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至民国东南亚华侨史之学术批评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2765457 上传时间:2023-09-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晚清至民国东南亚华侨史之学术批评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晚清至民国东南亚华侨史之学术批评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晚清至民国东南亚华侨史之学术批评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晚清至民国东南亚华侨史之学术批评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晚清至民国东南亚华侨史之学术批评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晚清至民国东南亚华侨史之学术批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晚清至民国东南亚华侨史之学术批评(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晚清至民国东南亚华侨史之学术批评摘 要:东南亚华侨史是一门比拟年轻的学科。 虽然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已渐成型,但其学术批评仍显滞后。 学术的开展应与学术批评相伴而生,而华侨人物与名著的批评是华侨学术批评史所要关注的最根本内容。 具体来看,许烺光、潘光旦在移民因素问题上都批评陈达著作对生物学因素关注不够,许烺光还对移民影响做出了反思与批评,许烺光的批评逻辑性强,态度也较锋利,潘光旦的批评显得较为理性和温和。 许云樵将南洋华侨研究嵌入南洋研究之中,其对学术史的分析和批评是站在南洋研究者的立场来观察和评价的,作为南洋研究其说颇有见地,作为南洋华侨研究那么并不完全令人信服。 学术批评要想做到相对客观,必

2、须要摒除预设立场,以“移情式理解来对待所批评的对象。关键词:南洋; 华侨史; 人物; 著作; 移民因素; 学术批评与历史学其他学科相比,华侨史作为一门比拟年轻的学科,研究人员、研究机构较少,主要集中于北京和沿海地区的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侨乡地区,其他地方只有零星的学者从事研究。 华侨史的学科属性、研究方法、史料积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学者、学术机构和整个社会高度重视华侨史研究,才能提高它在学术界和社会上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这门学科的良性开展才可期望。 目前,中国华侨史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已渐成型,但其学术批评的研究非常滞后。 检索中国期刊网,只有一篇文章初步论述华侨史的学术批评,即高伟浓的

3、?浅论华侨华人学科建设中的学术批评?,论者分析了华侨华人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即研究领域呈高度广泛性、各个研究领域的资料信息来源与分布呈严重不平衡性、缺乏原创性的成果、阐述和分析粗糙化倾向、理论建构薄弱、研究手段滞后等。为此,加强同行间的学术评价及其机制的探索 ,增强学术合力和学者“共赢意识,倡导健康的学术批评风气,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术为天下之公器,只有通过制度化的学术批评,才能去伪存真,明辨是非,发现真理,杜绝腐败。 正当的学术批评是学术进步的助推器,是学术健康的清道夫,是学术之树常葆健康青春的啄木鸟。 学术批评对一门学科的开展和成熟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较强的助推作用。 基于此,我希望从事中国

4、华侨史和区域华侨史研究的学者稍分精力来进行华侨学术批评史的研究,本文拟对东南亚华侨学术批评作初步的梳理,以期引起学者的关注,能激发学者进一步探讨中国华侨学术批评史,是所望也。一中国华侨史的学术研究首推新史学开山梁启超,面对西方列强入侵而造成的中国民族危机艰重的现实,希望通过宣传中国历史上辉耀史册的人物和事件,以振奋国人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本此目的,清光绪三十年(1904),梁启超以笔名“新民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作者选取前明至清末殖民东南亚诸人合为一传,用以发扬我国光,唤起同胞开辟新天地之观念。 其研究华侨拓殖历史,可视为中国侨史研究的开端。 作者着力记述的八人主要

5、有三佛齐国王梁道明(广东佛山人)、三佛齐国王张琏(广东饶平人)、婆罗国王某(福建人)、昆甸国王罗芳伯(广东嘉应人)、爪哇顺塔国王某(广东人)、暹罗国王郑昭(广东潮州人)、戴燕国王吴元盛(广东嘉应人)、英属海峡殖民地开拓者叶亚来(广东嘉应人)。其中,除一人为福建人,其他皆为广东人,但令人可惜的是这些人皆不见于官方的历史记录中。 梁启超不愿他们的令名不彰、事迹埋没,故援以椽笔表彰他们的功业:“以吾所述八君子者,以泰西史上人物校之,非摩西那么哥仑布、立温斯敦也,否那么亦克雷武、维廉滨也。 而试问四万万国民中,能言八君子之事业者几人? 岂惟事业,即姓氏亦莫或闻知也。他希望草此传记,说明他撰著此文的意旨

6、:“一曰海事思想与国民元气之关系也。 九人之中(并潘和五),粤人七而闽人二也。 自今以往,吾国假设犹有能扩张其帝国主义以对外之一日,那么彼两省人其犹可用也。 而其他沿海诸省乃至腹地诸省,亦何遽多让? 在养之而已。 以今日美国海权之兴旺,其所用者又岂专在两洋岸也? 二曰殖民事业与政府奖励之关系也。 列强殖民,莫不以政府之力直接、间接奖励之。 我国那么如秦、越人之相视肥瘠,甚或极诸其所往焉。 夫是以虽有健者,终以援绝而败也。 近数十年,美、澳、非洲诸华侨之惨状,其恶因皆坐是也。三曰政治能力与国际竞争之关系也。 我先民前此不借政府之力,尚能手辟诸国,或传诸子孙,及一旦与文明强有力之国相遇,遂不得不帖

7、服于其统治之下。 梁启超所提出的殖民南洋的理论与话语,后世学者在他的根底上不断地拓展与发扬,主要有广东高要人胡炳熊撰著的?南洋华侨殖民伟人传?,李长傅的?中国殖民南洋小史?中国殖民史?等。这些人都以“殖民为话语表述,其核心思想大致都是:殖民活动是合法的、合理的,是民族的骄傲,因此华侨理应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对这种“华侨殖民论,陈碧笙先生批评指出:“他们没有把专事侵略扩张的殖民帝国主义国家和备受外国欺凌压迫的旧中国加以区别,没有把为加强统治奴役、压迫而移民和为生计所迫而向外逃亡、流居或被拐俘掠出境加以区别,没有把占据优越地位对殖民地行剥削掠夺以自肥和在当地惨遭无止境的歧视、排斥、压迫、驱逐甚

8、至大规模的屠杀加以区别。 应该说,以上批评击中要害,是颇有道理的。梁启超所确定的殖民八大伟人撰著思想和表达模式对后世华侨史学者有重要影响,但因为草创者视野和史料的限制,其表达的史实、人物经历、制度演变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后世学者在批评、反思的根底上进一步推进相关研究,推进了华侨史重要人物研究的进展。 兹以罗芳伯研究为例,来探讨学术批评对学术研究的助益。 肖肇川?罗芳伯传略?为未刊稿,大约撰成于1937年前后,在该文中肖氏对前此的罗芳伯研究有较精确的评议:“盖其时清代淫威达于极点,芳伯偏居海洋大岛,称霸称王,自然是目为大逆不道。 虽芳伯不断派遣使者漂回本国,与乡间人士,信使往还,时人多能详道其事

9、。然而邑儒林每惧文字之狱,虽知其事亦讳莫如深。 所以邑人温仲和撰?嘉应州志?有?罗芳伯传?一篇,而表达简括,用语含混。 即散见于私人记录者亦语焉不详。 殆至民国台山温雄飞著?南洋华侨通史?亦载有罗芳伯传,于开辟坤甸事表达较详。 蕉岭林凤超著?坤甸历史?虽是摭拾遗事,但仿春秋公羊体例,编年纪事,其记述更为详尽,全书可说为记载芳伯功勋之史料。 从其评论的文字,我们可知他较推崇温雄飞、林凤超的表达,而对温仲和的?罗芳伯传?评价不高。 他认为温仲和可能出于政治原因不敢秉笔直书,而对林凤超著述的体例和表达评价最高,称之为“记载芳伯功勋之史料。罗香林先生,广东兴宁人,他是著名历史学家、华侨史专家、客家研究

10、开拓者,具有较高的史学修养和史学鉴赏力。 他对南洋华侨史研究素怀兴趣,所以特别留意本乡华侨先贤的文献,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批评:余籍隶兴宁,兴宁于清为嘉应州属县,少时闻父老述芳伯在海外事功,心焉壮之,顾不能得文籍载记以为之参证也梅人管又新先生闻而嘉之,远道惠书,以林凤超?坤甸历史?钞本见寄。 凤超字翙朝,自署岭东人,其书著于民国元年,虽以坤甸为名,然所述皆芳伯建立兰芳大总制及其后为荷人所并诸事迹,且无刊本,世鲜见者,谓非关于兰芳大总制之可贵史料不可得也。 其书体例,略仿紫阳纲目及春秋公羊传作法,以事系年,提行为纲,书法所以释意,略寓褒贬,创造所以广意,略如史评,质实略同附注,或考释。以此证以

11、余向所闻,虽范围仍不无分别,然就关于芳伯事迹文籍上之资料言之,恐已无有胜此者矣。 自顷言南洋风土人情或政治经济与华侨问题者多矣,言南洋风土与华侨掌故而语涉罗芳伯故事者,亦数不鲜见矣,然大率皆属语焉不详,于芳伯之确实年代,及兰芳大总制之传演与制度,尚阙如也。 台山温雄飞君著南洋华侨通史,为近日言华侨历史不可多得之伟著,其下卷杂传,所列魁杰侠义诸传,于南洋华侨英杰事迹,独多阐释,所载罗芳伯传,于芳伯开辟坤甸事,亦叙录较审; 然限于体例,于芳伯卒后兰芳大总制与坤甸土著之关系,及其传替情况,未遑悉录,以视林氏坤甸历史,虽大要或似同出一源,然而范围不同,详略各别,要未可同日而语也又以林氏原著,间或过重议

12、论,于当日地理背景,或其他相关联之史实,未遑兼述,故为爬罗抉剔,并参与西婆罗洲华侨宋君子屏致赤溪张尚仁君述兰芳大总制事迹一信,复作此篇。由引文可见,罗香林撰著?罗芳伯所建婆罗洲坤甸兰芳大总制考?一文的背景和缘由就是要使本乡华侨先辈的事功和历史昭彰于史著,故少时就留心海外先辈的事迹。 作为史学名家,罗香林对前人所写的罗芳伯的历史颇为抱憾。 故在1934年管又新先生惠赐林凤超?坤甸历史?钞本后,就对该书做了较为客观的评价,谓该书为“关于兰芳大总制之可贵史料不可得也,对其史料价值给予极高的评价。 对于该书的编纂体例,评论者也有中肯的评价,说它“略仿紫阳纲目及春秋公羊传作法。 紫阳纲目仿效?春秋? ?

13、左传?,创立了“纲与“目。 按照时间顺序记载史事,记载一事,首先标列提要,用大字书写,顶格编排,即纲; 之后表达具体内容,用小字分注,低格编排,即目。这种体例往往过于追求“微言大义,儒家的义理往往高于事实,故罗香林也认为它“过重于议论。 对台山温雄飞著?南洋华侨通史?也做了较为客观的评论,认为它是“近日言华侨历史不可多得之伟著,认为罗芳伯开辟坤甸表达也较精审准确,对其缺乏也进行了批评:然限于体例,于芳伯卒后兰芳大总制与坤甸土著之关系,及其传替情况,未遑悉录,以视林氏坤甸历史,虽大要或似同出一源,然而范围不同,详略各别,要未可同日而语也。 此评确是平情之论,温著为通史体裁,不可能如叙一国历史或某

14、个区域历史一样周详。 总体而言,罗香林运用传统的史学批评话语对前人研究罗芳伯做了比拟中肯的评论,为华侨学术批评史提供了重要的素材。1929年,台山温雄飞著?南洋华侨通史?由东方印书馆发行。 1947年,由著名侨史专家许云樵主编的?南洋杂志?对该书做了评介:“为南洋华侨作通史者,自温君始本书搜罗材料颇富,惟有轻重不均之嫌,传讹失检处尤多而其编制尤有可议,如中卷第十三章实为排华史,第十四章实为会党史,十五章实为海寇史,十六章实为劳工史,十七章实为经济史,乃总称之曰拓殖史,又如上卷,亦应分为南迁史及交通史。 从书评中可见,批评者对南洋史非常熟悉,且对原著的价值和缺乏有着透彻的了解,本着学人的立场对该

15、书做出富有洞见的评价。华侨通史之作确实不易,特别是以一人之力来完成通史巨制更为困难。 该书从史料的搜集来看根本完成了使命,但作者对史料的考证、内容和结构的安排以及“名与“实相符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 批评者敏锐地发现问题,并做出相应的批评,为后人日后撰写南洋华侨通史提供了有价值的意见,防止日后再犯同类错误。 再如李长傅的?南洋华侨史?,该书被视为东南亚华侨研究的经典,其版本有二:(甲)国立暨南大学南洋文化事业部南洋丛书本,1929年出版; (乙)商务印书馆史地小丛书本,1934年版。该书出版后,?南洋杂志?也对该书做出评论:“(内容)极为完整。 惟事属草创,不免讹失乙版删去他人序文及导言,而代以自叙,篇目仍旧内容更加校订,较前版完善多多,惟仍有假设干挂漏实检处,尤以暹罗一章为甚,因根据日人之说极不可靠。 中暹使臣往还,自元迄清,凡六百年,史料甚富,大可补充。 又?东方犹太?一书,系暹文而非英文。 但瑕不掩瑜,此书不失为一极宜普及之参考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