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30.诗五首.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277813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30.诗五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八年级下册30.诗五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八年级下册30.诗五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八年级下册30.诗五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八年级下册30.诗五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30.诗五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30.诗五首.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0.诗五首陈玉华学习目标:1能背诵并默写五首诗歌。 2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材分析: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三 展示学习目标(1

2、分钟)1能背诵默并写五首诗歌。 2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四 先学后教饮酒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

3、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自学指导1听读饮酒,正确划分节奏。大声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6分钟后请同学回答。 自学检测: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自学指导2自由朗读诗歌,品味诗句。独立思考5分钟后小组合作探讨。 自学检测:1、品味诗句。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4、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明确

5、: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3、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

6、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教师总结: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行路难1解题。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

7、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自学指导3听读行路难,正确划分节奏。大声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6分钟后请同学回答。自学检测: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自学指导4自由朗读诗歌,品味诗句。独立思考5分钟后小组合作探讨。 自学检测: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

8、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3、在写了自己仕途受挫后,诗人又写了哪两个典故?李白写这两个典故有什么目的?(借吕尚和伊尹得到贤君重用成就一番事业的故事

9、,表达自己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希望像先贤们一样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4、李白在仕途受阻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5、仕途受阻后的李白是否心灰意冷、意志消沉?从哪儿可以看出?表现了怎样的态度? (没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在困境中仍然积极乐观的坚定信念)6、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是的,诗人正是借这首诗歌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积极追求,乐观自信,顽强地坚持理想的高尚风格。7、那么在这首诗歌里,我们又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是的。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

10、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个铁骨铿铿的李白,一个豪气干云的李白,一个英风傲岸的李白,一个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地微笑的李白,我们为李白的诗折服,更为这些诗歌中所展现的李白的魅力所折服。己亥杂诗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龚自珍(17921841),清代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道光九年(1829)进士。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11、。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日己亥杂诗,此选其一。自学指导5听读己亥杂诗,正确划分节奏。大声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6分钟后请同学回答。自学检测: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自学指导6自由朗读诗歌,独立思考3分钟后小组合作探讨下面问题。自学检测: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诗人离开京城,虽然载着“浩荡离愁”,但仍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力量。

12、2、前两句抒情叙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一方面是离别京城离别好友的忧伤,一方面是逃离出邻人窒息的桎梏与樊笼的喜悦。3、这首诗的名句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从这两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学生可联系历史和现实,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当堂训练(10分钟)默写:(错一字扣一分)饮酒(10分)行路难(10分)己亥杂诗(10分)第二课时先学后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青年时代曾漫游吴、越、齐、鲁等地。三十五岁到长安求仕

13、,寓居十年,不得志。及安禄山陷长安,诗人逃至凤翔,退见肃宗,官左拾遗,因直言极谏,改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人蜀。严武再任四川节度使时,表为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携家出蜀,漂泊于湘鄂一带,病死途中。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世称为“诗史”。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

14、并且形成了“沉郁顿挫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歌,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自学指导1听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正确划分节奏。大声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6分钟后请同学回答。自学检测: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自学指导2自由朗读,理解赏析诗歌,思考下面问题,10分钟后请同

15、学回答。自学检测:(一) 理解赏析第一节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 怒号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诗人的心情?秋风卷茅(二) 理解赏析第二节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2、群童为何抱茅?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一叹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思想汇报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