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杂谈葛洪与《抱朴子》.docx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280741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杂谈葛洪与《抱朴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3年杂谈葛洪与《抱朴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3年杂谈葛洪与《抱朴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3年杂谈葛洪与《抱朴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3年杂谈葛洪与《抱朴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杂谈葛洪与《抱朴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杂谈葛洪与《抱朴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杂谈葛洪与抱朴子篇一:葛洪抱朴子外篇中儒学要素探析摘 要:抱朴子外篇是是魏晋时期一部才大思深的子书。笔者以抱朴子外篇中涉及文学理论的篇章为主要根据,结合葛洪的家学、师承等方面,并参考相关研究著述和论文,深化文化层面,探寻抱朴子外篇文论思想中的儒学要素。关键词:抱朴子外篇;文论思想;中庸一、抱朴子外篇简介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抱朴子是葛洪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魏晋时期重要的子书之一。其中外篇内涵丰富,既言社会、政治、法律,也谈文学。关于文学的阐述主要集中在钧世尚博辞义应嘲喻蔽文行等篇。二、葛洪文论中的中庸之道要研究抱朴子外篇的文论思想,理清葛洪的各方面的思想来源是十分必要。

2、葛洪的知识博览五车、铄古切今。晋书葛洪传评“洪博闻深洽,江左绝伦。从他的家学和师承也可看出此点,抱朴子自序说:“年十六,始读孝经论语易但贪广览,自正经诸史百家之言,下至短杂文章,近万卷。葛洪杂糅各家,思想难免博杂,但仍可理出一条主线。抱朴子分内外两篇,“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可见儒家对葛洪思想和外篇文学理论构成的至关重要性。再者,葛洪家学和师承都来自儒学,葛洪祖父“有经国之才,父亲“以孝友闻,行为士表,家学具有浓重的儒学底蕴;其师郑隐被葛洪等人尊为大儒士,而教师鲍玄学咨询享誉儒林。从这两方面来看,葛洪思想皆来自于儒学,而儒学的统治地位又构成“百家之言,虽有步起,皆出硕儒的文化现象,

3、儒学为正经之海洋,百家为增胜之川流,虽出处各异,最终却仍汇于儒学,为儒学所用。自序中也提到抱朴子外篇属儒。因而以儒家的文学传统来探究葛洪的文论思想渊源应更为贴切。 纵观外篇中阐述文学的理论,主要观点可概括为:评价文章要从古今、文质等多方面看,而且指出各自的优劣,思虑周全。由此可看出其评判留有余地,绝不一棍子打死,尽量做到公正全面的批判原那么。这种不偏不倚、辩证对待的思维方式,特别容易使人联想到贯穿儒学一直、孔门最高之道中庸。“中庸二字最早由孔子提出,论语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理学家程颐解释中庸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对以儒学为家学启蒙,并师从儒

4、士郑隐、鲍玄的葛洪的阻碍非同一般。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在传统诗学便是温顺敦厚、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反映在文学理论便是温文尔雅,即要求文章内容和方式相得益彰,到达和谐统一的效果。葛洪的对中庸在文学理论上的继承和应用较为明显。 首先,葛洪在品评作品时,从文学创作的时间、作家修养与风格、文本内容与方式等多个方面进展考量,并指出各方调和者才为上品,“夫才有清浊,思有修短,虽并属文,参差万品,或浩y二不渊浑,或事情而辞钝,违物理而文工,盖偏长之一致,非兼通之才也。其次,在古今文之辩中,辞义篇有较为集中的阐述。葛洪并未完全偏向一方,而是全面把握,从方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剖析古今得失,主要观点概括为从开展的角度看,

5、今文在方式上略胜一筹,这是对文学体裁和方式的认同,也是对文学特质的进一步认知。但言语和方式运用不当,语言冗杂,“譬烦言冗,申诫广喻,或浅薄无味,“妍而无据,证援不给,使得内容不能到达古文“臧否世事,言人间得失的作用和效果,“不能拯风俗之流遁,世途之凌夷,通疑者之路,赈贫者之乏,就相当于“春华不为肴粮之用,蕙不救冰寒之急,故而倡导言之有物,反对华而不实。在葛洪看来,过于侧重内容,忽略文学开展规律,那么堕入复古主义,成守株之徒;假设过于侧重方式,忽略内容的实际作用,那么堕入方式主义,文章毫无价值可言。可见葛洪追求的是一种温文尔雅、辞义互长的和谐效果,即“繁华日韦晔,那么并七曜以高丽;沈微沦妙,那么

6、侪玄渊之无测。人事靡细而不浃,王道无微而不惫,故能身贱而言贵,千载弥彰焉。跨越时空来讨论文质关系,注重文与质的互相配合,这有力的批驳了当时贵古贱今和尚今忘古的两种文学鄙见。与说作者在这里比照古今,倒不如说是借古通今,到达针砭文学时弊之效。三、结论抱朴子外篇中的文论思想多从前人或儒学传统中汲取营养,虽不系统,却在魏晋这一特定时代,为推进文学获得独立地位,加深时人对文学本质的认识,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讨论儒学在魏晋时的存在状态的研究提供借鉴。参考文献:1庞月光.抱朴子外篇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2丁宏武.葛洪的汉学倾向兼论葛洪与魏晋玄学的关系j.宗教学研究,20232.

7、3杨明照.略论前言j.社会科学战线,19902.4金毅.葛洪概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11.5陆侃如,牟世金.葛洪的文学观j.山东大学学报,19631.6王琳.试论汉晋字书之兼容趋向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585.7郭勇.与葛洪的文学观念d.山东师范大学,2023.作者简介:郭娜,济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篇二:葛洪葛洪葛洪(公元284364年),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汉族,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市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著有肘前

8、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其在炼丹方面也颇有心得,丹书抱朴子内篇详细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例如“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即指加热红色硫化汞丹砂,分解出汞,而汞加硫黄又能生成黑色硫化汞,再变为红色硫化汞。描绘了化学反响的可逆性。又如“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就描绘了铁置换出铜的反响,等等。 葛稚川移居图轴元王蒙绘,故宫博物院藏。人物图葛仙吐火图明郭诩绘,上海博物馆藏。葛洪,出身江南士族。13岁时丧父,家境渐贫。他以砍柴所得,换回纸笔,在劳作之余抄书学习,常至深夜。乡人因

9、而称其为抱朴之士,他遂以“抱朴子为号。他性格内向,不善交游,只闭门读书,涉猎甚广。2其祖在三国吴时,历任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要职,封寿县侯。其父悌,接着仕吴。吴亡以后, 初以故官仕晋,最后迁邵陵太守,卒于官。葛洪为悌之第三子,颇受其父之娇宠。年十 三,其父去世,从此家道中落,乃“饥寒困瘁,躬执耕穑,承星履草,密勿畴袭。 伐薪卖之,以给纸笔,就营田园处,以柴火写书。常乏纸,每所写,反复有字,人 尠能读也。葛洪伯祖父葛玄曾师从炼丹家左慈学道,号葛仙公,以炼丹秘术传于弟子郑隐。葛洪约16岁时拜郑为师,因潜心向学,深得郑隐器重。郑隐的神仙、遁世思想对葛洪一生阻碍特别大,自此有意归隐山林炼丹修道、著书立

10、说。2十六岁开场读孝经论语诗易等儒家经典,尤喜“神仙导养之法。自称:少好方术,负步请咨询,不惮险远。每以异闻,那么以为喜。虽见毁笑, 不以为戚。后从郑隐学炼丹秘术,颇受器重。谓“弟子五十余人,唯余见受金丹之经及 三皇内文、枕中五行记,其余人乃有不得一观此书之首题者。西晋太安元年 302年,其师郑隐知季世之乱,江南将鼎沸,乃负笈持仙药之朴,携入室弟子,东投霍山,唯葛洪仍留丹阳。晋永兴元年304葛洪参加吴兴太守顾秘的军队,任将兵都尉,与石冰的农民起义军作战有功,被封为“伏波将军。次年石冰事件平息,葛洪不愿争功邀赏,辞官往洛阳搜寻炼丹制药之书。又因陈敏盘据江东作乱,归途断绝,遂流落在徐、豫、荆、襄、

11、江、广诸州之间。2太安二年,张昌、石冰于扬州起义,大都督秘任洪为将兵都尉, 由于镇压起义军有功,迁伏波将军。事平之后,洪即“投戈释甲,径诣洛阳,欲广寻异书,了不管战功。但因“正遇上国大乱指“八王之乱引者注,北道不通, 而陈敏又反于江东,归涂隔塞。在此去留两难之际,恰逢其故友嵇含为广州刺史, 表请他为参军,并担任先遣。葛洪以为可藉此避乱于南土,遂欣然前往。不料嵇含又为其仇人郭励所杀,因而滞留广州多年。深感“荣位势利,臂如寄客,既特别物,又其去不可得留也。隆隆者绝,赫赫者灭,有假设春华,顷刻凋落。得之不喜,失之安悲?悔吝百端,忧惧兢战,不可胜言,缺乏为矣。乃绝弃世务,锐意于松乔之道,服食养性, 修

12、习玄静。遂师事鲍靓,继修道术,深得鲍靓器重 .,以女儿鲍姑许配。2建兴二年314,返回家乡,隐居深山接着从事抱朴子的创作。2建兴四年316年,还归桑梓。东晋开国,念其旧功,赐爵关内侯,食句容二百邑。咸和326年334年初,司徒王导召补州 主簿,转司徒掾,迁咨议参军。干宝又荐为散骑常侍,领大著作,洪皆固辞不就。太宁三年325,友人干宝力荐他任散骑常侍领国史,坚持不去上任。后因生活所迫,再出任咨议参军等职。2及闻 交趾产丹砂,求为句3漏令,遂率子侄同行。咸和二年327,葛洪听闻交趾出产丹砂,自行恳求出任勾漏今广西北流县令。经皇帝允准后,遂南行赴任,途经广州,会晤刺史邓岳。邓告诉葛:其辖地的罗浮山有

13、神仙洞府之称,相传秦代安期生在此山服食九节菖蒲,羽化升天。邓岳表示愿供他原料在此炼丹,葛遂决定中止赴任的行程,从此隐居于罗浮山。其间,邓岳拟任葛洪为东莞太守,葛辞不就。他在朱明洞前建南庵,修行炼丹,著书讲学。因从学者日众,又增建东西北三庵东庵九天观、西庵黄龙观、北庵酥醪观。2南行至广州,为刺史邓岳所留,乃止于罗浮山炼丹。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作不辍。卒于东晋兴宁元年363年,享年81岁。相传葛洪夫妇还曾在南海西樵山和广州越岗院即今三元宫研究炼丹术和医学,并常行医于百姓之间。葛洪一生著述颇丰,抱朴子是其代表作。该书分内、外两篇。内篇20卷,阐述神仙方药、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总结晋代前的神仙方

14、术,包含守一、行气、导引等,为医药学积累了珍贵的材料;外篇50卷,阐述人间得失,世事臧否,说明其社会政治观点。全书将神仙道教理论与儒家纲常名教相联络,开交融儒、道两家哲学思想体系之先河。抱朴子的咨询世,对道教的开展产生了深远的阻碍。篇三:葛洪与罗浮山葛洪与罗浮山“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葛洪仙迹遍江南,他为诸多名山增辉。拙文“葛洪在广东指出,葛洪除在广州和罗浮山炼丹外,在广东始兴、德庆等地均有葛洪遗址。在国内,还有杭州西湖旁的“抱朴道院,亦称葛仙庵、抱朴庐,相传为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设炉炼丹修炼之所,旧时与黄龙、玉皇合称西湖三大道院。“抱朴之名,来自道教教义,即保守本真,不为物欲所引诱,不为世事所

15、困扰,雍容超脱,所谓“行道归朴,有点返朴归确实滋味。抱朴也是葛洪的自号,足见其终生志向。广西都峤山是我国道教第20洞天,相传葛洪也曾在山中炼丹。公元357年至361年,葛洪云游三清山,在此节庐修道,三清福地至今还留着他当时炼丹留下的痕迹。在湖北省鄂州市洋澜湖畔有葛山,而葛店比葛山更为知名。葛店在鄂州市城西,相传葛仙人骑梅花鹿云游天下,曾栖息于此,炼丹采药,医治群众疾病,故得名“葛仙镇,后又称“葛店。博闻深洽 著富班马“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矣。这是葛洪在治学上的一句。葛洪出生在一个衰败的贵族家庭,祖父在三国时代曾是吴国的大官,父亲也做过吴国的大官,投诚晋国后,还做过中等官吏。葛洪十三岁那年,父亲死于太守任上,家庭失去经济支持,只有和两个哥哥种地过日子。后遭兵荒马乱,葛洪家的财产和祖先留下的书籍全部丧失,更激发起他读书的决心。葛洪从小就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没有书,就四处向别人借书来读,无钱买笔墨,就拿木炭在地上练写字。他有时上山砍柴卖钱来换取纸笔,抄书诵习。有时要跑一二百里地去借书,求情说好话。从16岁读儒家的“孝经、“论语等书开场,广泛地阅读了许多书,从经书、史书到杂文,凡能借到的书都认真地读。后来还学习“望气、“卜卦。葛洪通过长期的刻苦自学终于成为一个学问渊博的人。据晋书中的“葛洪传介绍,葛洪“博闻深洽、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