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批评机制的建立和建设(一)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2924455 上传时间:2023-11-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学批评机制的建立和建设(一)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文学批评机制的建立和建设(一)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文学批评机制的建立和建设(一)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文学批评机制的建立和建设(一)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文学批评机制的建立和建设(一)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文学批评机制的建立和建设(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学批评机制的建立和建设(一)(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文学批评机制的建立和建设(一 )文学批评与文学一样, 都需要一个活动机制来驱动, 使批评活动具有运作动力。因而批评机制对于批评何以能存在, 批评家何以以批评的形式来生存,批评活动何以能开展和如何开展,批评的性质和本体特征何在等根本性问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机器的运转需要动力一样,人类的任何活动也都需要动力活动机制,都需要外力、内驱力以及两者合力来推动,来制定和规范活动的范围、目标、方向、效果,调节和协调活动的过程、阶段、因素、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批评机制作为批评的动力,也必须一方面推动批评活动的开展与发展,另一方面推动批评家的批评主体的建立和建设,推动批评家自觉地投入批评活动。批评机制

2、与文学机制有密切关系, 两者既具有差异性又具有相同性。这是因为批评实质上也是文学活动中的一部分, 文学活动一般划分为创作活动、欣赏活动和批评活动三部分(或作为文学活动的三个不同阶段) ,因而驱动文学活动开展的文学机制也是驱动批评活动开展的批评机制。但批评机制又有批评的一些特殊性和特点。因而有必要研究批评机制的问题。一、批评机制的表现形态作为批评活动的机制, 批评机制的表现形态是相对稳定和确定的,甚至是相对集中和单一的。但从批评家的活动角度看,虽然都在从事同一种活动 批评, 但相对于每一个体批评家而言,批评的动机、原因是不同的,因而批评机制的表现形态是不同的,从而决定了批评机制是一个复杂、多面、

3、多层次的网络系统,是一个不同动机、不同原因构成的综合体。概而言之,批评机制有以下五种表现形态。1.发愤机制。中国文学机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发愤著书 ”说。中国文学批评也遵循这一文学传统,极力主张 “发愤著书 ”。司马迁在史记 太史公自序中指出:“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着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 吕贤;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

4、事,思来者。”1(p.79)这里不仅指出了诗经、离骚等均为发愤之作,也表明了自己的写作动机因李陵之祸而被施以宫刑,“发愤 ”而作史记。在这部史书中也记载和评论了不不文学家、诗人,如屈原列传中就对屈原及其离骚进行评论。可见, “发愤著书 ”不仅是文学创作、文章写作的动机,亦是文学批评的动机。 “发愤 ”一方面指出了文学主体, 无论是作家还是批评家, 都先因个人经历挫折,感情受到伤害而忧郁、 压抑,怨恨之情郁结心底, 从而发愤写作, 产生出创作和批评欲望的;另一方面也指出了文学主体因对现实生活不满, 对统治者的怨恨而郁结愤懑之情, 构成创作和批评的动机。 此外,也有批评家是因为对文学创作现状和文学

5、作品的不满意、不满足,甚至有的批评家是因为在文学创作方面不成功,不如意,受到一定伤害,而触发批评动机的。“发愤著书 ”成为发泄怨愤和不满, 成为弥补心灵缺陷和情感创伤的药剂, 成为调节和平衡心态的方式。2.补偿机制。文学是人类在现实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困境中寻找解脱,寻找超越,摆脱精神困惑的方式之一。 人类在现实困境中无法真正摆脱或永久性摆脱困境因而希望在文学所虚构的幻影中得以暂时解脱, 从而使欠缺和匮乏得以象征性的、 虚幻性的补偿和安慰, 缓解痛苦、焦虑和烦恼。因而人类在补偿机制的作用下进行文学活动,有的进行文学创作,有的进行文学欣赏, 有的进行文学批评。通过补偿, 欠缺获得弥补, 痛苦获得

6、解脱, 心态得以平衡。从这个角度看, 文学活动是人类积极进取的开创性活动,是人类为摆脱困境而作的努力,这种精神上的努力并不下于物质上的努力,是人类心智的集中体现。文学的补偿虽不能直接产生效果和效益,甚至只是象征性的、想象性的、虑幻性的、暂时性的补偿,但精神补偿也构成事实补偿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暂时的补偿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减轻了痛苦压力和疲劳, 为真正解脱困境迈出了一步。 因此,人类受补偿机制驱使所进行的文学活动是其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批评的补偿机制的特点在于, 一方面它使批评家在所面临的文学困境中寻找补偿方法,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欠缺的批评,达到对文学困境的解脱。另一方面,它使批评

7、家自身的困境通过批评活动而得以缓解, 欠缺得到补偿 (比如希望成为作家却未能成为作家的欠缺得到补偿) ,精神心理在慰藉中得到平衡。3.认同机制。人除具有个体性外,还具有人类性。人是作为群类而存在,人的群类性、共同性、依赖性产生出认同感。文学活动很大程度上可称之为认同活动,人类进行文学活动,无论创作还是欣赏、 批评, 其目的都是想在文学的活动中汇同起来。因而文学必须追求共同的人性,追求真、善、美,追求共识,追求情感。文学塑造典型,既要体现个性,又要体现共性。文学还在认同感中具有某些超阶级、超时代、超社会、超民族的永恒魅力。因此,认同机制驱动人类自觉参与文学活动,产生创作欲、欣赏欲、批评欲。 批评

8、的认同机制相对于创作和欣赏来说更为明显。 创作和欣赏都带有浓厚的个性和趣味性。但批评则更多地倾向于社会和人类所认同的规范、标准、范围,较注重普遍性、共同性、代表性,需要通过对不同的创作、不同的欣赏的综合、归纳和评价,作出公正、客观、正确的判断和分析。批评家的认同感促使他产生出批评动机, 促使他产生出批评需要和批评欲望。批评的认同机制使批评权威化、社会化,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影响社会,影响人类,影响文学的发展。4.交流机制。人类作为群类必须交流、沟通,人就是依靠交流才组成人类社会的。人类的交流活动除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进行外,还需要精神、 情感上的交流。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由于科技发展、大工业生产、

9、市场经济、信息社会等因素,人们的交流工具、交流方式、交流内容越来越丰富; 但在物质交流越来越多的同时,精神、情感交流却越来越少,或者说越来越淡化,从而出现精神危机、精神空虚、情感萎缩、感觉钝化等弊端。因而需要通过精神情感交流的方式, 尤其是通过文学活动进行交流,使人类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交流的情感在文学中得到补偿, 使人类在文学交流中情感更丰富,感觉更敏锐,心灵更相通。文学作品作为交流的媒介或中介,使作者、读者、批评家之间得到交流,同时也使人类通过作品与社会、自然交流,甚至人类个体也通过作品与自己交流,与自己的情感、心灵、潜意识交流。只有通过交流, 人类才能沟通,才能进行类的活动和类的创造,一句话

10、,交流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最基本的方式。批评作为一种交流方式,一方面使批评家与作家、读者和世界联系起来,并在交流中相互理解、沟通、对话、达到共识;另一方面,批评通过自身的活动和自身的文本结果,成为作者与读者交流的中介,使作者能明确读者的需要、期待视野、阅读热点,同时又使读者能理解作者的含义,更好地欣赏和鉴识作品,作出欣赏的 “再创造 ”,从而使文学在作者与读者的交流中发展和提升。 因而,批评需要运用交流机制, 需要有交流的动机来推动批评的发展、文学的发展乃至人类的发展。5.理想机制。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总是立足于现实而追求理想的。理想作为动力驱动人类去改造现实,提升现实,发展现实。理想是相对于现实而

11、言的,理想提供一种比现实更美好、更进步的境地。人类为理想奋斗,理想一旦成为现实,又会产生出新的理想,引导人类进行新的奋斗和追求, 由此不断循环发展。因此,人类是不可缺少理想的,其追求理想的精神是永恒的。 文学就是人类理想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在精神、情感上不断超越现实,提供应该如此的生活理想和幻像,使人类为实现理想生活而改造现实。人类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的困境必然使人类滋生出理想,因而理想是有现实根据和现实依托的。丹尼尔贝尔指出: “文化领域是意义的领域。它通过艺术与仪式,以想象的表现方法诠释世界的意义,尤其是展示那些人生存困境中产生的,人人都无法回避的所谓不可理喻性问题,诸如悲剧与死亡。在这种同

12、生存哲学反复遭遇的过程中, 人开始意识到凌驾一切之上的根本性的问题 歌德称之为原本现象 。 ” 2(p.30)人类在生存困境中对危及人类生存的各种困难所采取的超越、理想化的态度,一方面是为了克服困难,走出困境,另一方面也是提供一处精神寄托,理想寄托,实现对现实的精神超越,从而从有限达到无限, 从短暂达到永恒。 文学因此成为人类的理想、永恒无限的表征, 人类通过文学活动集中表达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超越的情愫。 批评除受文学对理想的追求和文学表征出人类理想的机制的驱动外, 还必须遵循理想机制原则对文学进行选择、评价、规范,使文学更有利于表征理想,使文学表征的理想更合理、更切合实际,使现实与理想

13、交流、沟通。因此,批评家根据理想来评价作品,提升文学的品位和价值,同时,还通过批评来表征理想,实现理想。理想作为一种批评机制,无时不在驱动批评家滋生出批评热情和批评欲望,并指引批评家去达到批评的目的,实现批评的意图。二、批评机制产生的原因从批评机制的表征形式看, 批评机制表征为多种不同的类型;从批评机制的构成因素看,批评机制由批评的个体机制、社会机制、意识形态机制、文学机制、阅读机制等因素构成;从批评机制产生的原因角度看,这些批评机制构成的因素也可视为批评机制成因的表征。探讨批评机制的成因,有利于进一步探讨为什么批评会形成机制、批评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批评机制何以使批评成为可能、批评机制如何

14、影响批评活动和批评家心态等问题。批评机制产生的原因有五。1.个体需要。批评作为社会活动却是由个体操作,或者说通过个体的形式来实现的。批评无论是作为整体看还是个体看,都具体表征为批评家个体的需要、目的和行为。 因而批评实质上是通过个体而体现群体,通过批评家的个性表现、独特创造而体现出社会、人类的精神。难怪有人认为 “我批评的就是我自己”,将批评视为批评家的自我表现、自我渲泄。因此,批评机制、批评动机的 “发愤 ”说也好, “补偿 ”说也好,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批评个体的需要、个体的行为方式和个体的操作方式。即使是出自人类和社会需要的交流机制、认同机制、 理想机制, 也都必须通过个体的需要显现,通过个体的活动实现。个体需要是批评机制产生的基础和基本条件, 是批评动机产生的最初动因。个体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由于生理的遗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