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计划.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2880452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计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计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计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计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计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计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计划.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信用社年度支农工作计划为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农村信用社年初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有效助推我*城乡一体化进程,结合*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意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现就年全*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工作目标全年累计发放支农贷款50亿元,其中累计发放农户贷款10亿元。全年农户贷款净增2.75亿元,年末支农贷款增长率达8%以上,年末农户贷款增长率达8.5%以上。二、工作重点(一)树立大农业观念,继续支持传统农业生产发展。在我国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

2、展的过程中,全*农村信用社要继续做好对春耕、秋收、冬种等传统农业的信贷支持工作,进一步满足农户生产所需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等的购进,以及农田水利,病虫害防治等资金需求。(二)优先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多元化增收。一是支持七大重点产业发展和基地建设。今年是*委、*政府确定的“产业发展年”,全*农村信用社应优先支持*“十一五”重点发展的生猪、茶叶、柑橘、蔬菜、食用菌、木竹、水产七大重点农业产业的发展。同时大力支持各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和重大的产业化经营项目,促进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二是支持强势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全*农村信用社要优先支持*委

3、、*政府着力培育的做大做强型龙头企业以及“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农户”型龙头企业,推动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积极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三是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全*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加大对肉类、粮油、果蔬、奶类、蛋类、茶叶、蚕丝、木竹、中医药、皮革、羽绒、蜂类制品等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大力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配建服务场所和农产品营运网点、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兴办仓储设施和加工企业、购置产品运销设备,进一步提高农民进入*场组织化程度。四是支持农村专业大户发展。着重支持规模化种养业大户

4、、农业开发业主,以及从事商贸、加工、仓储、运输业,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业主。(三)着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共创和谐社会。农村新型社区和一般村是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载体,全*农村信用社要紧密结合*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规划,做好以下两项工作。一是要积极支持农村新型社区建设。1、在支持重点镇公路网络建设、电力电网供电设施建设、重大环境治理工程、河段防洪整治工程、农产品专业批发*场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支持农村新型社区的乡村道路、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农村能源、广播电视、电力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要结合*委、*政府和各地的统一规划,及时了解各地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情况和符

5、合条件的信贷资金需求,适时有效地给予支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积极支持一般村环境整治。支持一般村改路、改水、改厕、建设沼气池的“四改一建”环境整治,以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促进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四)大力支持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助推农村劳动力向城*有序转移。全*农村信用社要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为支撑,推动农民进城务工,就近就业。一是要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通过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引导和支持当地农民到企业务工,获得租金和务工收入;通过支持有条件的农民经商、自主创业,引导失地农民再就业。二是要根据国家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规划,积极解决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6、以推动当地农民就业。三、主要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为切实加强对支农工作的领导,*联社成立了以党委书记、理事长傅作勇任组长的支农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联社零售业务处,负责支农工作的日常管理工作。针对点多面广的实际,支农领导小组将实行领导挂帅,各处室(中心)定点联系,深入基层,促进支农工作三级联动机制的形成,为支农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二)依靠各级党政,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年是全*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最为关键的一年,今年的支农工作中,要善于抓住机遇,用好政策,要围绕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与支持“三农”、服务地方的有关问题,积极向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汇报协调,争取党

7、政的支持,落实和出台扶持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有关政策。同时要做好支农工作宣传,要坚持媒体宣传和自我宣传相结合,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报道,宣传农村信用社改革,以及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和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三)深入调研分析,找准支持对象。各联社要围绕支农工作总体目标,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按照信贷准入条件,搞好调查规划,找准支农切入点,选准支持对象,做到支农工作早安排、早部署、早开展。一是要按照*在近郊区发展休闲农业,在中郊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在远郊区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旅游农业的总体布局,*等联社要积极支持

8、建立优质生猪家禽集约化养殖产业带;*联社要积极支持建立名优茶叶产业带;*联社要积极支持建立优质杂柑产业带;*联社要积极支持建立优质蔬菜产业带;*联社要积极支持建立食用菌产业基地;*联社要积极支持竹源和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联社要积极支持建立水产养殖生产基地。二是要加强与*委、*府及相关部门推荐的融资试点中小企业、着力培育的做大做强型龙头企业的衔接沟通工作,认真调查摸底,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场、有效益、讲信用、辐射带动能力强、产品具有*场竞争优势的要大力支持。三是要对有一定经营管理能力、有一定自有资金、信誉程度高的农业专业大户予以积极支持。四是要积极开展失地农民的信贷需求调查,利用创业和住房

9、消费等贷款品种,支持失地农民购房安置、外出务工等,满足失地农民生产和生活需要。五是各联社要选择一个支农工作示范点,从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所需,到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持农民新村建设等,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支农服务,通过示范效应促进和推动全辖支农工作健康发展。(四)大力开展“支农服务(信贷营销)”月活动。全辖从2月20日开始,结合“五个一”信贷支农工程,开展为期100天的“支农服务(信贷营销)”月活动。在活动期间力争创建信用乡(镇)、村(组)和信用社区20个;累计发放支农贷款10亿元以上;农户贷款比年初新增1亿元以上;各项存款比年初新增10亿元以上。(五)努力创新服务品种,提高服务水平。一是有条件的

10、联社要建立支农服务窗口,为客户提供信贷业务咨询和信贷业务办理绿色通道。二是积极向客户推介*柜面通、*银联卡、电话银行、代收费等新业务,为广大农户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服务。三是发放贷款必须坚持社员贷款优先、农户贷款优先的原则,同时,要克服“畏贷”、“惧贷”的思想,牢固树立“大农业和现代农业”的服务理念,发扬“背包银行”的光荣传统,深入基层、深入农户,通过现场放贷等形式送贷下乡,送贷上门。四是要合理贷款定价和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对农户用于基本生产、生活发放的小额信用贷款,利率尽量不上浮或少上浮,上浮利率幅度应控制在20%以内;对于已评定为信用户或入股社员的贷款适当优惠利率。同时,要根据贷款用途合理确

11、定贷款期限,避免因期限确定不合理导致不良贷款和短贷长用的情况。(六)积极创建信用乡(镇)、村(组)和信用社区,打造信用*。一是继续开展信用乡(镇)、村(组)、社区的创建和信用户的评定工作。二是免费向信用户提供“*银联卡”,对信用户实行“贷款优先、服务优先、利率优惠”的扶持政策,提高农户信用意识。三是继续推动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企业征信系统管理,充分利用征信系统信息,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借款人不发放贷款,同时还可以采取推选出信用良好客户,向社会公布不良信用借款人黑名单等方式,强化借款人信用意识。(七)加强信贷管理,防范信贷风险。一是全辖应在有农贷需求的信用社(含城郊、南郊联社)建立农贷

12、信贷员管理体制,加强对农贷信贷员的业务培训,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农贷特点的考核机制,将农贷工作绩效与农贷信贷员工资收入相挂钩,实行科学的考核测评。二是各联社要严格按贷款条件筛选客户,把好客户准入关,同时建立贷款退出机制,对不符合国家政策,经营状况恶化,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客户要坚决退出,并做好资产保全工作。三是要进一步规范信贷档案管理,做好信贷基础档案的完善和更新工作。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对新老客户的跟踪调查,全面掌握客户的经营管理和资金往来情况,做好贷后管理工作。五是要充分运用信贷登记系统和个人征信系统,了解客户信用状况,有效防范贷款风险。六是要抓住“支农服务(信贷营销)月”活动的契机,对现有存量农户贷款进行检查评价,总结过去支农工作的经验和不足,对存在的风险隐患,要及时予以化解;对好的作法,要搞好推广,以促进支农工作向纵深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