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学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2781356 上传时间:2022-09-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虞美人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虞美人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虞美人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虞美人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虞美人学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虞美人学案高一语文 编写人:颜莉 审稿人:田宁波 2010年5月6日【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及其根源。 3、背诵这首词。【知识链接】:1、复习词的一般知识: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 词按字数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2、词牌名“虞美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的宠姬虞美人而得名。虞姬,项羽的宠姬,常随项羽出征各地。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军队围于垓下。夜饮

2、中, 项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美人虞姬和之:“汉军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在四面楚歌中,项羽拔剑自刎,虞姬亦拔剑自刎。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 唐一无名氏根据项羽和虞姬的悲剧故事写了一首虞美人,词牌名便源于此。因李煜填此词的名句,又名“一江春水”,此外又名“玉壶冰”等。 3、作者简介: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自号钟隐、莲峰居士,徐州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六月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李煜性格软弱,

3、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宋太宗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卞京,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三年后,他41岁生日时(七夕之夜)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了宋太宗,不久,李煜饮所赐牵机药酒被毒死,该词便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李煜聪颖过人,博通众艺,书法自创金错刀、摄襟书和拨镫书三体。画山水、墨竹、翎毛,皆清爽不俗,别为一格。又通晓音律,精别雅郑,既自度念家山曲破、振金铃曲破等曲,又曾与昭惠周后审订霓裳羽衣曲残谱。兼以富于藏书,精于鉴赏。诗文俱佳,词则尤负盛名。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

4、词以描写宫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情绮丽,清靡婉转。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与晚唐以来的香艳词风颇见异趣。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段,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学习过程】:一、 导入二、 配乐朗诵(或教师范读),初步体味词的意境。三、 集体朗诵,注意节奏及感情。四、借助手头资料及课本注解分组讨论词的字面意思,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质疑、答疑。(也可以由小组成员相互质疑解答)五、品味诗歌,找出你感受最深刻的一句说说你的理解。(学法:先读出或背出此句然后鉴赏。)六、这首词的情词是哪个字?为什么词人的这种感情如此强烈?(学法:结合知识链接运

5、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七、今天的读者并无李煜那样的遭遇,为何也能被他的词感动?八、听虞美人歌曲,进一步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九、总结全诗: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十、拓展延伸:阅读李煜的相见欢完成练习: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

6、,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1.) 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1. 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2. 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破家亡,是由于外力的打击。3. 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得。4. 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象东流水一样滚滚东去,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无忧了。(2.) 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1. 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这首词是李煜的早期代表词作之一。2. 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疾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的哀伤。3. 词的下阕,抒写了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4. 这首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情景交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