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的质量控制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2956925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凝土的质量控制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混凝土的质量控制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混凝土的质量控制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混凝土的质量控制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混凝土的质量控制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混凝土的质量控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的质量控制(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4混凝土的质量控制1.2混凝土的分类混凝土的种类按胶凝材料分有:无机胶凝材料混凝土,如水泥混凝土、石膏混凝土、硅酸盐混凝土、水玻璃混凝土等;有机胶结料混凝土,如沥青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等。按容重分有:重混凝土,容重26005500公斤/立方米甚至更大;普通混凝土,容重2400公斤/立方米左右;轻混凝土,容重为5001900公斤/立方米的轻集料混凝土、多孔混凝土、大孔混凝土等。按使用功能分主要有:结构混凝土、保温混凝土、装饰混凝土、防水混凝土、耐火混凝土、水工混凝土、海工混凝土、道路混凝土等。2混凝土的原材料普通混凝土的基本组成材料是水泥、水、天然砂和石子,砂石在混凝土中起骨架作用。水泥和水形

2、成水泥浆,包裹在沙粒表面并填充沙粒间的空隙而形成水泥砂浆,水泥砂浆又包裹石子,并填充石子间的空隙而形成混凝土。 2.2混凝土的外加剂随着混凝土工程技术的发展,对混凝土性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如:泵送混凝土要求高的流动性;冬季施工要求高的早期强度;高层建筑、海洋结构要求高强、高耐久性。这些性能的实现,需要应用高性能外加剂。由于外加剂对混凝土技术性能的改善,它在工程中应用的比例越来越大,不少国家使用掺外加剂的混凝土已占混凝土总量的60%-90%。因此,外加剂也就逐渐成为混凝土的第五种材料。外加剂分为活性和非活性两类。掺合料的性质和数量,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变形、水化热、抗渗性和颜色等。3混凝土的主要

3、技术性质 混凝土的性质包括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混凝土强度、变形及耐久性等。和易性又称工作性,是指混凝土拌合物在一定的施工条件下,便于各种施工工序的操作,以保证获得均匀密实的混凝土的性能。和易性是一项综合技术指标,包括流动性(稠度)、粘聚性和保水性三个主要方面。强度是混凝土硬化后的主要力学性能,反映混凝土抵抗荷载的量化能力。混凝土强度包括抗压、抗拉、抗剪、抗弯、抗折及握裹强度。其中以抗压强度最大,抗拉强度最小。混凝土的变形包括非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和荷载作用下的变形。非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有化学收缩、干湿变形及温度变形等。水泥用量过多,在混凝土的内部易产生化学收缩而引起微细裂缝。4混凝土的质量控制4.

4、1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水组成,有的还有掺合料和外加剂。监理应对组成混凝土的原材料进行控制,使之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4.1.1水泥质量控制水泥在使用前,除应持有生产厂家的合格证外,还应做强度、凝结时间、安定性等常规检验,检验合格方可使用。切勿先用后检或边用边检。不同品种的水泥要分别存储或堆放,不得混合使用。大体积混凝土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降低水化热。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严禁使用含氯化物的水泥。4.1.2 骨料的质量控制河砂等天然砂是建筑工程中的主要用砂,但随着河砂资源的减少和价格的上升,不少工程已使用山砂和人工砂。用于混凝土的砂应控制泥和有机质的含量。砂进场后应做筛分试

5、验、含泥量试验、视比重试验、有机质含量试验。普通混凝土宜优先选用细度模数2.42.6之间的中砂,泵送混凝土用砂对0.315mm筛孔的通过量不宜小于15%,且不大于30%;对0.16mm筛孔的通过量不应小于5%。石子一般选用粒径4.7540mm的碎石或卵石,泵送高度超过50mm时,碎石最大粒径不宜超过25mm;卵石最大粒径不宜超过30mm。石子进场后应做压碎值试验、筛分试验、针片状含量试验、含泥量试验、视比重试验。储料场对不同规格、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石子应分别堆放,并有明显的标示。4.1.3拌和混凝土用水拌合用水可使用自来水或不含有害杂质的天然水,不得使用污水搅拌混凝土。预拌混凝土生产厂家不提

6、倡使用经沉淀过滤处理的循环洗车废水,因为其中含有机油、外加剂等各种杂质,并且含量不确定,容易使预拌混凝土质量出现难以控制的波动现象。 4.1.4外加剂质量控制外加剂可改善混凝和易性,调节凝结时间、提高强度、改善耐久性。应根据使用目的混凝土的性能要求、施工工艺及气候条件,结合混凝土的原材料性能、配合比以及对水泥的适应性等因素,通过试验确定其品种和掺量。低温时产生结晶的外加剂在使用前应采取防冻措施。预拌混凝土生产厂家不得直接使用粉状外加剂,应使用水性外加剂。必须使用粉状外加剂时,应采取相应的搅拌匀化措施,并确保计量准确的前提下,方可使用。监理工程师应对外加剂的选择加以限制,避免出现品种多而杂的情况

7、。4.1.5掺合料质量控制在混凝土中掺入掺合料,可节约水泥,并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掺合料进场时,必须具有质量证明书,按不同品种、等级分别存储在专用的仓罐内,并做好明显标记,防止受潮和环境污染。4.2混凝土配合比的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根据设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耐久性、坍落度的要求,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难过试配确定,不得使用经验配合比。试验室应结合原材料实际情况,确定一个既满足设计要求,又满足施工要求,同时经济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要控制混凝土质量,最重要的是控制水泥用量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在相同配合比的情况下水泥强度等级越高,混凝土的强

8、度等级也越高。水灰比越大,混凝土的强度越低,增加用水量混凝土的坍落度是增加了,但是混凝土的强度也下降了。1混凝土浇筑前的基本要求在地基或基土上浇筑混凝土时应清除淤泥和杂物,并应有排水或防水措施。对干燥的非粘性土,应用水湿润;对未风化的岩石,应用水清洗,但其表面不得留有积水。对模板及其支架,钢筋和预埋件必须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符合设计要求后方能浇筑混凝土。对模板上的杂物和钢筋上的油污等应清理干净;对模板的缝隙和孔洞应预先堵严;对模板应浇水湿润,但不得有积水。2、浇筑与振捣的基本要求(1)混凝土自吊斗口下落的自由起落高度不得超过2m,浇筑高度入超过3m时,必须采取措施,用串筒或溜槽等。(2)浇筑

9、混凝土使用分段分层连续进行,浇筑层高度应根据结构特点、钢筋疏密度决定,一般为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5倍,最大不超过50cm。(3)使用插入式振捣器应快插慢拔,插点要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均匀振实。移动间距不得大于振捣作用半径的1.5倍(一般为3040cm)。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5CM,以消除两层间的接缝,表面振捣器(或称平板振捣器)的移动间距应保证振捣器的平板覆盖已振之前部分边缘。(四) 浇筑方法1、梁、板、柱和墙的浇筑(1)在浇筑与柱和墙边成整体的梁和板时,应在柱和墙浇筑完毕停歇11.5h后再进行浇筑。(2)梁和板宜同时浇筑混凝土。拱的高度大于1m的梁等结构,可单独

10、浇筑混凝土。(五)混凝土质量检查方法一般采用的检查手段可归纳为:“看”、“摸”、“敲”、“照”、“靠”、“吊”、“量”、“套”等八种方法。1、“看”指外观目测,即对照规范和标准要求进行外观质量的检查。2、“摸”指手感检查。3、“敲”指运用工具进行敲击来检查。4、“照”指对于人眼不能达到的高度、深度或亮度不足,借照明或测试工具进行检查。5、“靠”指用工具测量表面平整度,有时应用“量”来辅助。6、“吊”指用工具测量垂直度,有时用“量”来辅助。7、“量”指借助于度量衡工具进行检查。8、“套”指用工具对角及线脚进行检5混凝土质量通病及原因分析(一)表面缺陷1、麻面(1)现象:混凝土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麻

11、面,表面粗糙,无钢筋外露。(2)原因分析:模板表面粗糙或未清理干净、模板拼缝不严或拆模过早。混凝土未振捣密实,气泡未排出,停留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3)预防措施:模板表面粗糙,应清理干净,模板拼缝要严。支模后应有自检,所有缝隙,应用油毡纸、塑料条、纤维板堵严。拆模应控制好时间,尤其是冬季施工,要求有拆模申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防漏振,每层混凝土均应振捣至排出气泡为止。2、露筋(1)现象:钢筋混凝土结构内部的主筋,副筋或箍筋裸露在表面,没有被混凝土包裹。(2)原因分析:浇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甚至漏放,致使钢筋下坠或外移贴紧模板外露、构件结构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

12、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3)预防措施:浇筑混凝土时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查,发现偏差及时纠正。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石子最大粒径尺寸不得超过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同时不得大于个钢筋净间距的3/4。截面较小的钢筋较密的部位宜用细石混凝土浇筑。浇筑高度超过2m,应用串筒或溜槽下料,防止离析。3、蜂窝(1)现象:混凝土结构局部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出现类似蜂窝状的大量空隙窟窿,使结构受力截面收到减弱,强度和耐久性降低。(2)原因分析:.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子、水泥材料计量错误,加水量不准确造成砂浆少,石子多。.混凝土搅拌时间不足,未

13、搅拌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混凝土下料不当,一次下料过多或过高,未设串筒,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与砂浆离析。.混凝土未分段分层下料,振捣不密实或靠近模板处漏振或使用干硬性混凝土,振捣时间不够或下料与振捣未很好配合,未及时振捣就下料,因漏振而造成蜂窝。.模板缝隙未堵严,振捣时水泥浆大量流失,或模板未支牢,振捣混凝土时模板松动或位移,或造成振捣过度造成严重漏浆。.结构截面面积小,钢筋较密,使用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混凝土被卡住造成振捣不实。(3)预防措施:.认真设计及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加强检查,保证材料计量准确。.混凝土应拌合均匀,坍落度应适宜。.混凝土下料时高度如超过2m,应设置串筒

14、或溜槽。.浇筑时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如插入式振捣,浇筑层厚度应为震动作用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5倍。.混凝土浇筑宜采用带浆下料方法或赶浆振捣法,捣实混凝土拌合物时,插入式振捣器移动间距不应大于振捣器有效半径的1/2,为保证上下层混凝土良好结合,振捣棒应插入下层混凝土5cm,平板振动器在相邻两段之间应搭接振捣35cm。.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筑混凝土过程中要经常检查模板、支架、拼缝等情况,发现模板变形、走动或漏浆、应及时修复。4、孔洞(1)现象:在拆完模板后,发现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孔洞,局部或全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空隙特别大,局部钢筋或全部裸露,空隙深度和长度超过保护层厚度。(2)原因分析

15、:.在钢筋较密集部位,混凝土下料被搁住,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而在下部形成孔洞。.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而形成特别的蜂窝。.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高度,振捣器振不到,形成松散孔洞。.混凝土内掉入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3)预防措施:.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筑,使混凝土易于充满模板,并仔细振捣密实,必要时辅以人工振捣。.采用正确的振捣方法,防止漏振。插入式振捣器应采用垂直振捣方法,即振捣棒与混凝土垂直或成4050度斜角振捣。插点应均匀排列,可采用行列式或交错式顺序移动,不应混用以免漏振。每次移动距离不应大于振捣棒作用直径(R)的1.5倍,一般振捣棒的作用半径为3040mm。振捣器操作时应快插慢拔。.控制好下料,混凝土自由倾斜度不应大于2m(浇筑板时1.0m),大于2m时应用串筒或溜槽下料,以保证混凝土浇筑时不产生离析。5、烂根、缩颈(1)现象:柱子拆模后,柱子根部有麻面、孔洞、夹渣,梁柱交接处柱头有缩颈现象。(2)原因分析:柱子根部未清理干净,未先浇筑12cm的同标号水泥砂浆,一次浇筑过高,超过2m未加串筒,箍筋及主筋过密,振捣未到位,柱头模板截面尺寸控制不好。(3)预防措施:柱根部应清理干净,必要时应预留清扫口,在浇筑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