学习习惯状况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尺度,在评价建议中强调“阅读评价”要进行“综

9、合考察”,其中包括“考察其阅读兴趣、方法与习惯”。写作的评价要“结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习惯”(P20、P21)(2)新课标中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通过习惯培养达到“融为一体”、“互相渗透”加以整合的效果。新课标要求实现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其精髓是“实践”与“创新”,课程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正是叶圣陶先生关于习惯培养中所阐明的“知”与“行”的关系。他提倡“即知即行,行中求知”,其中强调的是通过“实践”将“知”化为习惯(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

10、能力”,知识要化为行为性的能力,必须养成习惯,即形成良好的科学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习惯的养成是“知识”与“能力”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有了独立的能力,才可能有创新。“过程与方法”这一新课程目标,在以应试为目的的传统教育范畴内,往往是教育目标之外的“副产品”,如今将其列为课程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一项,也是课程的评价标准。这里所说的“过程”就是以教材为例子,以科学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形成即习惯养成为目的的行之有效的实践训练过程,其中的“方法”也就是指在实践中的对策与思路(包括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正确的方法策略在实践中的积累,就是科学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最终获得,习惯便在其中形成了

11、。“情感态度价值观”说到底就是对青少年积极向上健康的生活态度、审美情趣、科学正确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培养方面的要求。从学习入手的习惯培养,必然联系到对学生整个生活习惯的关注和引导,而学习习惯的形成过程也必然对学生的生活世界产生辐射效应。优良学习习惯的形成是在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取向的诱导与取得认同中完成的,每一个良好习惯之中都必不可少地蕴含着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人文内涵,尤其具有着极其鲜明的价值取向。 一定文化背景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对个体的信念、抱负水平、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充分地认识与主动地把握这种导向功能,对于引导学生健康和谐成长是极为有利的。学生生活在良好的班级文化之中,会潜移默化地使自己的心灵净化,人品美化,情操高尚化,不知不觉中好习惯就养成了,受益匪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