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活动“浅、近、小、新”的心理学分析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2733784 上传时间:2023-10-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德育活动“浅、近、小、新”的心理学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德育活动“浅、近、小、新”的心理学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德育活动“浅、近、小、新”的心理学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德育活动“浅、近、小、新”的心理学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德育活动“浅、近、小、新”的心理学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德育活动“浅、近、小、新”的心理学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德育活动“浅、近、小、新”的心理学分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德育活动“浅、近、小、新”的心理学分析涿州市三义小学 陈强小学德育工作是通过大量的德育活动加以实施的。研究小学德育活动特点,对于改进小学德育活动设计,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一般来说,凡是效果比较理想,教育值比较高的德育活动,都不同程度具备着“浅、近、小、新”的特点。浅是德育活动内容涉及的知识层次浅,近是与儿童的生活距离近,小是活动的构成小,新是活动的形式新。在这里,我们将对这个问题进行心理学研讨,以供大家商榷。一、活动内容涉及的知识层次浅。由于小学儿童的年龄因素,特别是中低年级儿童,层次肤浅、范围狭窄是他们认知结构的一大特点。我们设计德育活动,首先要考虑到适合儿童认识,在最大教育含量的基础上

2、,尽量减缓知识的坡度,以便于儿童能够顺利地接受。在德育活动和儿童间存在着两种向量:一种是儿童强烈的参与意识与活动相向的向量,这个向量是正向量;另一种向量是儿童的拒绝意识与活动相背的向量,这个向量属负向量。如果德育活动涉及的知识层次深、难度大,势必挫伤儿童的参与意识,减少正向量,进而增强儿童的拒绝意识,加大负向量。再者,儿童参与活动只注重活动过程给他们带来的满足,面不注重知识的获取。所以,德育活动涉及深层次知识会使儿童倒胃口。在这里,笔者并不是有意反对德育活动应该具有知识性,我们反对的是德育活动大坡度的知识化倾向。知识的坡度大,则儿童的负向量大,需要教师赶着爬。爬来爬去,冲淡了活动的德育色彩,自

3、然不会有好效果。二、活动内容要与儿童的生活距离近。儿童感知和认识事物都具有趋熟性特点,他们的行为总喜欢在自己的生活周围近距离徘徊。所以,我们提倡学校德育活动要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切勿好高务远。1、儿童认知的趋熟性。儿童对自己生活圈里的事物非常敏感,而对生活圈外的事物的反应却灵敏度极差。反映在学习上,他们对已知领域及其边缘的事物认识欲相当强烈;反之,对已知领域以外的事物的反映表现得却很迟钝。如上中学的姐姐和上小学的弟弟一起做课外作业,弟弟遇到困难时,姐姐能够主动给予提示或加以暗示。但姐姐无论遇到多大困难,弟弟都不会做出相应的反应。甚至没有丝毫理睬的迹象。这说明,少儿的认知是有趋熟性的。2、儿童感知

4、的趋熟性。一儿童在没有找妈妈准备的情况下,能够在1秒钟左右从流动的人群中迅速地认出妈妈,而对其他陌生人却似乎没有觉察,权当背景处理了。孩子对妈妈这一熟悉的刺激信号感知反应强烈;而对其他陌生的刺激信号,并没有做出应答。再有,某生听课时,完全游离开老师的讲课内容,去玩自己的小东西,老师讲什么,他根本不知道。这时,即使老师用平常的音量叫出他的名字,也会使他大吃一惊。就学生本人来说,这是自己的名字比讲课内容更熟悉的缘故。以上两个例子都说明,人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无论是视觉的还是听觉的,也同样具有趋熟性。根据儿童的感知和认知的趋熟性原理,我们认为,德育活动的内容设计,实际上存在着一个较理想的涉及范围,即儿

5、童的生活实际。德育活动结合了儿童的生活实际,则活动的召引力大,儿童投入得多,活动效果就好;背离了儿童的生活实际,则活动的召引力小,儿童的投入少,活动效果差。三、德育活动的构成要小。德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有主题、题材、环节、类型等。我们要求活动的构成小,也就是要求主题小、题材小、环节小、类型小。1、活动的主题小。从事少儿德育活动,我们常会遇到许多重大主题,如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教育等。这些大主题,小学中低年级学生是没有能力介入的,他们只得望而生畏,不敢高攀。就是高年级儿童也会感到目标太远而不屑起步。活动开展得很累,收效不大。对于这些大主题,我们可以利用儿童认

6、识事物的错觉原理,将它们化解成一个个小主题。利用这些小主题搞德育活动,儿童会错误地认为标准降低了,目标变近了,一努力就能够达到。所以,参加活动都很主动,教育效果也非常好。如果把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这一大主题看做是种主题,那么,它便可以化解为学雷锋做好人好事教育,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祖国教育,向灾区、贫困山区小朋友献爱心教育,队章队史教育等多个属主题。利用属主题设计德育活动,易把握好操作。活动开展多了,其效果的集合也相当或更高于种主题。无论怎样的大主题,我们都可以利用化解的方法,使难点分散开来,给学生造成容易达到目标的错觉,以提高他们的勇气,收到良好的活动效果。2 、活动题材小。在儿童的现

7、实生活中,惊天动地的教育题材并不多见 。而儿童周围的区区小事又常常被忽视,选材十分困难。熟不知,就是儿童身边的这些素材,満可以拿来当题材,而且可以提炼出很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来。例如帮爸爸戒烟戒酒,帮妈妈做家务,可以提炼出爱父母爱人民的主题;为班级为学校做好事可以提炼出爱学校爱祖国的主题;不迟到,不早退可以提炼出遵纪守法的主题。所以说选用小题材,既能使德育活动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又可以顺手拈来,非常方便。再有小题材与儿童关系密切,易与儿童情感产生共鸣,他们能够在关切情绪极其旺盛的情况下,接受其运载的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的效验。3、活动的环节小和类型小。教育心理学早已证明,儿童不能对某一事物进行长

8、时间的有意注意。所以教育活动的环节要设计得小些。所谓小,也就是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占用的时间少。在活动中,增加各环节间的变化幅度,使儿童大脑皮质各个部分轮流兴奋,时刻保持旺盛的精力。活动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所用的时间都不宜过长,最好控制在三五分钟之内。因为儿童大脑皮质的兴奋有一定限度,长时兴奋会导致疲劳,使大脑进入抑制状态。此时的教育活动无论怎样都是苍白无力的。而且,连在兴奋状态下所接受的东西也会被削弱掉。四、教育活动的形式要新。假如主题是德育活动的灵魂,那么,形式则是附着灵魂的外壳,是德育活动的生命。对任何主题的活动,我们都要想方设法赋予其崭新的外壳。即使是近年来出现的“雏鹰争章活动”、“五自”教

9、育、“学会生存、学会学习”教育等新的主题也不例外。我们所说的新是针对儿童而言的,不是绝对的。追求形式新,并不是过去的传统活动都不要了。而是相对某一儿童群来说,同一主题不重复出现相同的活动形式,让儿童感觉每次活动都是新的。就是重复进行同一主题的教育活动,也不应该在形式上有雷同的感觉。一种形式反复使用,会给儿童造成不良思维定势,甚至让他们在活动开始时就能猜到结果,从而减少他们参与活动的内部动机作用,降低活动效果。这就是说,我们搞德育活动,要在求新上多费些心思,让多种形式交替出现,每次活动都给学生以新鲜的感觉。以上四题,基本反映了小学德育活动的主题、题材、内容、形式与活动主体儿童间的多重关联。“浅”是为了减缓坡度,加大儿童参与的正向量;“近”是要求德育活动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利用儿童的感知觉和认识的趋熟性,给活动增加感染驱力;“小”是德育活动构成要适合儿童的心理规律;“新”则可以保持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浅、近、小、新”应该成为小学德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