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七年级历史下复习题集开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8年七年级历史下复习题集开卷.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2008年七年级历史下复习题集(开卷)1. 请根据课本所学,按照“一个中心”,“两个点”,“四段”分别代表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内容填在上面隋朝大运河示意图上。唐代诗人胡曾有诗:“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但历史上对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也有不同的观点,如唐代文学家皮日休的诗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上述两位诗人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各不相同,你同意谁的说法?为什么?2. 材料分析题1“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请回答:“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什么意思?(4分)唐太宗引
2、用此语的目的是什么?(4分)2“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存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请回答:这首诗是唐朝哪位诗人写的?(4分)这道诗反映了唐朝哪个时期的景象?(4分)3. 唐朝统治者通过哪几种方式加强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联系?请用史实加以简要说明。4. 在我国历史上,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开发最早的地区,这里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是我国古代的经济中心。但自东汉以后,由于黄河流域战乱频繁,在我国形成了人口由北向南流动的发展趋势。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二次是五代十国时期,第三次是南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有一个自北向南的转移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分为两
3、个时期:南朝时期开始赶上北方,南宋时期超过北方。(1)你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什么吗?(10分)(2)我们今天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性质是否相同?试着说明理由。你认为在开发西部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10分)5. “宋朝时,有一个商人李某乘坐载满瓷器、丝绸和茶叶的大货船,从泉州出发,直达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然后将货物出卖。由此往返,他晚年在临安定居时,已是腰缠万贯的富豪了。”你认为这种情形有可能出现吗?为什么?原来的丝绸之路为什么弃而不走呢? 6. 阅读隋朝大运河图,请填空及回答(本大题有4小题,共17分。)大运河连接的五大水系,由北而南的正确排序是:、。(5分)
4、连接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的运河河段是、。(2分)隋朝大运河在古代世界是举世无双的。隋炀帝为什么能够完成这浩大工程?(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汴水材料二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宋元鼎炀帝冢材料三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尽取膏腴是此河。李敬方汴河直通船材料四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这四首诗对大运河的看法分别是怎样的?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运用所学的知识谈谈你的看法。(7分)7. 材料解析阅读
5、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辜。”材料二唐太宗常用这样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材料三著名谏臣魏征去世时,唐太宗痛心地说:“以铜做镜,可整衣冠;以史做镜,可见兴旺;以人为镜,可知得失。朕常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请回答: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关系。(1分)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2分)唐太宗为什么感到“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2分)阅读下列句子:天下
6、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慈恩寺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年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车同轨,书同文。根据上述材料,请从中找出与科举制度有关的句子,写出它们的序号。(7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材料二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太宗也曾无比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中“最早的考试制度”指的是什么?它创
7、立于什么朝代?(2分)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二谈谈统治者为何十分重视科举考试?(2分)孙中山先生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从英国学来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对此你有何感想?(2分)结合后人对这一制度的评价,说说这一制度的影响。(4分)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温家宝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经济和社会发展依靠科技,科技进步要依靠创新,科技创新要依靠人才。结合隋唐的历史,简要谈谈科举取士与现代培养人才的目的是否相同?8.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材料
8、二“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故国,佳句在中华。”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国材料三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尺带珠丹给唐朝皇帝的上书回答下列问题:唐太宗的话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3分)“车书本一家”是指唐朝与哪个少数民族的亲密关系?该诗反映了两族之间哪方面的交流?(2分)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为什么称自己是“先皇帝舅宿亲”?从书信看,充分反映了什么?(2分)材料一与材料二、三有无联系?请简要说明。(2分)9. 识图题下面这幅图是唐朝哪个城市的示意图?(1分)想想看,从图中哪个地方可以找到波斯人开的货栈?(1分)从该示意图中,你可以找出该城有哪
9、些特点?(4分)10. 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请你简要谈谈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11. 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在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新世纪,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隋唐很多艺术成就就充分体现创新精神,试列举几项并进行说明。12. 试分析隋唐文化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的原因。13. 归类将下列历史人物按诗人、书法家、画家等类型列表归类:房玄龄柳公权吴道子李春魏征颜真卿玄奘李白姚崇杜甫孙思邈鉴真阎立本杜如晦白居易14. 历史诊所(共8分。)学习完隋唐时期的历史后,小明写了一段总结: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隋文帝时,开
10、凿了古代世界最长的大运河;唐太宗在位时,中国出现了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开元盛世”,唐太宗还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也居于世界前列,如唐朝的杰出工匠李春主持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小明的这段总结,有四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过来。15. 下面A、B两幅图是古代大运河图。根据图回答下面问题:(1)A为_,B为_。(2分)(2)试比较两个运河的异同点。(6分)(3)两朝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积极作用?(5分)16.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
11、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材料2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材料3 英国研究中国科技史的专家李约瑟曾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发现它的主要优点就在宋代”。请回答:(1)如何理解材料1的内容?(2分)(2)材料2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2分)(3)材料3中李约瑟的观点说明了什么?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12、(7分)17. 史称“得人者昌”,“失贤者亡”。试结合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位时期用人方面的史实对此论点加以说明。并就此谈谈你的看法。(15分)18.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请回答:(1)当时中国贸易的范围。(3分)(2)分析其外贸兴盛的原因。(10分)19.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摘自某位皇帝请回答:上述名言是谁说的?他对自己提出了什么要求?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他如何减轻农民负担的?20.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富。”摘自一首唐诗请回答:这是谁写的
13、一首诗?开元是哪些皇帝的年号?这首诗中的“小邑犹藏万家室”说明了什么?这首诗反映了什么?21. 材料分析题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某位医学家请回答:这是谁的话? 他生活在什么时期?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22. 材料分析题1、“机工出力,机户出资”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某一现象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机工指的是什么阶层?机户指的是什么阶层?两都之间什么关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关系?23. 识图题1、请回答:这幅图反映明朝哪位航海家的事迹?他曾几下西洋?他最远到达什么地方?他的远航有何意义?2、请回答:他是谁?他从哪国的手中收回了什么地方?他的贡献有何意义?他的身上体现一种什么精神?举一例说明
14、他收回的地方自古以就是中国领土?24.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摘自 贞观政要请回答: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25. 阅读下列材料:(炀帝大业二年)隋之极盛也。承其全实,遂恣荒淫。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及亲征吐谷浑,驻军青海,士卒死者十二三。又三驾东征辽泽,皆举百余万众,吊运者倍之。举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贼。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 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请回答:上述材料认为隋朝由盛而速灭的原因是什么?这段材料列举了哪些征发农民的史实?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