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教案.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2964948 上传时间:2024-03-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二章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孟子二章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孟子二章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孟子二章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孟子二章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子二章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二章教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孟子二章教学目标:1.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 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教学重点: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2. 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教学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作家路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是漫长的,但是紧要处却只有几步。”面对生与死,义与利,是重义轻利还是见利忘义,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告诫我们要这样抉择,那就是舍生取义!板书课题鱼我所欲也。二、资料简介:孟

2、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3教师正字正音。4学生齐读课文。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四、精读课文,疏通理解:(一)翻译。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

3、下列字词的解释: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如使:假如,假使。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勿丧:不丧失本心。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豆:古代盛饭或其它食品的器皿蹴尔:用脚践踏着请学生翻译第三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四斗为一钟。本词是指很厚的俸禄。何加:有什幺益处。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的意思。已,停止、放弃。(二)小结1通假字辟通避,躲

4、避。例:故患有所不辟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2一词多义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是:非独贤者有是心(此、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 呼尔而与之(给予)3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五、布置作业:完成学案指定内容。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全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题和写作特色。二、归纳全文:1

5、段意:第一段: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第二段:运用例证说明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第三段:再举例从反面说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2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3课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好处:深入浅出 逻辑严密 气势充沛 主题鲜明4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明确: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5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由浅入深,自然明晓。三、分

6、析课文分析讨论课文第一段,提出论点,分析论证。1.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2. 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3.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4. 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四、布置作业:完成学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目标:1. 读准字音,划准节奏,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2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3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教学重点:1读准字音,划准节奏,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2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3通

7、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教学难点: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作者简介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三、揭题解题1揭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解题:忧患能激人奋进,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让人委靡死亡。四、研读分析:(一)先扫除字音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畎亩 傅说 胶鬲

8、 孙叔敖 拂乱曾益 拂士 舜 百里奚(二)感情朗读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拿出笔,勾画出文章的节奏,重音。课件出示标节奏的段落)2. 请同学们对照课件上的节奏,重音,酝酿一下感情,自己再自由大声朗读。然后我请个别同学朗读。3. 全班齐读。(三)理解文意1这关我们的任务是第一,二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二段,对照课下,找出不懂或者你认为比较重要的字词,男女生互相发问。老师把几个重点字词整理出来了。(出示课件)2. 译这两段(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大家翻译市,不求十分准确,只求大致理解)(四)探究内容分组齐读课文第一、二段。分组讨论,探究下列问题:1. 课文连举古代六

9、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2. 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有什么作用?3. 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4. 作者认为要成就人才要经历那些磨难?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这些?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检测生字词掌握情况。1. 给生字注音并解词。畎(quan)亩:田间水沟 付说(yue)曾(zeng)益:增加 胶鬲(ge)拂(bi)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拂(fu)乱:违反、阻挠2词语归类(1)通假字曾:同“增”,增加衡:同“横”,梗塞,不顺拂:同“弼”,辅佐,辅弼(2)词类活用。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性行拂

10、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3)古今异义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举于士(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4)一字多义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在)而:而后作(承接连词)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发于声(表现)是:于是人也(这样的)今义,判断动词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拂士(同“弼”,辅佐,辅弼)二、研习课文1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

11、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4这篇散文也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的第二、三节分别从哪两方面(正、反)道理,论述了什么道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5齐读写个人成才的主观条件的句子(征于色,发于声),写成才的客观条件的句子(思想、生活、行为)。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此而亡国的例子。(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6得出的结论句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7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位置在(标题,也是结论)8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道理论证法)9小结:这篇议论文通过举例、讲道理来论证了要成才必先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三、拓展迁移学了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开得更灿烂、美好,使自己的未来日子更幸福?四、布置作业学案一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