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2739447 上传时间:2023-12-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0.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6驱遣我们的想象一、积累运用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掠过(l) 油漆(x) 苟安(gu)B躲避(b) 拘泥(n) 怅然(chng)C鉴赏(jin) 驱遣(qin) 桥堍(t)D一缕(l) 即使(j) 契合(qi) 【答案】C【解析】A项中的“漆”应读q;B项中的“泥”应读n;D项中的“契”应读q。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记载 荒凉 舒适愉快B.静寂 歌遥 原始社会 C.耀眼 萌生 不声不响 D.解释 忧惧 帐然凝望【答案】C【解析】A.栽载。B.遥谣。D.帐怅。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对于作家而言,粉丝易得,知音难觅,粉丝,是为成名_;知

2、音,是为寂寞_。知音之可贵,不但在于_,能看出天才;而且在于_,敢畅言所见。A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B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C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D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答案】B【解析】“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锦上添花”,比喻略加修饰使美者更美,引申为在原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慧眼独具”,指在眼力或洞察力方面有独到之处。“胆识过人”,指有胆识,有气魄,超过一般人。4指出下面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1)文字是一道桥梁。( )(2)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

3、圆圆的,这有什么意思呢?( )(3)于是禁不住激昂地叫道:“让暴风雨来得厉害些吧!”( )(4)回头来看看海鸥、潜水鸟、企鹅那些东西,它们苟安,怕事,只想躲避暴风雨,无异于不愿看见格外清明的天地。( )【答案】(1)比喻 (2)反问 (3)引用 (4)拟人【解析】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比喻句就是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引用是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

4、题、新道理的见解。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5下面对课文内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就是歌谣一类的东西,它产生于文字之后。B在印刷术出现之后,文艺就是许多文字的集合。C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能看作一幅图画,这样就能鉴赏出作品的意境美。D我们鉴赏文艺作品,必须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力,才能感受到文艺作品的美,这是我们的最大目的。【答案】B【解析】A项中文艺产生于文字之前。C项中并不是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能看作一幅图画。D项中“我们的最大目的”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一些经典作品,经过

5、时间的淘汰与筛选,其中有着最伟大的思想、最丰富的内容、最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巅峰。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阅读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对于这些举世公认的中西社科、文学名著,我们自然要尽情揣摩,反复精读,把握其内涵与要旨。这种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ABC D【答案】B【解析】本语段提出“循环往复阅读”这一中心论点,可作为第一句;中有“这种”体现了与上句的衔接,可作为第二句;句讲了“循环往复阅读”的意义及必要性;句有明显的总结作用,可作为尾句。二、课内精读阅读课文57段,回答以下问题。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

6、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先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了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

7、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7第5段在选文中起什么作用?【答案】第5段起到了总领下文的作用,总说了文字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所起到的桥梁作用。【解析】段落可显示文章的基本框架,它的安排体现了文章的脉络、构思特点和中心表达。阅读时,正确把握段落的作用,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提高分析鉴赏能力。对于段落作用的考查,常见的出题方式有“根据你的理解,从内容上或结构上任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第段在文中的作用(或好处、效果)”“文章第段能否删去?请结合全文说出理由”“文章第段提到内容,这样安排有何用意”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看段落是居于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是中间,然后再从内容、结构和表

8、达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8 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文字比作桥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字在读者与作者之间起到的重要的沟通作用。【解析】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比喻的含义是: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这种打比方的修辞手法,就叫比喻,也叫譬喻。运用它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9阅读选文,概括文艺作者是如何进行创作的。【答案】先要感悟生活,然后再用文字描写生活,

9、接着就要进行文字的修改,以求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解析】解答文意概括题的要领是:一要重视理清思路,分清主次,把握要点。文意概括要求对文章(本文以语段为例说明)的内容要点、主旨进行总括归纳。而分是合的前提,不能分就一定不能合,笼统盲目的概括必然不得要领。因此,概括文章必须从理清思路入手,了解文章写了哪些内容,对其中的观点材料要能分得清辩得明;作者说的是几个意思,包含几个要点,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也要能把握。10作者为什么说“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答案】因为文字仅仅是一座桥梁,读者通过它去了解作者的心情,去还原作者的所见所感。这才是读者阅读的真正目的。11 作者为什么在课文的

10、第6段提到了一般的论说文和记叙文,这有什么作用?【答案】因为一般的论说文和记叙文都有较固定的行文结构,缺少想象力,相对来说就显得刻板不生动。作者提到这两类文体,就是要与文艺类作品形成对比,突出文艺作品生动具体、充满想象的特点。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假如汉字会说话乐琦假如汉字会说话,它会告诉你: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智慧。汉字,是人类伟大的发明。淮南子里有一句非常动人的话:“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汉字的出现,就像一场暴风雨,洗刷了之前的蒙味和黑暗,开启了一个新的文明。你看,甲骨文的雨()、山()、本()末()、采()、休(),

11、视之其象可见,察之其事可明,思之其意可会。一个方块字就是一方天地,这是只有汉字才能传达的意境。当我们吟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时候,分明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这种穿越时空的心灵交流是很多发明难以比拟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将小篆作为全国的标准字体。自此,汉字从最初的象形意义系统逐渐发展为成熟的文字体系。以往的汉字学习,大家更关注汉字怎么读、怎么写,至于字的本源意义,却甚少涉及。为什么我们把自来水的开关称为“水龙头”?相传龙会口吐大水而形成雨,“龙吐水”成为古人对龙的一种形象表达,而“水龙头”的喷水功能也正好与“龙吐水”不谋而合。为什么我们把新年的第一天称作“元旦”?“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

12、“旦”是指事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元”和“旦”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今天,我们在迎接新年第一轮朝阳时,依然可以想见,五千多年前先人在黎明时分看到日出时画出“旦”的情景。传承五千余年的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悠长而有活力的记忆。中国人对汉字的敬畏从汉字产生的那一天就开始了。古代,读书人“敬惜字纸”。直到现在,每逢过年,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会贴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时的汉字,正通过一种特殊的仪式,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盼。今天,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字,迷恋汉字。瑞典汉学家

13、高本汉在瑞典教汉字,每教一个字,都会解释这个字的来龙去脉。他的学生林西莉写了一本风靡全球的汉字王国,讲述中国人和汉字的故事。美国人斯睿德,用二十年时间研究汉字的字源,创办了汉字字源网,被称为“汉字叔叔”。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古典文字,独具特色,内涵丰富。汉字的古今同脉是民族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根基。让我们一起追溯汉字的根与源,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选自2018年5月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2. 阅读全文,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13. “甲骨文的雨()、山()”“视之其象可见”。请用简短的文字分别描述你看到甲骨文“雨”和“山”后想到的景象。14. 如果把下面这

14、段话作为本文第段的论据,你觉得可以吗?请简述理由。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外孙女阿拉贝拉十八个月时就开始学习中文。去年,她用中文背三字经和古诗的视频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让世界见识到了中文这一语言的独特魅力。15. 有人认为,学习汉字只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就足够了,不必深究字的本源意义。请联系自己学习汉字的经历,结合本文及材料【甲】【乙】,谈谈你的认识。【甲】我们的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它的独特魅力,是永远不可能改变,也是无可替代的。即使是汉语拼音,可以作为学习发语的辅助工具,但是绝不可能代替汉字本身,因为它没有也不可能具有那种魅力。(选自袁鹰汉字的魅力)【乙】观看开学第一课,我印象最深的是

15、“字以溯源”中王宁老师展示的“正”“直”的造字思路和演化。行不离轨是“正”,目不斜视为“直”。“正直”就是看清道路,奔向目标。之前,我都不知道每天都在书写的汉字,竟这么富有哲理。(选自网络:某中学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答案】12. 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智慧。追溯汉字的根与源,可以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13. 看到甲骨文的“雨”:云层中降落的水滴,淋淋漓漓;看到甲骨文中的“山”:地平线上的群峰起伏连绵。 14. 示例:我认为可以。这段文字的观点是如今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字,迷恋汉字。特朗普的外孙女从小就学中文,能用中文背诵三字经和古诗,足以证明这一论点。(如果认为不可以作为论据,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