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质与疾病证型的关系.docx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2782615 上传时间:2024-0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体质与疾病证型的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体质与疾病证型的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体质与疾病证型的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体质与疾病证型的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体质与疾病证型的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体质与疾病证型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体质与疾病证型的关系.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论体质与疾病证型的关系 【关键词】体质疾病证型的关系 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性质及发展趋向继而指导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学科。祖国医学的体质学说贯穿在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学等各个方面,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几千年来,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形态结构、功能活动方面固有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性,并表现为心理性格的相关性。体质表现为在生理状态下对外界刺激得反应和适应上的某些差异性,以及病变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子得易罹性和病变发展过程中得倾向性。体质是形成“证的生理基础,辨证时既要考虑所患疾

2、病的性质,更应注重患者的体质,以便掌握病理反应的总体特点。本文从五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经典著作对体质与疾病的论述 早在内经中就记载,在同样的环境和条件下,猝然遇到外邪,人群中有生病的,也有不病的,并认为这种现象与体质的强弱有关。内经记载了患“风”、患“瘅”、患“痹”等病个体体质的特点。如灵枢.五变认为,卫外功能差的体质,易患“风病”,内脏功能脆弱的体质,易患“瘅病”;肌肉骨骼不强健的体质,易患“痹病”;胃肠功能差的体质,易患“积聚”等。伤寒论认为,在相同的致病条件下,体质差异不仅决定发病与否,而且还决定病证性质和病位。由于存在的体质差异,虽与相同的外邪入侵,而有“表虚”、“表实”的不同,或表

3、现“在表”、“直中”之别;由于体质阴阳属性的差异,“偏阳”者多发病于“三阳”,“偏阴”者发病于“三阴”;由于体质在“五脏六腑”功能特性上的“阴、阳、寒、热、虚、实的偏颇,表现出病变部位的差异和病证性质上的复杂多样。中医有“同气相求”的说法,即不同的体质类型,容易感受相应的邪气,易患某类特定的疾病。如吴德汉在医理辑要.绵衰觉后篇中说:要知易为风病者,表气素虚,易为寒病者,阳气素虚,易为热病者,阴气素虚,易伤食者,脾胃必虚,易劳伤者,中气必损。从而说明体质决定着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 二、体质决定了证的形成与疾病的从化 多年来,证本质的研究主要从异病同证、同病异证入手,人们分别从生化、生理、超微

4、结构,更有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等方面来探讨证的实质,其中探讨了五脏之、气血之证、阴阳虚实证等的本质,取得了很大的成。中医素有“从化”与“类从化”来表示某一病因的原有属性在侵入人体后发生改变的现象。匡调元教授提出“质化”的新概念。质化是指致病因子侵入人体以后,其原有属性随病人的体质类型而转化的过程。他认为病因致病过程人(各型体质)病变过程病、证。 中医体质决定了疾病的病机从化。一般来说,素体阴虚阳亢者,受邪后多从热化;素体阳虚阴盛者,受邪后多从寒化;素体阴亏血耗者,易致邪从燥化、热化;素体痰湿偏盛者,受邪后多从湿化、寒化。病因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疾病,表现为证与病。病因不同,或(及)体质不同,形

5、成的证、病不同。如风寒之邪作用于湿体,可以产生风湿证;温热作用于热体,则成温热病。但还有两种情况:即病因相同而体质不同,在一定条件下却可以形成不同的证,如风寒之邪作用于寒体,则形成寒证;如作用于热体,往往很快便转成热证。另一种情况是病因不同,而体质相同,在一定条件下却可以形成相同的证,如一为温邪,一为湿邪,如作用于热体,则可见前者固然为热证,而后者也可见化热而形成热证。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机体对某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例如易病寒的人,多为阳气素弱之体;易病热的人,多为阴气素衰之体,胖人多痰湿善病中风,瘦人多火易得劳嗽,痰湿型体质易感湿邪,聚湿生痰,易患冠心病,高血压等以及痰湿症候为主要表现

6、的疾病。传统中医理论认为阴素不足的人,特别是肾阴不足者,往往容易罹患温病”,故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温邪独击下虚人”之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一般有对风寒湿等邪气易感的体质;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常常具有对情志变异的易感体质。痰湿之质易为湿邪所困和膏粱厚味所伤,气虚之质不耐外邪及劳倦所伤,气郁之质易为情志所伤。 祖国医学临床辩的证与体质有密切的关系,祖国医学的异病同证与同病异证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特有的体质学说为基础的。如慢性气管炎,不同患者可见不同得临床类型。这除了与病邪的性质有关外,体质因素往往也起重要作用。如平素阳虚,常呈虚寒型;平素阴虚者,多表现胃肺而年轻体壮者罹患本病,多属痰热型。 冠心

7、病病人心绞痛发作,有的出现面红,咽燥口干,脉搏加快等症,中医称之为“热痛”,临床表明这种类型心绞痛病人具有偏于阴虚体质的特点,所以产生症状有朝着“热化”方向演变的规律性;而另有些病人则表现为四肢冰凉,冷汗淋漓,脸色发白,这类病人具有阳虚一致的特点,所以引起“寒凝血结”的变化,产生的症状必然向“寒”化方向演变。这都充分说明由于人的体质不同,所以病理性的矛盾变化趋势也就有各种差异。 三、从一定意义上说,治本即是治体 由于体质的特殊性决定着发病后临床证候类型的倾向性,“证”的特征中包含着体质的特征,故中医临床将判别体质状况视为辨证的前提和重要依据,体质调控成为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及进一步的拓展、延

8、伸,是个性化治疗的内在根据。中医体质学说认为,痰湿体质易感湿邪,湿聚生痰,易患冠心病、高血压病、中风和糖尿病的机会远较非痰湿体质为多。从预防上来说,既然病理性体质是其相关疾病发生的物质基础,那么在疾病未发之前,用药物改善病理性体质,就可以成功地阻遏其相关疾病的发生。例如,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如果一方面用硝酸甘油改善胸痛症状,另一方面利用豁痰化湿的药物改善其发生的体质痰湿体质,治愈率得到提高而且复发率也大大降低。中医的痰湿体质与肥胖及多种疾病如高脂血症、冠心病、中风、糖尿病等密切相关,从现代病理学研究发现,痰湿体质的人其新陈代谢一般比较低下,脂肪代谢缓慢,而且血中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增高,高密度

9、脂蛋白含量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将多余的胆固醇堆积在动脉壁上,从而容易引起动脉硬化和冠心病。可用化痰祛湿方来减少体内脂肪积聚,改变脂质代谢,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痰湿体质,使病理性脂肪肝得到逆转,并能防止肝纤维性变。这些方药改善痰湿体质和降血脂的作用。 四、体质决定治则 体质与用药宜忌由于体质有阴阳偏颇的差异,故对具有不同性味得药物就各有宜忌,如阴虚质宜甘寒、咸寒清润,忌辛香温散、苦寒沉降,饮食又当避辛辣;阳虚质宜益火温补,忌苦寒泻火;气郁质宜调气疏肝,忌燥热滋补;湿热质宜苦辛清泻,忌刚燥温热或甜腻柔润;气虚质宜补气培元,忌耗散克伐;痰湿质宜健脾化痰,忌阴柔滋补;血瘀质宜疏通血气,忌固涩收敛等。

10、体质学说在治疗上的意义,还体现在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方面。如上面所说的慢性气管炎,因患者的体质不同所表现的临床类型有别,所以治法亦有差异,有的宜清热化痰,有的宜养阴润肺,有的宜温补脾肾,这就是同病异治;上述的高血压和美尼尔氏综合征,虽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由于病人都是阴虚体质,表现的临床症候病机基本相同,因此治法也大体一致,均可用滋阴熄风法获效,此即异病同治的例子.这就说明,体质学说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理论依据之一。 五、体质与防病养生 重视不同体质对疾病与证候的内在联系及对方药等治疗应答反应的差异是实施个体化诊疗、贯彻“因人制宜”思想的具体实践。根据不同体质类型或状态,或益气,或补阴,或温阳,

11、或利湿,或开郁,或疏血,以调整机体的阴阳动静、失衡倾向,体现“以人为本”、“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及早发现、干预体质的偏颇状态,进行病因预防、临床前期预防、临床预防,实现调质拒邪、调质防病及调质防变,以实践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体质是属于个体的生理特征也是一大类复杂的生命现象。体质问题贯穿于所有的医学问题之始终。从调整体质入手,恢复健康,是人类医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不同体质类型的特殊性往往导致对特殊疾病的易感性,病理性体质是其相关疾病发生的主要物质基础。体质既禀成于先天,亦关系于后天。体质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动态可变性。这种特征是体质可调的基础。体质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个体在生长壮老的生命

12、过程中,由于因受环境、精神、营养、锻炼、疾病等内外环境中诸多因素的影响,会使体质发生变化。 研究体质类型的目的在于研究体质与疾病的关系。我们可根据每个人的体质预测、防治疾病的发展,因势利导,用药物、食物锻炼等方法来改变体质,使之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用体质学的规律来指导临床,用之临床。随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体质的进一步研究,对体质的认识将在微观水平上得到补充和发展。各型体质的诊断水平也将日益深化和量化。增强体质是人类的共同愿望,让我们努力探讨,研究体质学说的规律性,为丰富和发展祖国医学理论,为人类、为医学科学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8:

13、96195. 2王琦.把握中医理论向度得三个核心命题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1:5-6. 3王琦.临床医学丛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423563. 4郑守曾.中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8385. 5刘燕云.中医证的本质J医学与哲学2017,(1)49-50. 6周菁.痰湿体质临床研究进展J使用中医内科杂志,2017,20,(6)563565. 7董昌武,高尔鑫.从易感基因多态性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实质的思考J中医杂志,2017,47(12)883885. 8张伟荣,张庆彝.略论体质病理学的基因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30)103104. 9匡调元.人体体质学-中医学个性化诊疗原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8第1版212239. 10匡调元.体质食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29104. 11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8:8386. 12闫永彬.试论中医体质与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相关性J中医杂志,2017,50(5)466467.1 /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思想汇报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