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注亦是造字法.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2976067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注亦是造字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转注亦是造字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转注亦是造字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转注亦是造字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转注亦是造字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转注亦是造字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注亦是造字法.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转注”亦可造字一“六书”的来源及提出 “六书”是我国古代汉字研究的一种理论,即古人根据汉字的结构归纳出来的关于汉字的六种所谓造字方法的总结。 六书一词,最初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但它只记录了“六书”这个名词。“六书”是关于汉字教学的科目,不是后来的“六书”理论。 中国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论述“六书”最详:周礼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曰,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

2、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郑众在周礼保氏中记:“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班固、郑众二人只记录了六书的名称,许慎分别为六书下了定义,并举例说明。三家对“指事、会意、形声”三种造字法的名称与次第存在争议,后来也一直争论不已。后来一般采用许慎的名称与班固的次第,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二“六书”的基本涵义(1) 象形说文解字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字就是画出客观事物的形体,随着客观物体的形状曲折变化它的笔

3、画,日月就是这样造出来的字。日,向太阳的轮廓,表示太阳义;月,像月牙,月圆时少,缺时多,故取上下弦之月形,表示月亮。(2) 指事许慎: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指事指的是,一看就可以认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它所表示的意义,上下就是这样造出来的字。上,短横在长横之上,表示抽象义“上”;下,短横在长横之下,表示抽象义“下”。(3) 会意 有人也称“象意”。说文解字叙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会意字就是两个以上的字类合在一起,会合它们的意义,以表示所组成的新意义,武信就是按此方法造出来的字。武,从戈从止,表示有人荷戈行走,举步参加战争;信,从人从言,表示一个人言语真实。

4、(4) 形声许慎说文解字叙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意思是说用一个表示事物类别的字符作为形符表示所造字的意义;再选一个跟所造字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声符表示所造字的读音,来跟形符组成新字,江河就是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字。江,形符是水,声符是工,古今音变,故今天已看不出;河,从水可声。(5) 转注许慎: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传统观点认为,同一部首且意义相同的互训叫做转注。认为转注是用字法。考老二字,形体相同,同属老部,考,老也;老,考也。例:“吟,呻也;呻,吟也。”也是转注。(6) 假借说文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假借是语言中本来没有记录某些

5、词组的字,依照他们的声音,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它们的方法,令长就是这样的字。令,说文 :“令,发号也。”本义命令,后借为县令之“令”;“长”,说文 :“长,久远也。”象形字,本来指头发长,因音同,后借为长短之长,;又因为音近的关系,借作“县长”之“长”,出现两读的情况。 传统对六书的观点是“四体二用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三对“六书”理论的评价 对于“六书”,班固引刘歆称为“造字之本”。所谓“造字”,当有两层含义:一是就汉字的整体系统而言,即把语词转化为文字;二是就汉字的单个形体而言,即单个字形如何体现所记载的语词。许慎所说“作书”当指后者。因此,六书在当

6、时是为经书服务的说解条例。解读古代文献的实用目的造就了“小学”固有的形、音、义互求的传统方法,其分析对象是秦代规范过的小篆,汉代学者所说的“六书”就成了传统文字学分析汉字构形的法则。班固所谓“造字”,许慎所谓“作书”,其实质即为语词构造一个书面形体,也就是“汉字构形”。在造字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当时人的思维方式。上古时期,人类认知思维的特点必定是重形体、重感知。在汉字初创时期,先民的构形思维必然只着眼于语词所指称的意义内容上,即用字形直接显示词义,以达到视觉的目的。但是,作为“造字”的这种构形方式明显地有其局限性,因而古人构形思维的着眼点必然转向词的语音上。汉语是单音成义的词根语,音节的

7、有限必然带来同音字的增多,因而引起表义上的困扰。为摆脱这种困扰,先民的构形思维便自然发生逆转,从着眼于词的语音又回复到着眼于词的意义。这一曲折的构形思维历程,给先民带来新的启迪,到最后,在汉字构形上,便同时兼顾词的意义和语音两个方面。因此,“六书”作为构形方式,其出现的先后顺序大体是:象形象意假借转注形声。许慎在说文里对汉字字形的编排,已经表现出明显的系统论思想,但是,他对“六书”产生的顺序从未经过深入的思考,其排列也就自然不会着眼于汉字演化的历史事实。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系统性和历时性两个层面来重新思考并加以解释,才能揭示传统“六书”的内涵。对说文解字及其“六书”的原本性质,后人缺乏真正完整的

8、理解,因而形成了言人人殊的复杂局面。书中对转注的解释并不清楚。四关于“转注”的不同观点裘锡圭先生在其文字学概要中列举了九种观点,这里主要介绍三种:一是“形转说”,二是“义转说”,三是“音转说”。由于许慎对于转注的定义简单,说文九千余字中亦未指出哪些是转注之字例,后世对转注之确切意义莫衷一是,至今无定论。(1) 形转说 形转说是以转变字形方向的造字法为转注。最早提出者是唐代的裴务齐。他在切韵序中指出 :“考字左回,老字右转”的说法。宋陈彭年在广韵中提出“左转为老,又转为考”的说法。宋元年间的戴桐在六书故中提出了以转变字形方向为主。南唐徐铠说文系传根据考老同部,认为凡是可以跟形符互换的形声字就是转

9、注指出“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谓老之别名有耆,有耋,有寿,有耄,又孝,子养老,是也。一首者,谓此孝等诸字皆取类于老,则皆从老。若松、柏等皆木之别名,皆同受意于木,故皆从木。”江声发展了徐铠的观点,在六书说中指出:“立老字以为部首,即所谓建类一首。考与老同意,故受老字而老省;老字之外,如耆、耋、考之类,凡与老同意者皆从老省而属于老,是取一字之意以概数字,所谓同意相受。”现代学者多以”同一部首“解释“建类一首”,是为转注正例。而不同部首者,亦得为转注,是为转注变例。 唐兰中国文字学强调转注是以形符作主体。向夏按同源词都是以语音联系为条件的,而转注既属同义词,语音联系更是必要条件。唐氏强调建类一

10、首的形符,而看轻语音的联系,似欠周全。 “形转说”,只解释了“建类一首”。(2) 义转说 义转说的的代表人物是清代的戴震和段玉裁。认为可以互训的字就是转注,以训诂转注为主。义转即同义的字,是同一组转注字。 清戴震强调:“转注之云,犹云互训云尔。转相为注,互相为训,古今语也”,转注亦即互训。段玉裁:“转注犹言互训也”,以文字辗转相互训释或数字同训为一义就是转注。如尔雅释诂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赵宦光云:”取其义就其声,注以他字而始显”。以互训为转注,混淆了训诂与文字两种不同的范畴。戴震、段玉裁不知转注义是字的本义,而以训诂上的假借义和引伸义说明转注,为第一点

11、不足之处。又,戴段的互训说和“建类一首”无关,为第二点不足之处。“义转说”,只解释了“同意相受”。(3)音转说 声转说,以反应语言孳乳的造字为转注。 音转即声音相近(如同韵部、双声、阴阳对转、旁转之类)的同义字,是同一组转注字。 转注最流通的定义出自章太炎国故论衡转注假借说:“盖字者孳乳而寖多。字之未造,语言先之矣。以文字代语言,各循其声。方语有殊,名义一也。其音或双声相转,叠韵相迆,此为更制一字。此所谓转注也。何谓建类一首,首者,今所谓语基。考老同在幽部,其义相互容受,其音小变,按形体成枝别,审语言同本株,虽制殊文,其实公族也。”因此,转注字形体不同(但通常有些相同部件),读音有别(但声、韵

12、、调通常有点关系),意义相通。“音转说”能较好地解释“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建类一首,同意相受”,是由同一语源派生出来的声音相转而意义相同的字。 中国著名文字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裘锡圭先生认为:“在今天研究汉字,根本不用去管转注这个术语。不讲转注,完全能够把汉字的构造讲清楚。至于旧有的转注说中有价值的内容,有的可以放在文字学里适当的部分去讲,有的可以放到语言学力去讲。总之,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卷入到无休无止的关于转注定义的争论中去。” 我们对转注有不同看法,认为“转注”也参与了造字,并且是汉字造字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章炳麟先生的音转说,可以作为转注造字法的佐证。五“转注”在造字中的重要作用1.

13、对转注的传统观点:许慎:“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传统的观点认为,同一部首意义相同的字互训叫转注,是用字法。很多学者,发现考老二字在幽部,字形又相近,故轻易认为转注仅是用字法。 对于转注的理解应主要把握定义,不应从例子开始研究。我们认为“转注”不但是用字法,也是造字法。转注不但包括意义互训的字还包括从同一语源分化的字。转注字是从同一构形中分化并造出的新字。2.对“见类一首,同意相受”的新理解 “类”是义类,类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概念的抽象,人们思维时从原始具象开始后来便有了抽象的类化。造字亦如此,凡是同一类的事物给他们归为同一部首。.例驂、骐、驷,从马表明它们是马类的动物。“类”

14、是部首的概念。“首”是不能理解为部首的。唐兰先生说过,“所谓部首,说文只言部,不言首。”说文解字叙:“分别部居,不相杂厕”,又云:“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也。”说文的“首”当理解为“开始”义。尔雅释诂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建类一首”,应当理解为建立从一开始的部首,作为字的部件。这样与说文中的”始一终亥”相对应。 “同意”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之间所具有的的相同部件在各自的字中所体现的取向造意相同。同意并非“同义”。说文解字中表达“义”的概念用“谊”字,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王筠说文解字句读:“谊,古义字,谓之文子之义,当及此时传之也。”王宁先生在

15、汉字构形学讲座中也说用一个构件体现同一个意图叫同意。奔,走也。从夭,贲省声。与走同意,俱从夭。走,趋也。从夭、止。夭止者,屈也。凡走之属皆从走。徐锴曰:“走则足屈,故从夭。”奔字和趋字两者相同的构件是甩臂奔跑的人形,取向造意相同。李圃先生认为“与本体系统正相反,汉字的取向系统却处处显示着它动态的特征。取向发生系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语素的物化及其回归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以语素与汉字的成字遥相对应 ,以其动态的生成工程形成了三分环节。这就是,以语素为出发点,经过人们的中介思维,去全方位地捕捉外界的文化信息,即所谓取向。所取之象,或为实象,或而虚象,或者单一,或者复合,形成对应语素的形体,即为成字。成字与语素之间是否就可以简单地划等号了呢?回答是否定的。汉字中除少数具象性名物语素以外,大部分成字同所对应的语素之间存在着差异,因为仅凭成字的形体也只能算是取向所造之意,与之对应的语素还不完全是一回事。例如“夺”,其取向为“寸”为“奋”。据所取实象言之,表现的是手执的一只大鸟奋飞了。这就是取向造意。”因此,“见类一首,同意相受”的意思是建立从一开始的部类,把所有汉字按照意义排列,造字是根据这一原则建立的,揭示的是造字的原因,在此过程中也根据此原则造出了新字。3. 我们的新观点 我们认为转注是造字法的一种综合的表述,有两种含义:一是对造字方法的深层说明,揭示前四种造字法的深层原因,是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